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老漢劉存德,住在泰安縣城東的山口莊,家中富裕,就在市集上開了一家酒店,生意興隆,賺了不少錢,成為巨富人家。
劉老漢的侄子,年近中年還沒有兒子,打算想買個年輕少婦做小妾,來到酒店找劉老漢借錢。劉老漢問要多少錢,侄子回答說要十二貫,劉老漢二話沒說就同意了。正要把錢遞給侄子,聽見酒店外面一陣悽慘的哭聲,劉老漢和侄子出來看,原來是一對年輕夫婦相對哭泣。
劉老漢問年輕夫婦是怎麼回事,那男人說道:「我叫楊忠,這是我的妻子韓氏。我們從豐縣逃荒來到這裡,盤纏資費全都用盡,再也活不下去了。不得已只好賣掉妻子來度過難關。現在買主已經來了,馬上就要生離死別,所以這樣悲傷難過。」劉老漢問楊忠把妻子賣給了誰,楊忠指著他的侄子:「就是賣給了他。」
劉老漢對侄子說道:「他們夫妻情深義重,彼此也不願分離,你又何必做拆散恩愛夫妻的惡人。不如另外物色一個,如果要用錢,幾十幾百貫我都借給你,而且分文不收你的利息。」侄子覺得這樣更划算,就高興地同意了。
楊忠感激劉老漢的好意,卻更加悲傷:「老人家您讓我們夫妻團聚,當然是一番好意。可是我們現在沒有吃的沒有穿的,還是會挨餓受凍而死。」劉老漢說道:「我照著你的賣身價給你錢。」韓氏哭道:「我們是外地人,就算您給我們錢,租房子就得用去一半,剩下來的錢,很快也就用完了,到時候他還是得賣掉我。」劉老漢說道:「不會的。我在村子外面有幾間空閒的房子,借給你們住。房子外面還有幾畝田地,租給你們耕種,這樣你們可以維持生活了。」楊忠夫婦聽了,跪在地上給劉老漢連連磕頭感謝。劉老漢如數給了他們夫妻十二貫錢,把他們安置在村外的房子裡。
楊忠一路逃荒,歷經艱辛,現在有了田地,加倍珍惜,每天勤苦耕作,生活也格外儉樸。不到幾年楊忠夫妻的生活就漸漸寬裕起來,把劉老漢當初給的身價錢一點點還清了,還要加倍還他利錢。劉老漢見小兩口誠實厚道,只收了借給他們的十二貫錢,利息全退還了夫妻倆。
楊忠夫妻倆對劉老漢的恩德感激不盡,一心想要報答,每當劉老漢家裡有事需要人幫忙,楊忠夫妻都會一同過去,和劉家的家人一起幹活。
這一年劉老漢的孫子剛剛四歲,夏天裡感染了天花,滿臉生痘,很快病情急轉直下,全身發腫生瘡,又過了八九天,不治而亡。劉老漢無比傷心,命令楊忠把屍體帶出去埋葬了。埋葬的地方就是楊忠當初租種的田地那兒。
楊忠挖了一個大坑,把劉老漢孫子的屍體放了進去。不忍心一下子把屍體給埋了,就先把屍體的下半身埋進土裡,上半身還露在外面。過了一會兒,意外地發現小孩子的嘴唇好像微微在動,用手一摸,果然還有微弱的氣息。楊忠連忙把孩子從土裡抱出來,見他呼吸比原來又明顯大了許多,就要抱著孩子去告訴劉老漢。
韓氏攔住他,說道:「你現在去告訴老人家小孩子活過來,他當然會高興,可是如果小孩子再出意外,豈不是讓老人更難過?不如先把孩子抱回我們家,如果他沒挺過來又死了,就再把他埋了;如果他真的活過來,等到他痊癒之後再告訴老人家也不遲。」楊忠覺得有道理,就先把孩子抱回了家。
在這之前,夫妻倆曾經在路上撿到過一包穿山甲,聽說這種藥最適合發天花的人服用,就把藥煎了給小孩子服下去。孩子服了藥之後不久,身上的痘全都起了泡,破了之後全是水,楊忠又去取路上的熱土蓋在孩子身上。到了第二天,小孩子醒了過來,喊著媽媽要吃的。楊忠連忙用糯米煮了稀飯餵他吃下去。小孩子的身體漸漸好轉,身上的痘結了厚厚的一層痂,二十多天之後,痂全都脫落了,孩子也能起床走路了,開始思念母親不時地啼哭。
楊忠讓韓氏去劉家,找機會把孩子活著的事告訴他們。韓氏來到劉家的時候,劉老漢的妻子正在屋子裡思念孫子,暗中流淚。韓氏對她說道:「小公子其實沒有死,正在我家中,他也天天思念母親,請您跟我去看看。」劉老漢的妻子幾乎不敢相信,忙帶著兒媳婦一起去韓氏家中,見到孩子以後喜出望外,如獲至寶。
劉老漢問楊忠孫子是怎麼活過來的,楊忠把經過詳細述說了一遍,自此之後,劉老漢對待他更加另眼相待了。
本文譯自古代筆記小說《益智錄》,原文有評,摘錄如下:
劉翁使楊忠夫婦團聚,仁也;如數給伊身價,信也;安置其身,禮也;愛其老誠,智也;受原價而返其息,義也。劉翁行此五者,皆美德也。有德者必有後,嫡孫重生,天理則宜然也。蓋防如翁之厚德,固人所難,而食報之速,亦出意外。閱之,可以感發人之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