對姜子牙最初的印象,來自2001年上映的TVB版《封神榜》。演員余子明飾演的姜子牙,是崑崙山玉虛宮元始天尊之徒,和申公豹是師兄弟,因紂王褻瀆女媧娘娘,他被派遣下界輔佐有道之君,手掌封神大權。
姬昌被逼吃下十二顆肉丸,回到西岐,他一口氣吐出了十二隻白兔,白兔引他至渭水邊,遇上了姜子牙。那一年,姜子牙80歲,他每天坐在渭水河邊用直鉤釣魚。當姬昌出現的時候,姜子牙終於釣到了一條魚,他明白時機到了,姬昌就是上天指引而來的明君。
由此,我記住了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無論是中國版《蓮花童子哪吒》《封神榜之忠義乾坤》,還是日本版《封神演義》,衝鋒陷陣的英雄都是哪吒、雷震子、楊戩等年輕人物,姜太公只能算是男N號,他是政治家、軍事家、統帥,卻從來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英雄。
電影的這個「選角」真的很險,姜子牙的原始設定就是七八十歲的老頭子,一個替天行道的工具人,沒性格沒破綻沒意外,誰都知道故事的最後他會輔佐武王伐紂成功,然後主持封神大典,OVER,沒有絲毫懸念。
這樣子沒意思的姜子牙,憑什麼能顛覆大眾的認知,合理地成為一名與天爭鋒的英雄?
1、解構封神,何以救蒼生!
以往看到的姜子牙,封神是他故事的終點,在電影中,這一幕卻變成了起點。從武王伐紂之戰結束後,姜子牙奉天尊之命,斬殺狐妖開始。但是,在斬殺之時,他發現狐妖體內尚有一無辜靈魂,師尊卻說那是狐妖的幻象,由此拉開了姜子牙尋找真相的序幕。
影片一開始,姜子牙被貶北海,他坐在冰天雪地中用直鉤釣魚,上次是等待天意所歸的周王,這回他是在思考自己的「道」。申公豹的一句話「你連魚都能放過,就不能放自己一馬」,暗示他放過自己,即可封神,其實是勸說姜子牙放棄自己修了幾十年的道:
「一人不救何以救蒼生?」
看到這裡,不禁產生一個疑惑,為什麼姜子牙被貶至北海,還出現了一個北海古戰場,這是不是一個bug?
在原著《封神演義》中,北海也就是北冥,開篇就出現了聞太師親徵北海,從七十二路諸侯,到袁福通,雷神聞仲全都平定了。
太師拜伏於地曰:「仰仗天成,感陛下洪福,滅怪除妖,斬逆賊,徵伐十五年,臣捐軀報國,不敢有負先王。」
可見,封神裡,北海作亂的真正元兇是北方眾多妖怪、逆賊,這就能理解電影裡被鎮壓北海群妖的設定!而且,在姜子牙封神之前,申公豹就是被塞在北海眼裡。由此可推測,北海,不管其地理位置具體在哪,最起碼是闡教勢力範圍。
堪笑闡教申公豹,要保成湯滅武王。今日誰知身塞海,不知紅日幾滄桑。話說黃巾力士將申公豹塞了北海,回元始法旨,不表。
申公豹出現在北海有了合理的解釋,但他一向都是以反派面目出現在熒幕上,這次卻成了跟在師兄屁股後面的小師弟,我看著真的很出戲,如此顛覆性的形象真的不是編劇胡編亂造?
在《封神演義》一書的原設之中,並不存在所謂的「道友請留步」這句詞語,原文沒有說過申公豹是商朝大國師,也沒有說申公豹拜在截教門下,更不存在「豹子成精」的說法,他也沒有雷公鞭這種武器,坐騎也不是黑點虎。
申公豹是封神小說的原創人物,形象受到眾多現代改編所影響,很多設定有所改動。電影保留了其姜子牙師弟的身份,且依然沿用了「豹子精」的設定。截取了他最初崇拜且羨慕姜子牙的樣子,他不想成仙,想要的是功成名就。原著裡他想替代姜子牙,自己斬將封神,結果失敗了,導致他惱羞成怒,徹底地站在了姜子牙的對立面:
「堪笑闡教申公豹,要保成湯滅武王。」
《姜子牙》將申公豹定義為最初那個崇拜姜子牙的小師弟身份上,有顛覆,但也有一定的根據,實際上他只是做了從一開始就一直想做的事,
「每個人都會成為英雄,這回輪到我了!」
小九的存在也是看得莫名其妙,與溫碧霞所飾演的蘇妲己一對比,完全感受不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魅惑感,影片中的九尾妖狐也只讓我聯想到《火影忍者》中九喇嘛,這是bug?
