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們幾個影友相約到晉南山區採風,走進一個叫做潢潞源的小村子,被這裡的景色所吸引。這裡沒有城市的喧鬧與車水馬龍,有的是鳥語花香,草木蔥翠,嫋嫋炊煙,濃濃的鄉土氣息。
順著小路往進走,在幾座房屋前遇到兩位大媽和一位大叔正在乘涼閒聊。影友隨即上前搭話,了解到,這裡原本有幾十戶人家,實施精準扶貧後,一部分人搬了出去,年輕人和孩子們也都出去打工、上學去了,村裡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年人。說起村裡的事情,一位大嬸看到我們背著長槍短炮,就說:你們是電視臺的吧?咱們村裡有一家媳婦可能幹,照顧婆婆也可好,婆婆經常打她罵她,她卻依舊孝順伺候。大嬸的話激起了我們的好奇心,決定一起去看看。
順著大嬸的指引,我們來到了一戶人家的大門前。這家女主人名叫張小琴,今年58歲,男主人叫馬小平,60歲,她扶著的就是她的婆婆,今年已82歲高齡。前兩年得了腰椎間盤突出症,四處求醫看病,也沒治好,現在腿腳很不方便,幾乎不能走路,全靠人照顧。
張大姐把婆婆攙扶到門前臺階坐了下來,她又趕緊回去給婆婆衝了一碗蜂蜜水,說天熱了,喝點蜂蜜水既能降火又能補充人體需要的養分,婆婆每天都要喝上一碗。
說話間,張大姐準備開始做晚飯。婆婆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所以張大姐總是變著花樣地做,儘量讓婆婆吃的爽口開心。今天的晚飯做的是綠豆米湯,涼拌豆角,手工饅頭還有疙瘩湯。
張大姐邊忙活邊說,老年人喜歡吃清淡的,天熱,綠豆湯可以消暑,疙瘩湯喝了對腸胃好,婆婆愛吃。
張大姐說,你看,這麼大的院子裡就生活了我和老頭還有婆婆三個人。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都結婚了,都在縣城住著。老伴幹完農活平時再打點零工,我除了幹農活幹家務還要照顧偏癱的婆婆。我們趕緊問村裡人說婆婆打你罵你是咋回事?張大姐笑了,它說:婆婆性格要強,又愛熱鬧,自從腿腳不方便以後,一個人在家裡坐著躺著不順心,心裡著急上火,有時候發發脾氣也是找存在感呢,我能理解。不是都說老小孩老小孩嗎?人老了就要哄著她。
看見我們在拍照,婆婆說,還給我拍照呢?看看我都成這啦。我問媳婦照顧的好嗎?婆婆馬上說:好著呢,可好啦,我敢說我這媳婦可是我們村裡最孝順的。我這人脾氣急,有時候脾氣上來對她又打又罵,可她從來沒有給別人說過一句埋怨話。我這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我病了這幾年,多虧了她悉心照顧,夏天天氣好,她天天給我擦洗身上,冬天也是一周擦洗一次,我身上沒有一點褥瘡。
把飯做上以後,張大姐又趕忙去收晾在院子裡的衣服,大姐說,這是婆婆前天脫下來的,還有床單褥子啥的,老人現在生活基本上不能自理,有時候大小便失禁,就拉到褲子上床上了,必須及時給換了洗了。平時屋裡有放的馬桶,她又不能走,大小便就在家裡,我和老伴倆人就給婆婆端屎端尿,隨時清理,不讓家裡有一點異味。
天色將晚,張大姐要給家裡養的20多隻雞餵食。她說,平時幹完農活我就餵些雞,自己養的雞下的蛋營養價值高,吃著放心,主要是讓老人和孫子、外孫們吃。同行的哥們感慨道:大姐你真善良。大姐笑著說:老祖先早就說過,百善孝為先嘛,做人首先就是一個孝順,咱也有老的那一天,都有老的這一天,我們現在這樣伺候老人,也是給孩子們做個榜樣,讓他們也懂得感恩和回報。最主要是做人要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