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21日,由中國國際商會和中華中醫藥學會共同主辦,泰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國際貿促會江蘇省分會承辦的第十一屆中國(泰州)國際醫藥博覽會舉行。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的760多家藥企,13位兩院院士,數十位海內外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領軍人物以及超過16000名海內外嘉賓和客商共赴這場已延續11年的「金秋之約」。
11年專業積澱,打造全球醫藥產業「風向標」
我省近年來把生物醫藥作為優先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培育的先進位造業集群,2019年全省醫藥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9%,投資增速高達53%,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和創新能力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泰州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產業產銷已連續10多年領跑全省,在全國地級市處於領先地位。
經過11年的專業積澱,泰州醫博會正成為醫藥產業發展的「風向標」,中國醫藥城正成為醫藥產業集聚的「新地標」。一大批全球醫藥行業巨頭紛紛亮相,走出了一條以集聚高端人才、引進高端成果、落戶高端企業、發展高端產業的科學發展之路。在推動「健康中國」以及我國網際網路+醫療、產品研發、醫療改革和國際合作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
多位與會的兩院院士認為,本屆泰州醫博會聚焦「疫情之下醫藥健康產業發展趨勢」這一主題,探討醫藥健康產業發展良方,搭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對於協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儘早戰勝疫情並推動世界經濟重現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15年磨一劍,「泰州醫藥板塊」強勢崛起
8月30日,第37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發布「年度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泰州有3家藥企躋身百強榜,揚子江藥業連續6次蟬聯榜首,「泰州醫藥板塊」表現令人豔羨。
15年前,省委、省政府作出在泰州「設立醫藥產業園、打造中國醫藥城」的重大決策,一座目標「中國第一、世界有名」的醫藥健康產業名城從田野中拔地而起,闖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漸成規模、發展壯大」的奮進之路。
「作為一個追趕型城市,泰州自身的資源條件和稟賦,跟別人相比沒有太多的優勢,不可能把產業面開得很寬。」泰州市委書記史立軍說,在打造現代產業名城上,泰州集中精力、集中資源、集中政策,主要從自身最具有基礎條件、最具有特色、最有比較優勢的3個產業出發。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產業,就是泰州全市重點打造的三大先進位造業集群之首。
疫情期間,泰州生物醫藥企業和醫療器械企業奮勇當先、盡銳出戰。 在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公布後,碩世生物僅用3天就成功研發出省內檢定合格的首個病毒檢測試劑;默樂生物在國內率先推出「一管三檢」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匯倫藥業研發的注射用西維來司他鈉,成為國內首個可以改善新冠肺炎造成的急性肺損傷的藥物……
在醫藥產業的長足發展之下,大項目、好項目紛至沓來:2017年—2019年,泰州平均每年新籤約、新開工、新竣工億元以上項目1436個、498個、399個,形勢最為嚴峻的今年1—4月,全市新籤約、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仍有363個和175個。
聚焦高質量,推動二次創業再出發
「三年成勢、五年成型、十年成城」。如果說,前10個年頭實現了「從0到1」的發展,那麼接下來的10年,泰州醫藥高新區如何以更加有力的姿態,完成「從1到N」的躍升?答案是:二次創業再出發。
3月18日,泰州醫藥高新區召開高質量發展大會,全面吹響高質量發展號角,泰州國際精準健康中心首批10個項目集中開工、32個大健康產業項目集中簽約。9月20日,包括國家一類新藥產業化項目在內的24個重大項目集中簽約,投資體量大、技術含量高,總投資197.55億元。「健康名城」,正成為泰州一張耀眼的「新名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
「既要辯證看待疫情對全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帶來的影響,又要搶抓疫情後生物醫藥健康產業迎來的發展機遇。在歷史機遇面前,沒有理由觀望等待,從現在開始,一天也不能耽誤、一刻也不能鬆懈,每一天都是『決戰日』、每一步都是『衝刺跑』。」泰州市委常委、泰州醫藥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張小兵說。
展望未來,中國醫藥城的目標是,致力放大產業化優勢,力爭醫藥製造業規模3年翻一番、5年翻兩番,到2025年,醫藥健康產業營業收入突破800億元,全力拼進全國生物醫藥園區前八強。致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真正把產業特色優勢轉化為規模優勢、能級優勢。致力放大資本化優勢,力爭到2025年,運作產業基金150支以上,總規模達500億元,大健康產業母子基金規模達100億元,本土主板上市企業達20家,打造資本市場「中國醫藥城板塊」。
本報記者 趙曉勇 顧介鑄
本報通訊員 胡安平 劉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