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志於都」於都抗戰史跡簡介
貢江鎮李俊偉先生等人回憶,日軍飛機對于都縣城轟炸了很多次,1942年1月,日軍飛機三架從贛州方向飛來,在于都縣城的孔聖廟{學前坪}投炸彈,原十字街{今解放路}一片火海,處處斷壁殘牆,宋屋祠堂{今貢江派出所後面}和旁邊的一家祠堂都被震倒,原老車站{今人民銀行縣支行}、鄒屋、邱屋{今供電公司東面}都遭日軍飛機轟炸。
-
「方志於都」 於都擴紅報導
於都擴紅報導 於都模範師——十天內擴大兩千人②在興國的模範師整師加入紅軍後,於都中心縣委即提出繼續興國的精神,為創造中國工農紅軍於都模範師而鬥爭的口號,因此立即將縣級人員組織突擊隊,一致動員下鄉。在這號召之下,於都的工農群眾給了一個有力的回答,特別是模範赤少隊,整連整營的加入紅軍,計在十天內全縣擴大了兩千人,二十九號已集中到的有一千以上,三十號與三十ー號各區將全部集中。集中的新戰士大都勇氣百倍,非常高興。工農群眾歡迎歡送更是熱烈非常,這要算是於都第一次破天荒的動員工作。
-
「方志於都」於都農民武裝暴動簡介
於都農民武裝暴動簡介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後,於都處於反革命的白色恐飾之中,革命力量遭受到嚴重的摧殘。但是,於都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並沒有被嚇到。於都農民暴動準備工作始於1927年11月;爆發於1928年2月29日;持續到1928年
-
「方志於都」記錄一位於都老者的口述歷史
我在雩水小學上學,念了六年書,在於都中學初中念了二年。建國初期,我任職城關鎮團支部書記。幾年後,我參加了工作,分配在於都陶瓷廠作員工,並被第一批選送到景德鎮陶瓷研究所學習,學習結束分回陶瓷廠工作。「文革」結束後的1978年,我調入禾豐水泥廠工作,1983年病休,在縣城開了一間雜貨店做生意,直至1987年退休。
-
「方志於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於都人民鬥爭史略
1926年夏,北伐戰爭爆發。7月,國民革命軍入境建立于都縣國民革命政府。10月,結業於廣州中央農講所的共產黨員丘倜、戴輝(樂平縣人)奉中共贛州特支之命來於都從事建黨和發動工農運動,將縣內進步青年張浩介紹入黨,並於11月正式建立縣內第一個黨組織即中共於都支部幹事會,丘倜任書記。由於有了黨組織的正確領導,大革命運動在於都蓬勃興起,於都工農運動逐漸走向高潮,黨的組織在鬥爭中得到發展壯大。
-
于都縣志辦開展「方志進商家」活動
于都縣志辦開展「方志進商家」活動 信息分類: 文件編號: 公開方式
-
「方志於都」 於都的三個「贛南第一」
於都的三個「贛南第一」90年多前,在於都這片紅土地上,組建了贛南第一支正規工農武裝——贛南工農革命軍第十五縱隊,創建了贛南第一塊紅色革命根據地它的成立標誌著以於都橋頭為中心的於北革命根據地的正式形成,於都成為「贛南當時最紅的地方」和「群眾鬥爭的代表」。橋頭(即於北特區)革命根據地,既是贛南第一塊紅色區域,也是序列於黨早期在江西創建的井岡山、東固革命根據地之後的第三塊小區域革命根據地。它的創建、鞏固和發展,對於贛西南革命鬥爭的發展和後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奠定了重要基礎,在贛南乃至江西全省的革命歷史上都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
「方志於都」贛州地區概況
歷史上贛南爆發過多次農民起義。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李敦仁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連下贛郡各縣」紹興二年(1132年)彭友率義軍進而攻打閩粵十州;紹定初年(1228年)爆發陳三槍農民起義,聲勢頗為浩大;元延二年(1315年),蔡五九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殺同知,圍攻贛州城;明正德年間(1506—1521)以何積、謝志山、詹師富等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在
-
「方志於都」 邁開長徵第一步
鍾光一九三四年九月中旬的一天,毛澤東同志離開瑞金高圍腦去於都。當時跟毛主席去於都的有文書、衛生員、警衛員、夥夫馬夫和一個警衛班,共有二十多人,從瑞金高圍腦出發,一天步行到於都。毛澤東同志當時身體不太好,雖然配有一匹馬,但途中很少騎。
-
「方志於都」于都縣蘇區時期的行政區劃
勝利縣(1932.1—1935.3):1928年8月,在於都北部地區設立於北特區後,開始作為縣一級的區域從於都劃出。1932年1月,在於北區的基礎上,設立勝利縣。縣機關駐銀坑圩。該縣先後轄現于都縣的銀坑、橋頭、仙下、車溪、葛坳、曲洋、汾坑、馬安和寧都的賴村、青塘,興國的興江、古龍崗、梅窖、樟木山等鄉(鎮)。
-
「方志於都」於都的古代名人聖賢——王鴻
