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守護歷史真相 反對「臺獨」史觀(兩岸聚焦)——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起義70周年
1947年2月28日,以一位女煙販在臺北街頭遭到緝私警察毆打為導火索,臺灣同胞掀起了一場反對獨裁統治、要求民主自治的運動,史稱 「二二八」起義。時隔70年,島內各界圍繞紀念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70周年舉行了一系列活動,悼念罹難者,再次重申「二二八」起義作為中國人民解放鬥爭一部分的歷史定位,呼籲正本清源,還原歷史真相,反對「臺獨」勢力惡意歪曲歷史、挑撥族群對立、宣揚「臺獨」史觀,期盼兩岸攜手維護臺海和平,致力於民族復興大業。
反抗腐敗統治的正義行動
有關「二二八」起義爆發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歷史學者邱士傑認為當時國民黨當局的腐敗無能是主要原因。「國民黨當局接收臺灣後,軍政風紀敗壞,治理無方,導致社會秩序混亂、經濟發展停滯,讓民眾越來越失望。」邱士傑在參加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舉辦的座談會上表示,當時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和臺灣都施行專制獨裁,「二二八」事件不是孤立的存在。
已年近90的陳明忠曾經是「二二八」起義期間著名的「二七部隊」突擊隊長,作為親歷者,陳明忠對那場運動爆發的原因更有感觸。「臺灣光復,我本來滿心歡喜,沒想到國民政府貪汙腐敗,軍人像土匪似的,米價一天中漲好幾次,甚至有錢也買不到米。」當時軍人素質的惡劣讓他印象深刻,「經常有士兵拆掉農戶的柵欄拿去當柴燒,引起軍民衝突……」陳明忠認為,在起義爆發之前,民怨就已經沸騰。
也有學者認為,「二二八」事件爆發前,日本殖民者已經為這場悲劇種下了「禍根」。彰化師範大學副教授徐秀慧認為,日本撤退前運走大批糧食,製造近百倍的通貨膨脹,臺灣光復時的經濟已經瀕臨崩潰。臺灣社會科學研究會會長曾健民也認為,日本在二戰期間對臺灣進行竭澤而漁的剝奪,「米價從光復之前的2元一斤漲到光復之後的24元一斤,加上國民黨當局的貪汙腐敗,老百姓沒活路了。」
針對有人將起義定位為「皇民造反」以質疑起義的正義性,資深歷史學者王曉波在會上直陳,日本宣布投降時,除了少數人,多數臺灣人民都歡欣鼓舞、慶祝光復,「那些改了日本姓的所謂『皇民』估計不到2%,是臺灣人鄙視的對象,他們當時連門都不敢出,哪敢出來跟著大家起義。」
「臺獨」歪曲歷史用心險惡
不過,最讓王曉波感到荒謬的是,經過「臺獨」勢力多年的歪曲宣傳,臺灣當前對「二二八」事件的主流敘述竟然成了外省人與本省人的衝突、是中國人鎮壓殺害臺灣人,「這是嚴重脫離事實的,是為了分化族群,將『臺獨』訴求合理化。」
王曉波列舉了郭沫若等知識分子發聲支持臺灣人民抗爭的具體事例,反問道,如果「二二八」是省籍矛盾,是「臺獨」,剛剛八年抗戰勝利的大陸外省知識分子和中共中央會聲援「二二八」嗎?王曉波說,這場運動是「專制獨裁和民主自治的衝突,不是『省籍衝突』,也與『臺獨』無關。」他指出,「臺獨」將「二二八」作為起源,是「拜錯了菩薩,走錯了廟。」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以「『二二八』不是『臺獨』與仇恨政治的提款機」為題組織研討會,他認為,事件「迄今已有70年,但對臺灣社會的影響不僅沒有消逝,反而愈演愈烈。近30年來,每年都在紀念,但愈紀念仇恨愈多。」張亞中對媒體直言,民進黨當局今日所謂的「紀念『二二八』」早已變質為如何「消費」或「利用」「二二八」;已經不是如何療傷止痛,而是如何讓「仇恨有理、清算無罪」。
還原真相才能面向未來
在2月19日臺灣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主辦的專題論壇上,臺灣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協會理事長陳建仲認為,長期以來,「二二八」事件被民進黨當做工具來詮釋,每當選舉時期就成為其提票機。他表示,不希望將族群仇恨延續下去,大家都要向前看,拒絕把歷史事件當成政治工具。
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青創委員會主委、燿麒科技控股集團董事長李巧如認為,包括兩岸青年在內的中華青年,紀念「二二八」事件,應該汲取歷史教訓,去除歷史包袱,接軌今日潮流。她說,臺灣年輕人不應受政治人物影響,片面地用省籍、族群等概念解讀這一事件,「年輕人應該努力通過各種渠道去獲知有關歷史事件的更多知識。」
邱士傑在2月28日的座談會上表示,「二二八」事件是社會危機積壓的結果,留給我們的一大啟示,就是要繼續努力推動臺灣的社會改革,「只有解決臺灣存在的大量實際問題,才能確保社會安定,而不應被虛妄的口號所裹挾。」
臺灣勞動黨主席吳榮元更指出,紀念「二二八」起義要更有針對性地站在反「獨」鬥爭的立場上,維護兩岸和平發展大局。他相信,臺灣的社會改革最終要通過兩岸統一創造出的穩定環境與和平紅利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