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是廣西地級市,位於廣西最南端,北部灣東北岸,是全國14個開放城市之一,也是中國最美的海濱城市之一。做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這裡凝聚著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而其中「昇平街」這條老街最為有代表性。
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條有近200年歷史的老街,始建於1821年,初建時稱為昇平街,只有200米長,4米寬,隨著歷史的發展,現在已經成為長1.44公裡,寬9米的長街,而當初最早的門樓此時依然豎立在老街路口,夜晚,支起門樓上的木柱具有防盜功能。
北海老街今天是國家4A級景區,沿街全是中西合璧的騎樓式建築,這些建築基本都是二至三層,主要受19世紀末葉清朝被迫籤訂不平等《煙臺條約》,北海作為四個通商口岸之一,成為半殖民地後,英、法、德等國在這裡建造領事館等西方卷柱式建築的影響。
臨街牆面部不同式樣的裝飾和浮雕形成了南北兩組空中雕塑長廊,騎樓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頗有古羅馬建築的風格。臨街兩邊牆面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頗具南洋風格的騎樓建築特色,代表北海百年西洋街的特有符號。
這些建築臨街的騎樓部分,既是道路向兩側的擴展又是鋪面向外部的延伸,人們行走在騎樓下,既可遮風擋雨又可躲避烈日,而這種設計也是中國南方典型的建築風格,在廣西、廣東、海南多地常見。
在騎樓上部有一個圓形的「天目」,天目分「陰」(不通)和「陽」(通),這就是中華文明傳統建築風格的體現,此牆也被稱為「女兒牆」,意思是說以前深閨內的大家閨秀,只能通過這個「天目」瞭望外面的世界。
隨著高鐵北海站的開通,再加上這裡靠海,所以來北海這裡旅遊的客人也越來越多,據說在旅遊旺季時,北海老街這裡幾乎是人擠人,熱鬧非凡。
珠海街口不遠是連接外沙島的外沙橋,獨特的地理環境,讓這裡成為北海漁船的避風塘,同時很多漁民也會將魚獲運到這裡的簡易碼頭邊銷售,他們最大的客源是專門在此等候的路人和岸邊的食肆。
魚獲沒有固定,這天我路過的時候,他們在銷售這種花蟹,普通的15元一斤,好點的也不超過30元,看起來很受歡迎。
晚上我路過時,這裡依然有漁船在交易,看來這個簡易市場生意不錯。
做為歷史老街,夜晚的珠海街更為熱鬧,大部分白天去趕海的遊客開始湧向這裡,噓噓嚷嚷,好不熱鬧。
據說北海的蝦餅曾經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很多旅客也慕名前來覓食,於是北海老街這裡做蝦餅的攤檔特別多,各種「姨」的蝦餅一間連著一間,我問當地人,最好吃的是哪家?她們說蝦餅其實北海到處都是,根本就很難說誰家最好,真的要分,那應該是「李姨」了。
感覺每一家的生意都基本一樣,沒有特別火爆的一家,這種蝦餅、墨魚丸,選料也一樣,做法一致,或許師傅的手法有點點區別吧,也不貴,一塊(串)5元。
北海是個海港城市,豐富的海岸資源,也讓這裡的珍珠養殖業特別發達,除了蝦餅外,銷售最多的就是「珍珠」,珍珠店一間挨著一間,各種款式、大小的珍珠應有盡有,我不懂這些,純粹就是看個熱鬧。
民間有個傳說,中國之所以成為翡翠及珍珠消費大國,是因為這兩種東西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摯愛,而珍珠被慈禧太后用於做飾物外,另一個用途就是用珍珠粉來美容養顏,因此很多國人也習慣用珍珠粉來做護膚品,導致市面的珍珠粉價格也一直居高不下。北海老街這裡的珍珠店裡除了售賣珍珠飾物外,另一個商品就是珍珠粉。
為了保真,一些店家還把珍珠放在店裡,現場磨粉,當然,可得出這些用於磨粉的珍珠外表品質確實一般。
賭珍珠,或許是來自於翡翠賭石的靈感,兩者都具有賭性,也或許這個輸的機率更大點,因為老闆知道這珍珠蚌養了多久。
珍珠粉的功效真的有那麼多嗎?我不清楚,但這個價格真的不高。
看仔細點,明碼標價,童叟無欺,500克(1市斤)只要20元。
按上面標示的用法,一斤珍珠粉可以用很久很久,真的是這樣嗎?但是,我在旁邊站了很久,在熙熙攘攘的老街中,十來分鐘,挨著的幾家珍珠店,只有一個女孩買了10元(8小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