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人為何這樣記錄時間?

2020-09-09 文化講堂


古代沒有鐘錶和鬧鐘,更沒有準點報時,那時候的人們是怎麼計時的呢?他們又是如何準確把握時間的呢?時間有長短之分,短的可以是轉眼之間,長的可以是時、日、旬、月、季、年、世紀、永久等等,古人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經驗,給出了各種各樣的計時方法和單位,並且每種方法背後都有他獨特的規律,真正包含了古代人們的大智慧。

一、短時間的計時
(1)一瞬間
古人把最短的時間叫做一瞬間,「瞬」字是「目」字旁,一瞬間也就是眼睛一下的時間,一瞬間大概是0.36秒。
(2)一念之間
我們經常看到一念之間這個說法,雖然我們也知道這是表示時間很短的意思,那麼一念之間那到底是多久呢?古人認為,一個念頭產生一個決定,大概是一瞬間的二十分之一,也就是說二十念為一瞬,那麼一念之間是0.018秒
(3)一剎那
我們還經常看到一剎那的說法,那一剎那是多少呢?一剎那等於一念,也就是一剎那是0.018秒
(4)一彈指
我們經常聽說彈指一揮間,那麼一彈指是多長時間呢?一彈指等於二十瞬間,也就是說,一彈指大約是7.2秒。
二、較長時間的計時
(1)時
古人一般用一柱香或者漏壺來記錄時間,不過這一般是有錢人家使用的工具。香得時不時有人守著,漏壺也得時不時添加水和記錄時間普通人家大多靠感覺,或者參照太陽下事物的影子。
(2)日
太陽升起落下的一個輪迴就是一日。影子第一次落下的位置,到第二次落在同樣的位置,就是一日的期限。古人用來計算一日的時間有日晷,有事物在太陽底下的影子。
(3)月
古人根據月亮的軌跡來區分一月之中的時間,比如上旬、中旬和下旬,都是根據月亮的形狀和出現的時間來區別的,常說的初一十五,就是根據月亮所定下來的。初一的月亮看不到,十五的月亮最亮最圓。
(4)年
古人根據每月的推測,根據季節的變化,推算出一年的時間變化。
三、時辰的區分
古人把一天之類分為十二個時辰,晚上就有專人打更,並且用時辰來計算時間。農曆裡面的紅白喜事,常常需要挑選一個好的時辰,比如辰時、丑時等等。今天很多人看不懂時辰,並且不知道如何計算,每個時辰等於兩個小時,這裡有份整理出來的時間對照表,可以看出時間與時辰的一一對應關係。
子時23~1點
丑時1~3點
寅時3~5點
卯時5~7點
辰時7~9點
巳時9~11點
午時11~13點
未時13~15點
申時15~17點
酉時17~19點
戌時19~21點
亥時21~23點

