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工作嚴謹且拼命,幾乎是全球公認的事情。近日,日本官方公布了公務員工作時間調查顯示,該國有三成20多歲的公務員每月加班時間超過80個小時,已突破「過勞死」線。
工作壓力大、加班時間長這些問題在我國也普遍存在,「996」甚至是「007」的工作模式正在加劇「過勞死」。尤其年底是衝業績完成kpi考核的特殊時期,「打工人們」該如何守護健康的最後一道防線遠離「過勞死」?家庭醫生在線採訪了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陸華,教大家識別「過勞死」的危險信號以及從根源上預防猝死的發生。
一個月內多人過勞猝死 警惕這種無形殺手
12月4日,國美電器一名27歲員工猝死,法醫鑑定為「過勞死」。一個人被安排了兩個崗位,雙十一期間更是連軸轉,作息吃飯都極不規律,最後在公司的誓師大會上,他倒在了同事們雄壯的口號聲中。
12月8日,河南某中醫院外科醫生李曉寧猝死在家中,年僅41歲。他經常加班,深夜手術到天明是家常便飯,忙到和妻子沒有拍過一張生活照。
12月9日,商湯科技一名47歲的員工也意外猝死在公司健身房外。據悉,他加入公司不到一年,擔任業務系統開發經理。
類似事件還有很多,「過勞死」威脅著一線職工並向都市白領蔓延,尤其是醫療行業和科技網際網路高新企業更是猝死發生的重災區,發生率之高,人們聽到「過勞死」已經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
「過勞死,顧名思義是指長時間的加班工作導致過度疲勞而引起的猝死。」陸華指出,臨床上並沒有「過勞死」的說法,是社會醫學的範疇,本質上屬於猝死事件。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猝死的人數高達60萬,過度加班成過勞死主要誘因。尤其是青壯年過勞死現象屢屢發生,需引起社會高度重視。
身體出現「過勞死」信號 要及時幹預
工作勞累是尋常,大多情況下休息後也能好。但長期的過度疲勞下則可能暗藏洶湧,需要提防是疾病因素或是危險在悄悄潛伏。
那麼如何界定這個「過度疲勞」?陸華表示,過度疲勞有一系列的症候群,如體力或者心理負荷過重引起的疲勞感,久久不能消除,同時身體伴隨一些不適症狀,如肩背部不適、關節疼痛、咽喉痛等、頭暈腦脹等。總的來說,疲勞狀態持續存在或者反覆達到6個月以上,已經對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同時各種檢查排除器質性的病變,可界定為「過度疲勞」。
當一個人長期處於過度疲勞的狀態,身體會發出「報警信號」,提示有「過勞死」的風險。日本「過勞死」預防協會發出十大危險信號為:一是「將軍肚」早現;二是脫髮、斑禿、早禿;三是頻頻去洗手間;四是性能力下降;五是記憶力減退;六是心算能力越來越差;七是做事經常後悔,易怒、煩躁、悲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八是集中精力的能力越來越差;九是睡覺時間越來越短,醒來也難解乏;十是經常頭疼、耳鳴、目眩,檢查也沒有結果。
具有上述兩項者,為「黃燈」警告期,目前尚不必擔心,但要改變生活習慣。具有上述三至五項者,為「紅燈」預報期,說明已經具備過度疲勞的徵兆。六項以上者,為兩次「紅燈」危險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陸華提醒,「長期處於上述應激狀態的人群,特別是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加班的職場人員,或患有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吸菸人群以及不良飲食生活習慣者,都是過勞死的高危人群,如果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有過度疲勞的表現,需要進行提醒,及時幹預,以防止發展到猝死的情況。」
冬季猝死高發,這份「保命」指南快收好
「雖然過度疲勞是引發猝死的主要誘因,但直接導致患者死亡大多還是與冠心病、嚴重心律失常、高血壓、心肌病、腦卒中、腦溢血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有關。」陸華指出,近年來,我國猝死人群年輕化,一方面與頻繁加班熬夜,過度疲勞的身體狀況有關;另一方面,心腦血管疾病也逐漸年輕化,增加猝死風險。
據2020年11月發表的最新中國心衰流行病調查顯示,我國大於35歲的居民中,心衰患病率為1.3%,較15年前增加了44%。2020年1月發布的《中國中青年心腦血管健康白皮書》也顯示,我國心腦血管疾病年輕化趨勢明顯,20至29歲的患病/高風險人群佔比已達到15.3%。
而另一份關於中國疾病死亡人數最新統計報告顯示,我國每年發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數約為54.4萬,相當於每分鐘就有1人因為心臟原因而猝死,並且搶救成功率不足1%。尤其在冬季猝死率更高,比夏季高出18.7%。
現在正值猝死高發的冬季,我們該如何預防悲劇發生?陸華回答說,「冬季猝死率上升是由於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提高,心血管疾病在天氣急劇變化,特別是由熱轉冷時發病率明顯增加。預防猝死,關鍵是要規避相關疾病的高危因素,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
陸華表示,平時生活中要注意降低和防範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做到控煙,控酒,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減少加班,不要熬夜。睡眠對我們人體的重要性是遠超過一日三餐。他強調,年輕人揮霍掉的健康是無法再補回來,切勿提前預支生命。如果猝死不幸發生,應該進行及時有效的心外按壓,爭取一線生機。
(家庭醫生在線責編:麥瓊璇 通訊員:張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