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國廣教育消息:3月14日,中國政府網發布了由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對「十三五」期間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實現跨越提升作出總體部署。
圖解: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策劃:劉嘯萱 設計:張春燕 來源:中國政府網
《方案》提出,到2020年中國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目標是: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長足發展,建成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求的現代公民科學素質組織實施、基礎設施、條件保障、監測評估等體系,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
重點從十個方面開展工作,可以概括為「四項行動,六項工程」,即: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農民科學素質、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實施科技教育與培訓基礎,社區科普益民、科普信息化、科普基礎設施、科普產業助力、科普人才建設工程。
其中,橫向配合、視頻公開課、強化科普頭條新聞推送、虛擬實境、科普創客、「正規與非正規相結合的科技教育體系」、「提高家長特別是母親的科學素質」、「深入探索利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科普公共服務新模式」、「搭建科普產品和服務交易平臺」是國廣教育總結的關鍵詞、關注點。
增強中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教學的橫向配合
推進義務教育階段的科技教育。基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完善中小學科學課程體系,研究提出中小學科學學科素養,更新中小學科技教育內容,加強對探究性學習的指導。修訂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增強中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教學的橫向配合。重視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繼續加大優質教育資源開發和應用力度。
加強科學史等科學素質類視頻公開課建設
推進高等教育階段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組織開展大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計算機等課程改革,推進高校科學基礎課建設。加強科學史等科學素質類視頻公開課建設。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擇業觀念,支持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性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推動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聯盟和創業就業基地,大力開展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等活動,為青年提供將科技創意轉化為實際成果的渠道、平臺。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推動建立校內與校外、正規與非正規相結合的科技教育體系
大力開展校內外結合的科技教育活動。充分發揮非正規教育的促進作用,推動建立校內與校外、正規與非正規相結合的科技教育體系。廣泛組織開展學校科技節、科技周、科普日、公眾科學日、紅領巾科技小社團、「科技之光」青年專家服務團等活動,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防災應急、身心健康等知識,加強珍愛生命、遠離毒品和崇尚科學文明、反對愚昧迷信的宣傳教育。充分利用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開放的科技教育資源,開展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求真科學營等活動。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鼓勵中小學校利用科技館、青少年宮、科技博物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各類科技場館及科普教育基地資源,開展科技學習和實踐活動。開展科技場館、博物館、科普大篷車進校園工作,探索科技教育校內外有效銜接的模式,推動實現科技教育活動在所有中小學全覆蓋。
提高家長特別是母親的科學素質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均衡配置科技教育資源。推進信息技術與科技教育、科普活動融合發展。推進優質科技教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加強信息素養教育,幫助青少年正確合理使用網際網路。大力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青少年科普活動,滿足青少年對科技、教育信息的個性化需求。面向農村學生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開展科技輔導、心理疏導、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志願服務,幫助他們提高科學素質、豐富生活閱歷、增長見識。加強各類家長學校和青少年科普陣地建設,開展科技類親子體驗活動,搭建傳播科學家庭教育知識的新平臺,提高家長特別是母親的科學素質。
深入探索利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科普公共服務新模式
實施「網際網路+科普」行動。匯聚各方力量打造科普中國品牌,推動科普領域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和質量意識,引導建設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分享的科普生態圈,打造科普新格局。以科普的內容信息、服務雲、傳播網絡、應用端為核心,形成「兩級建設、四級應用」的科普信息化服務體系。以提升科普服務效能為核心、以科普信息匯聚生產與有效利用為目標,建設科普中國服務雲,實現科普的信息匯聚、數據分析挖掘、應用服務、即時獲取、精準推送、決策支持。建立完善網絡科普內容科學性把關、網絡科普傳播輿情實時監測機制。深入探索利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科普公共服務新模式,進一步把政府與市場、需求與生產、內容與渠道、事業與產業有效連接起來,實現科普的倍增效應。
強化科普頭條新聞推送
強化科普信息的落地應用。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洞察和感知公眾科普需求,創新科普的精準化服務模式,定向、精準地將科普信息送達目標人群。通過科普中國服務雲、科普中國V視快遞、科普中國e站推送等方式,推動科普信息在社區、學校、農村等落地應用。強化移動端科普推送,支持移動端科普融合創作,鼓勵科研機構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建設和運行有影響力的科普公眾號,強化科普頭條新聞推送,促進科普活動線上線下結合。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群眾及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科普信息服務定製化推送力度。
大力推動虛擬實境等技術在科技館展覽教育中的應用
創新完善現代科技館體系。突出信息化、時代化、體驗化、標準化、體系化、普惠化、社會化,推動由數量與規模增長的外延式發展模式向提升科普能力與水平的內涵式發展模式轉變,進一步建立完善以實體科技館為龍頭和基礎,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虛擬實境科技館、農村中學科技館、數字科技館為拓展和延伸,輻射基層科普設施的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發揮自然博物館和專業行業類科技館等場館以及中國數字科技館的科普資源集散與服務平臺作用。大力推動虛擬實境等技術在科技館展覽教育中的應用,以「超現實體驗、多感知互動、跨時空創想」為核心理念,研發可複製、可推廣的虛擬實境科技館,生動展現科技前沿。推動中西部地市級科技館、專題行業科技館建設。推動建立科普標準化組織,完善科技館行業國家標準體系以及相關標準規範,開展科技館評級與分級評估。建立健全科技館免費開放制度,提高科技館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
搭建科普創客空間,搭建科普產品和服務交易平臺
加強科普產業市場培育。利用科普活動、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場館、科普機構等有利條件,發揮集成效應,通過競賽、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方式,搭建科普創客空間,支持創客參與科普產品的創新、創造、創業。鼓勵建立科普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組建中國科學文化出版傳媒集團等科普龍頭企業,形成科普產業集群,實現集約發展。搭建科普產品和服務交易平臺,加大政府購買科普產品和服務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