相關焦點

  • 古人為何要深夜打更?原來古代是這樣計量時間的
    打更人是古人夜間的守護者,在靜謐的街道上,打更人洪亮的嗓音和銅鑼的打更聲,是夜晚獨特的一道風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可以說是古代更夫的一大特點,該「職業」除了報時以外,還有防火、防盜這兩個作用,肩負著保證巡邏區域安全的責任。
  • 揭秘:古代風月場所的女子為何會很少受孕?原來古人用這辦法!
    我們看過眾多古裝劇,想來每一部電視劇當中都會有著這樣的一個場景,古代城市的街道裡會有一些風花雪月場所,到了晚上燈火通明、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呀。那你們知道為何古代風月場所中的女子怎麼就從來不會有孩子呢?眾所周知古代各個國家都對自己的人口極為重視,因為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社會和冷兵器時代,人口的多少對於國家能否昌盛繁榮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對國家的戰鬥力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畢竟人多了才會更多的勞動力,人多了才有更為強大的軍隊,哪怕是小到一個家庭,若是家中人多也就不怕被別人欺負,這二者之間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
  • 「一寸光陰,一寸金」跨越歷史的長河,探尋古人是如何記錄時間?
    時間最早是無形的,在最開始的原始時期時間對於當時的人類來說還是一種模稜兩可的存在;原始的人類想法也是簡單的,宇宙的浩瀚無窮不禁引起了人類的思考。後來在社會的進步人類發展過程中記錄時間的工具「鐘錶」誕生了,但在沒有鐘錶之前人類是怎麼樣記錄時間的?
  • 古人曾見過外星人?各國古畫中記錄的,究竟是什麼生物?
    古人曾見過外星人?各國古畫中記錄的,究竟是什麼生物?在了解地球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很多異常,與當時年代並不符合的高科技。就比如金字塔的建造過程。 有人認為地球在人類建造如今社會體系之前,還擁有更為發達的史前文明。
  • 揭秘古人對地震徵兆的認識:包括動物異常反應
    原標題:揭秘古人對地震徵兆的認識:包括動物異常反應   地震是極其複雜的一種自然現象,很難做到準確預測和預報。翻檢古代史籍,有很多專門記載地震現象的五行、祥異等門類,保存了古人對地震前兆的認識及對地震預兆認識的若干總結,其中也不乏科學的成分。
  • 月球存在的秘密,月球是什麼時間出現在地球身邊的?
    其實古人也對月球是如何出現在地球邊上的有過相關的記載,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古人是如何記載的月球。星空中國古人對於月球的記載有多晚呢,在山海經裡有一篇大荒西經裡面才有對於月球的第一次描述,山海經大荒西經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帝俊之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 古代有種玉器,一年製作時間只有一個時辰,為何古人還要當它是寶
    最令人稱奇的是,在古代,這種玉器的製作時間,一年中只有兩個小時,這究竟是什麼東西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為何古人願意相信,這樣一方小小的器物,可以起到闢邪的作用呢?首先就是因為它們周身刻有特殊銘文,具有非一般的力量 「正月剛卯」。「靈殳四方」是該器之形。「赤青白黃」,四種顏色代表四方,只要佩掛此物,就擋住了所有鬼怪的侵擾。
  • 古人如何看時間呢?
    古人如何看時間呢?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看時間已經不叫做問題了,手錶、手機、電腦甚至是電視早已被設置好了,時間我們一看便知。那麼對於古人來說,他們又是如何看時間的呢?其實古人很早就有了時間概念,從日出到日落以及天色變化,從樹樁的年輪到後來的圭表、日晷,最後衍生出了一套完整記錄時間的日曆。計算時間的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展。最開始,能看到日出就算到新的一天,從此開始感知到日落,就意味著這一天將要落下帷幕。而年輪是在日誌上記錄著更長的時間單位年,這都是最原始的記錄時間的方法。
  • 古代帝王為何很短命?五大原因揭秘,最後一個太尷尬
    古代帝王為何很短命?五大原因揭秘,最後一個太尷尬皇帝在古代社會可以說是最令人仰慕的職業了,沒有人不想登上皇帝至尊之位的,甚至不惜造反謀權,例如朱棣等人。但是皇帝也是封建社會最為勞累的職業,皇帝的平均壽命很短。
  • 「朱棣去世」戲份獲贊,《大明風華》導演揭秘為何這樣拍