王鴻 于都縣人,生卒不詳。字翼道,王羲之第二十四世孫,博學善草書,北宋書法家和理學家。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4年)被推薦到京城太學,後參加鄉試,名列第一。只因應試文中,把「沚」字錯筆寫成「沼」字而被除名。
-
「方志於都」紅軍長徵的四大出發地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各革命根據地的工農紅軍分別從福建的長汀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開往於都集結。10月17日至20日,中央紅軍主力等從於都河(貢水)的8個渡口渡河,開始長徵。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起縣),歷時1年,經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裡。出發時人數為8.6萬人,到達陝北只剩約7千人。於都地處江西省南部。東鄰瑞金市,南連會昌縣和安遠縣,西接贛縣,北毗興國縣和寧都縣。
-
「方志於都」毛主席在於都推車架浮橋故事
毛主席在於都推車架浮橋故事此時,毛澤東正在於都視察工作,他非常關心於都河上用於主力紅軍渡河的浮橋。一天傍晚,住在縣城北門外何屋的毛澤東對警衛員陳昌奉說:「走,我們到河邊架橋工地去看看」!陳昌奉提醒他說「主席,您的病還沒有完全好,晚上外面風大,您跑到河邊去會著涼加重病情的!」
-
「方志於都」於都失散紅軍李海清的口述史
年5月15日口述人:李海清我現名叫李海清,原部隊名李德標,時年七十一歲,家庭成份貧農,籍貫解放前江西於都利村三坊頭救命塅。解放後,江西於都利村三折居住。當時我默默未作聲,在第二天浩浩蕩蕩的紅軍隊伍往於都方向開走,我心情激動,瞞著家裡人一口氣地跑去看,我看見部隊裡也有像我這麼大子的人,看著,看著,那位事務長恰好又看見了我,他又叫了我一句:「小鬼,去不去?」我有力地回答他:「去!」立即插進隊伍裡,和事務長一起行軍前進,這是我邁步革命徵途的開端。
-
「方志於都」民國時期雩都縣的中、小學堂
民國時期,隨著新政的推行,于都縣的新式學堂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並迅速發展起來。主要包括小學堂和中學堂。1949年於都解放後,全縣有公立小學146所,學生7930人,教師303人。民國27年(1938年),在原昌村中學舊址(今城關小學本部)創辦了于都縣立初級中學。民國31年(1942年),分別在縣城西門外大佛寺和水頭村創辦了明德、本也兩所私立初級中學。抗戰期間,從外地遷來於都的中學有:南昌葆靈女子中學、贛州知行中學等,抗戰勝利後即遷回原址。解放前夕,全縣只有公立完全中學一所(于都縣立中學),私立初級中學一所(本也中學)。高中學生42人,初中學生492人。
-
「方志於都」 母親虎口逃生的日子裡
1953年春,母親18虛歲那年,正值小家碧玉,含苞欲放。一天上午,母親的乾媽從梓山圩帶回一位盲人算命先生,母親好奇地問乾媽:"媽媽,你怎麼帶了一位盲人回來呀?他是誰?""今天上午梓山圩當街,我在街上看見一群人圍在一店門口屋簷下。我出於好奇,便湊了過去,只見一位盲人坐在那裡在給人一個接一個地算命(推算四柱八字),聽他們說算得很準。
-
「方志於都」忠誠的革命戰士
贛南省委為加強贛粵邊遊擊區的領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間,在於都的小溪成立了由李樂天為記,楊尚奎為付書記的贛粵邊特委。同年十一月下旬,由贛粵邊特委書記李樂天,付書記楊尚奎等同志的領導下,率領留守部隊的一部分,從於都小溪出發,經贛縣的大田、長樂和南康的龍回等地轉移到了以油山、帽子峰為中心的贛粵邊遊擊區。賴文太也隨隊來到了贛粵邊遊擊區。
-
「方志於都」陳毅關於贛南閩西、粵東江情況的報告(摘錄)
另一個是於都之橋頭,為江西紅軍四團之根據地。從橋頭到東固約200裡左右盡系赤色區域。……東固一帶是以附近之知識分子(往吉安南昌讀書之學生)為基幹。他們在外面加入共產黨。這是蔣桂戰爭未爆發前的鬥爭情況,完全是初期的混亂狀態中,離了軍隊和打位,黨與群眾皆沒有其他工作。
-
「方志於都」有關賴文太的事跡簡介
有關賴文太的事跡簡介 小莊的老幹部李晉仲、鄒蒸洪同志等回憶:賴文太,別名叫烏面子,男性,到1979年算約有78歲,住小莊村。文太同志從小沒有父親,不到十歲時,就跟隨他母親到謝芹文和私整先生家裡做工夫,文太開始給芹文家牧牛,以後就耕田。後來結了婚,成了家。
-
「方志於都」寧死不屈的青年英雄——高克勤
1910年,高克勤出生在於都南部禾豐中坊石芫背村一個貧苦農民家裡。9月,於都南部的靖衛團糾集在一起,企圖消滅這支武裝力量。高克勤與張文煥率領隊員們儘管英勇抗擊,但因眾寡懸殊,被迫衝出裡仁棺材寨敵人的圍困,轉移到外地去打遊擊。當隊伍行至南鄉下渭襯時,遭到以王志堅為頭子的靖衛團的截擊。經過一陣激烈的戰鬥,高克勤不幸被捕,落入敵人的魔掌,被解押到了禾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