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也看過《孫子兵法》,可看的效果是水過鴨背,啥效果都沒有。
直到前陣子看到《華杉講透孫子兵法》之後,才略懂兵法裡面的內涵,再回顧自己以前看孫子兵法的時候,不禁就對自己看書的質量進行了懷疑,推翻,這樣一對比下來,反而覺得自己進步了一點。
譬如說,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意思是一開始就用計謀嗎?我一開始看的時候,真的是誤以為是這樣,因為習慣了看現代文字,而對於古文卻也認為,理所當然,一目而過,結果,現在才發現,當初看書的這觀點就是錯的。
《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真的不是說打仗就要用計謀,而是說,打仗之前必須要先計算,也就是要先學數學,用數學的理念先理性的計算一下打仗雙方的兵力和優勢劣勢等等方面。
這就是孫子高明之處,可謂是高屋建瓴,一下子就把重點給抓住了,而當初的我,正是誤以為這「計」,說用計謀的「計」,這樣一來,《孫子兵法》的宗旨和思想,全部都給理解錯了。
其實,從孫子的下文也是可以推敲出一二來的,可當初只圖看書快啊,巴不得爭取在一個小時內就看完全書,看完書後才有成就感,殊不知,這樣一來,卻是自己騙了自己,這樣看書,表面看上是很快,但什麼效果都沒有,書裡的內容也沒能理解清楚,反而,這樣卻是白白了浪費了時間,更要命的是,把人家作者的思想都理解錯了,這樣讀書,又有何用呢,還不如不讀書呢!
還是再回到《孫子兵法》裡吧,第一篇始計篇是講計算,然後孫子就把要計算的五要素列舉了出來: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雙方戰爭,要計算哪五項科目呢?孫子說,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那麼,怎樣去算她們呢?接著孫子又說,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憑著這五項指標要素,孫子說他大概就可以估計出來,雙方到底哪一方勝出的概率更大了,從數學到概率學,這就是孫子的厲害之處,這可是幾千年前的他啊,已經懂得了數學和其中的概率學了,你說他能不偉大嗎?
通過雙方五項指標要素的計算,接著孫子又總結了這樣一句,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這樣一來,第一篇的內容於是就是和標題的始計篇,完美貼切了,這才是孫子的真正意思啊,所以,今後在看古文的時候,應當要如切如磋,仔細推敲一下,把上下文都結合起來分析一下,這樣才算是稍微會看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