    「朱棣去世」戲份獲贊,《大明風華》導演揭秘為何這樣拍 2020-01-13 20:24:11 來源:新京報  |  作者:劉瑋《大明風華》劇照。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都用什麼工具來記錄時間?(上)
    鐘錶是我們現代人司空見慣的時間工具,幾乎每家都會有一座鐘或手錶,發展至今天,鐘錶越來越小型化,各種奢侈表,名表充斥著市場,電子鐘也大行發展,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除了通過滴漏、燃香等來計時,古人還發明了日晷、圭表、水運渾動儀、水運儀象臺等。這些計時器相輔相成,與時俱進,為古人提供更為準確的時間。 先來了解一下我們經常聽到的日晷,日晷又稱「日規」,是最早的計時工具之一。
  • 揭秘百年前「三峽縴夫」 大部分時間不用穿衣
    在「草街壹民」發布的照片中記者看到,這些照片均攝於上世紀初甚至更早的時間。其中許多照片拍攝於三峽沿江一帶,還有一些照片反映的是百餘年前沿江縴夫的生活,卻引起了一些網友的爭議。有網友還提出了「為何照片中的縴夫穿了衣服」的疑問。  1 真的是「裸體拉縴」嗎?
  • 趙匡胤死因真相揭秘 沒想到千古之謎竟是這樣結局
    趙匡胤死因真相揭秘 沒想到千古之謎竟是這樣結局時間:2017-06-14 15:30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趙匡胤死因真相揭秘 沒想到千古之謎竟是這樣結局 中華上下五幹年,任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至今仍被人們議論紛紛駕崩時,斧聲燭影。
  • 為何古代的男人都喜歡?揭秘恐怖的三寸金蓮
    為何古代的男人都喜歡?今天為大家揭秘恐怖的三寸金蓮。裹腳也叫纏足,纏足的女孩在自己很小的時候,被灌輸這種思想。女孩的母親或者其他人,會對其殘忍的纏足。一般情況下,母親會拿著一條白布,除了大拇指不裹,其他四根腳趾都會被裹住。
  • 古人為何會用「豆蔻年華」來形容少女?真相原來是這樣!
    古人為何會用「豆蔻年華」來形容少女?真相原來是這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古代女人每個年齡階段的叫法都不一樣,女子尚未有婚嫁之約,稱為「待字」。女子十六歲稱為「二八年華」、「破瓜」,而女子十三、四歲稱為「豆蔻年華」。
  • 5000年來為何古人只吃兩餐?而現代人則一日三餐?原來是這樣!
    午餐時,古人習慣稱其為「午餐」或「中間」。一天吃兩頓飯,人們認為「聖人與人民一起耕種並進食,飯就開始了」(「孟子騰文宮」)。如果您吃東西,那就意味著一天結束了。如今,人們經常使用「一日三餐」來表達對時間的不同情感,包括珍惜時間的人們的情感。在5000多年的歷史中,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
  • 古人喝酒為何如此海量? 古人如何做到「千杯不醉」的?
    古人喝酒為何如此海量? 古人如何做到「千杯不醉」的?時間:2016-12-11 10:20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人喝酒為何如此海量? 古人如何做到千杯不醉的? 對於白酒,大多數人感覺應該論兩喝,可是文學影視作品,古人光臨酒家客棧,動不動喊道:小二,來十斤好酒!
  • 音律不可捉摸,古人是如何將之記錄下來的?
    美妙的音調,悅耳的旋律,在語言文字才剛確定下來的古代,古人如何將聽過的聲音與旋律記錄下來?就像統一度量衡一樣,古代的賢者像建立一種標準,一種統一公認的方式,讓音調與旋律固定下來。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崑崙山之陰,古人以長度不同的竹子打通成長管。
  • 故宮,揭秘養心殿潮溼陰冷的原因,讓你驚嘆古人智慧
    每一次的建築揭秘,都能讓人們感嘆於古人的智慧無窮,因為歷史長久,所以有很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古代建築,它們存在至今讓人們了解古代的文化生活。作為首都的北京當然也有著很多的古建築,這些建築都是古人們的智慧所凝結而成,今天要和大家說的就是故宮的養心殿。大家都知道故宮是什麼人住的地方,也知道養心殿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在古代沒有很方便的機器設備,能夠將故宮建造完成,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了。
  • 古人燒竹子聽聲取樂,如何讓爆竹的聲音更加響脆,古人有三個秘密
    古人過年燃爆竹,並不是放鞭炮,而是燒真的竹子,小編講完了這句話,估計至少有70%的讀者,都會嗤之以鼻,古人的爆竹就是燒竹子,這個誰都知道,小編你就不能說點新鮮的東西嗎?小編是萬能的,新鮮的東西有很多,今天就給您小小的揭秘一下,古人如何將爆竹的聲音「燒」得更響脆,而且這三個秘密,絕對不是沒有經歷過的人所能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