在原著小說中,軒轅墳中的千年狐狸精是被女媧派遣入宮惑亂君心,破壞成湯天下。蘇妲己在入宮前就被狐精害死,設炮烙酷刑,造盆,任意誅殺大臣,殘害宮人等等都是借體化形的狐精所為,所以蘇妲己的靈魂被封印在狐精體內,也還可以接受。
電影中的九尾狐出自《山海經》,生活在青丘國內,叫聲像嬰兒,上古時代中的九尾狐象徵著祥瑞,象徵了多子多孫、吉祥以及帝王之兆。六朝時期風氣逐漸轉變,唐代之後逐漸沒落,再度轉回負面形象。
因此,在大眾的認知中,九尾狐往往是白狐。影片中的九尾狐可以說是為了成神,獻祭了全族,最後卻發現自己被欺騙,害了全族,也害了自己,就此黑化,集生靈塗炭的眾生冤魂於一體,如此說來,紅色九尾狐倒也勉強說得過去。
原著中記敘蘇妲己的性格是天真浪漫,在聽說自己要被強行獻給朝歌侍奉紂王時,哭得淚如雨下。所以,蘇妲己內心深處最大的眷戀就是不得不被送走的那一刻,小九失去記憶後心心念念著尋父也就順理成章,她也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姜子牙在與小九找父親的旅途中,曾恭敬地把一串散落在地的骨片風鈴和娃娃重新掛好,並說這樣可以使戰爭中逝去的悲傷靈魂得以安息。他各種潛移默化的人本主義行為,慢慢挽回了小九差點被仇恨蒙蔽的本心,同時也是他慢慢悟道的過程,直至朝聞道,夕可死,
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縱,不可不救。
這部電影我是一臉懵的看,沒有故事性,沒有劇情可言,很多設定與以往的認知出現了偏差,直至最後姜子牙頓悟的那句話,他砸碎天梯的那一刻,我才察覺這個故事,有太多沒法說透的東西,它蘊含太多人性與現實選擇的碰撞,是送給成年人的禮物。
2、斬善,一場沒完沒了的成年禮
在這部影片中,姜子牙堅守的是他始終為守護天下蒼生的初心,而這蒼生,是一個人,一個人也是蒼生。不救一人,又何談救蒼生?
元始天尊卻告訴他,你看到的只是妖狐的幻象,別遲疑,只需要不管不顧地斬殺狐狸,為天下蒼生永絕後患,你就可以封神,身邊所有神仙都喊著「殺了她」。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隨大流,卻很難去思考這到底是天尊的選擇,還是自己的選擇?
姜子牙遲疑了,他不願寧殺錯不放過。他的一個懷疑,代價是功勳歸零,法力被封印,神籍無望,是自己孜孜以求了半輩子的仙途。
面對敬重的師尊的要求,姜子牙的懷疑可以說是叛師離道;面對師弟們崇拜的注視,被架在「眾神之長」位置的姜子牙,他要堅持懷疑真的很難;一個懷疑,要用唾手可得的成神機會換取,這代價超乎我們的想像。
當姜子牙再次向天尊確認真相的時候,天尊說,他要的不是斬惡,而是斬去姜子牙內心的善。意味著姜子牙需要捨棄一些什麼東西才能獲得神格,就像《狗十三》裡的女主李玩,一次次的放棄與妥協才成為了爸爸嘴邊的「長大了」,不斷自我捨棄一些東西和換取相應的身份,是成年人一場沒完沒了的成年禮。
眼見 「你只是被幻象所迷」 再也忽悠不了這位「執迷不悟」的弟子,天尊又換了一個角度繼續洗腦:「 只執著於眼前一人,便是神的失職 」。
這道題有點類似倫理學領域最知名的「電車難題」:
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是否應拉拉杆?
天尊是站在功利主義者的方向做出選擇,而這也是大多數人下意識會做出的選擇。而姜子牙思考的是每一個生命體都是珍貴的,任何人都不應決定他人的命運。
天尊以「為了黎民蒼生最好的生活」為天下蒼生做出選擇,某種程度上來說,就好像父母以愛之名,以「為你好」的名頭為孩子做出選擇。
九尾狐與小九之間的紅色宿命鎖,連接天界與人間的登天梯,就好像母親與嬰兒之間的臍帶,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紐帶,象徵著掌控者與被操縱者。姜子牙在影片中扯斷了宿命鎖,砸碎了天梯,從此人們可以自由自主地做出選擇。
體恤人性, 或許就是姜子牙 「 仙道難成,只可受人間之福 」 命運的源頭;砸碎天梯,則是他憐憫蒼生之心到達鼎盛、真正悟道的一刻。
哪吒可以任性地不顧大義,成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叛逆式英雄。而姜子牙出生的時候家境已沒落,做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他深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生活,所以他能由神到人,再由人成神,他無法割捨掉自己身上的人性。
3、總結
《封神演義》乃至中國的神話體系,是一本非常精彩且想像力十足的故事,書中有大量值得被解構、二次加工的地方,這也是《封神演義》留給後世的最大的財富與寶藏,等待我們的挖掘。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