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天命,順天命而為

2020-12-17 騰訊網

文/龍吟師傅

在《論語》的最後一章,大賢者孔子提出了「三知」,即「知命」、「知禮」、「知言」。可以說,這是一句著名的人生格言。」「知命」是第一個。那麼,孔子所說的「知命」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如何「知命而為」?隨龍吟師傅來了解一下!

先看看原文 《論語.堯曰》最後一章,這也是整本書的最後一章:

【原文】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義】

孔子說:「不懂命運,就不能做君子;不懂禮制,就在社會站不住;不懂言語,就不能判斷人。」

【解析】

知命的問題一直是人生中的大問題。命運介於可知與不可知之間,即命運定然存在。因為在人們的生活和未來中存在著人類無法控制的外部偶然因素。如何注意、理解、認識和重視偶然性,然後利用或抵制這種偶然性,或不受其影響,在偶然性中確立自身的必然性,即安身立命。這樣,我們就不會做非分之想。就是君子之所為了。」「知禮」就是要了解禮制制度的內容和形式,這樣才能在社會上站穩腳跟。能夠認識人、識別人才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起點與掌握尺度的關鍵。這三個方面是成功的前提和關鍵。《論語》的最後一章與第一章相呼應。從自覺、刻苦學習開始,獲得對知命、知禮、知言的認識能力。它是生命的全部內容,是生命的真諦和價值。

從上面可以看出,在「三知」中,「知命」是第一位的!龍吟師傅下面就來詳細說明一下「知命」的含義:

「知命」就是「知天命」

孔子的「知命」就是他所說的「五十知天命」,其中蘊含著非常複雜的含義。在龍吟師傅看來,主要有以下含義:

天命是客觀存在的。

天命包括天道運行的歷史使命。

天命包括個人運行的生命使命。

人生起點不同,基礎不同,要求也不一樣。在現有的基礎上儘可能的去做,竭盡全力的去做,「內省不疚」才會問心無愧。

龍吟師傅下面就以上四點分別加以論述。

一、天命是客觀存在的

天命是一種客觀存在,它實際上是指生命狀態的個性和特殊性。每個人生來都有不同的命運,出身貧寒家庭不同於富裕家庭;生於乞丐之家不同於生於帝王之家。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沒有選擇的權利,完全由天命決定。生命的時空也是命。生於利比亞、伊拉克、阿富汗等動蕩國家的孩子和發達國家出生的孩子的生活質量,完全是天差地別,也是命運。生於貞觀年間、康乾盛世的人普遍幸福,鴉片戰爭後出生的人普遍受苦,這也是命運,人們無法選擇和控制。

二、天命包括天道運行的歷史使命

任何國家、任何地區、任何時期,都有天道運行的歷史使命,也就是各地區、各時期的「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例如,在一個和平的國家和領土上,天道與民心所向的是「和平的生活」、「文化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等等;在戰爭年代,國家和領土、天道和人民的意志是「和平」、「統一」、「驅除外侮」、「民族團結」等等。

三、天命包括個人運行的生命使命

從一個人的角度來看,一般來說,這是「上天賜給人的使命」。這個使命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小到齊家、修身、生兒育女,大到治國、平天下。不管是大是小,都要看自己的能力、條件和抱負。老百姓大家的思想就是,齊家、修身、生兒育女,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天命。如果有條件、有能力、有覺悟,他們就會認識到,個人的天命不僅僅是修身、齊家、生兒育女,甚至是治國、平天下、定人心、促和平、發展科技、發展經濟等。因此,它可以是大的或小的,取決於人,環境和條件。比如,有人說「我這輩子只能做木匠,恐怕不能做別的了」;有人說,「我這輩子想搞發明,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有人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定,我想做一個教育家,宣傳正確的觀點,和諧社會」。所有這些都是基於自己的條件和能力,找到自己在此生的天命。

四、天道運行的使命與個人能實現的使命相結合,方能成就、完成這個使命。方能做到真正意義的「知命而為」,成就自身的價值,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大多數偉人和古代聖人都知天命的。知天道運行的使命與他們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使命相結合。成就自己的人生價值。

例如,孔子在他中年時周遊列國,他原本打算實現一些政治野心。不幸的是,當時各國政見不一、混亂、不健全。他的政治觀點處處碰壁。後來,在經歷了一些曲折之後,他發現:「我的天命也是如此!我的命運不是做一個政治家,而是一個能夠創造正確的政治主張的人,因此他的政治教學取得了成功,他後來的政治思想成為影響中國文化治理的重要政治主張!這是歷史使命與個人命運的結合!一個王朝的衰落和新王朝的崛起時的英雄倍出,也是歷史時期的天命與個人命運的結合。和平時期科技、經濟、文化的大發展,也帶動了人才的增長。

五、當今國人怎樣更好地「知命而為」

1、明白這個歷史時期的天命所向,民心所向

我們經歷了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內經濟水平突飛猛進。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然而,貧富差距拉大,人心浮華。國際社會仍有許多困難。這需要什麼樣的天命?教化民心,團結人民,縮小貧富差距,發展國力等。

2、知天命後如何作為

在了解了當前時期的天命之後,如何結合自身能力有所作為?宣傳正確觀點,教育人民,倡導團結和諧,消除負面聲音,是教育工作者和文化人應做的;是企業、金融巨頭,要投身慈善事業;科技工作者要投身科技事業;醫務工作者應該全身心投入到醫療事業中去,等等!這都是「知命而為」啊!

所以,「知命而為」,就是明了天道運行的歷史使命與個人之命相結合,從而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價值,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相關焦點

  • 五十知天命,何為天命?
    古語說,五十知天命,五十五了,還千裡在外打工,艱難維持生計,不能不說是命了!今生雖苦,但也要苦中尋樂,工作之餘,喜靜靜讀書寫字,聽音樂,漫步大自然,性格極內向,餘生做好自己,一切隨緣吧!《了凡四訓》有言:「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 逆天而行的諸葛亮與順天命而為的孔子
    諸葛亮與孔子都是知天命的人,均知天命不可為。然而,兩人一個是逆天而行,知其不可而為之;一個是順天命而為。一逆一順,卻都青史留名。諸葛亮為報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一直把光復漢室視為己任,退蜀立國後,他曾六出祁山,欲北定中原。
  • 五十而知天命,就是懂得了順其自然,不再起執念。
    子曰: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孔老夫子口裡的「不惑」與「知天命」,是指人的40歲和50歲,這個年齡階段也剛好就是人生中的中年時期。所謂「不惑」,就是懂得了很多道理,不再會迷惑;而「知天命」,就是懂得了順其自然,不再起執念。按說四五十歲這個年齡的人,應該是已經把人情世故與人生百態都看的很清楚了。不再會過於強求一些並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對一些很棘手的事情也基本能做到淡定自若、並順其自然。但在現實社會中,能真正達到這樣境界的人並不多,甚至是少之又少。
  • 五十知天命,什麼是天命?
    五十知天命,那些使你欲罷不能的事就是你的天命。是老天安排你這輩子要幹的事,也知道這輩子的局限了。 一 五十歲做事就需要濃縮了。到這個年齡知道世道的艱難,沒有這麼多不切實際的想法了,不再追逐過多的外部世界了,從而轉向內部世界的營造,將內部世界小花園建設好,收穫的要遠遠好於亂七八糟的外部世界。 五十歲不再有所謂的社交了。見了很多人,見了很多事,回頭想想,不過是過眼煙雲,沉澱下來的才是最好的,最真實的還是親人、家人。
  • 五十而知天命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個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十本應是知天命之年 ,樂天知命,無需強求 ,因為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 。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許多都找不到工作 ,就別說已知天命的我們 。五十過後 ,身體功能下降 、疾患增多,有風溼痛風之人 ,能預先知道天氣變化要下雨了 ,也許這就是知天命吧 !其實許許多多老百姓, 到了知天命之年 ,反而會更加迷惑 !覺得找不到出路,看不見未來 !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凡事敬天命,順人意,智慧也
    凡事敬天命,順人意,智慧也晉國公重耳逃亡到齊國後,很受齊桓公的看重。齊桓公把自己宗室中的一個漂亮姑娘嫁給重耳,還給他送了二十輛車子和八十匹馬。他對姜氏說,我不回去,我要老死在齊國。姜氏對重耳說:如果一個人像是害怕疾病一樣的敬畏上天,這個人就是人裡面最優秀的,如果他只知道順從自己欲望的驅使,這個人就是人裡面最低劣的。如果他在被欲望所誘惑時,還能夠想到上天的命令,可以列入中等。敬畏上天,人們就會擁戴他,受到擁戴的人,才能成為人上人。這是管仲說過的一段話,今天送給公子,希望公子自勉。
  • 曾國藩:抬頭知天命,俯首畏人情
    抬頭知天命,俯首畏人情。君子知天命,知命而不爭曾國藩說:「君子之道,以知命為第一要務。」在古人眼中,天道是萬事萬物的主宰,天命可定人的順逆吉兇。順天命而行則吉,逆天命而為則兇,是故君子應知天命。孔子曰:「君子有一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古人相信世間因果循環,相信善惡到頭終有報。因而心懷敬畏,不敢有任何逾越的言行。而現代人的心中,往往丟失了這份敬畏。不知命,梗著脖子偏要與天道抗衡,到頭來撞得頭破血流。因此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
  • 五十知天命,到底什麼是天命?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而人到了50歲後也是進入知天命的年紀。天命一般人理解的是上天安排的命運,也決定一個人的壽命有多長,但是也有人說知天命就是看透人生,順應上天的安排。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
  • 五十而知天命?(一)
    如今,早已過了「不惑」之年的我,也已經到達「知天命」的年齡階段了。所以就自覺不自覺地經常思考:什麼是「天命」?怎麼做就是「知天命」了?我個人覺得第二個問題比較好回答。孔子這裡的知天命,肯定包含順應和服從天命的意思,不然就不會有「知天命」的意識自覺而行諸文字了。
  • 凡事,敬天命,順人意,智慧也
    他對姜氏說,我不回去,我要老死在齊國。這個故事出自《國語·卷十·晉語四》,它告我我們,人一定要敬天命,順人意。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認為,要成為一君子,知天命便是必要的條件。他認為,不知道天命,都搞不清楚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究竟應該做些什麼,又怎麼能夠成為一個正人君子呢?
  • 五十而知天命,那麼「天命」到底是什麼呢?
    孔子在晚年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簡要的自述,在《論語·為政》中寫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評述成為無數讀書人的「人生標杆」,每逢年歲將至,總有觀聖人行跡來反思自己的生平,三十「立」的是什麼?四十自己是否真能「不惑」?五十是否真的理解了「天命」?
  • 知天命是多少歲?
    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知天命這三個字,古人經常會用知天命來代指自己的年齡,那麼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知天命是古人用來形容人到了五十歲。「知天命」,不是說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卻不再在意結局。
  • 知天命
    五十知天命,五十不怨命。
  • 佛說: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這2個字
    孔子當年求道於老子,不禁心曠神達,說了一句話:「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上天運行的規律,天命主宰眾生的命運,一個人只有知天命,才能趨吉避兇,遇事化險為夷。到底什麼是天命?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我們以往的...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段話中,其實包含了,孔子自己練習「動態入定」的三個階段。「知天命」表達的就是「無惑」的內涵。大家感受一下「知天命」的內涵,一個人「知天命」了,是不是就「無惑」了呢?所以,不要去死扣「知天命」的字眼,孔子要表達的就是「五十無惑」的意思,四十不惑、五十無惑是一個完整的階段,到了這個階段,才是真正開始學習「動態入定」了。
  • 原神知天命怎麼做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原神中知天命這一成就的完成方法,原神的成就系統很有意思,我們做各種事情都可以完成成績,一些成就是完成任務獲得,另一些是比較特殊的玩法,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知天命的完成方法。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原神中知天命這一成就的完成方法,原神的成就系統很有意思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原來是這個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見《論語·為政》)這是孔子七十歲回顧總結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人生閱歷的一句話,他說起來是很平實的口氣。甚至是相當客觀的記敘,沒多少主觀感情。但是,後來儒家的地位相當崇高,「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聖人的人生總結就帶有「神性」一般的警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