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一部探究群體心理的曠世之作 揭露人性真相

2021-01-17 Tina心理1

上世紀80年代,有兩個小女孩在塞納河溺水身亡,五六個目擊者言之鑿鑿地說,他們認出了這兩個孩子。所有的證詞如出一轍,不容法官再有任何懷疑,他籤署了死亡證明。

但就在為孩子舉行葬禮時,一個偶然的事件使人們發現,本來以為死了的人仍然活著,並且她們和溺水而死的人沒有多少相似之處。

證人都認為自己講了真話,而他們也確實沒有說謊的動機,那麼為什麼會出現他們所說的事實和真相南轅北轍的情況呢?又是什麼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呢?

這是在《烏合之眾》這本心理學著作中的一個例子,要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走進這本群體心理學的不朽之作。

1、《烏合之眾》——群體心理學開山之作

《烏合之眾》的全稱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它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5年。

該書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享有崇高的地位,是經典必讀書目。在這本書之前,還沒有人把"群體"當作明確的研究對象來研究。在這本書中,作者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群體"的概念,並且第一次揭示了群體的心理特徵。

這本書提出:當人們有了相同的心理訴求,就有可能形成群體。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群體當中的領袖,必須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一個能夠提出斷言的人——通過對斷言的不斷重複,以及情緒的感染,去引導群體。

勒龐之所以會將研究目光投向了群體,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徹底改變了法蘭西,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封建王權和宗教神權固有的神聖地位已經被顛覆,群眾的力量爆發出了巨大的威力。一次次的群眾運動,一場場的街頭抗爭,普通人群的態度越來越成為決定性的力量。

在這種情況下,勒龐憂心忡忡,他對於群體的心理特徵抱持悲觀的態度。但是他對於心理學的貢獻卻十分巨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今天現有的關於群體心理和群體行為的研究理論、學說流派都是以這本書為原點,發展起來的。

《烏合之眾》推出之後,成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群體心理研究。整本書中有很多精彩的洞察和遠見,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輝。精神學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稱:「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如今,該書已經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全球流行。」

2、《烏合之眾》裡揭示的群體心理特徵,顯露人性隱藏的一面

在討論群體特徵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群體"的概念,並不是聚集在一起的就是一個群體,只有當這群人用了相似的心理特徵,才能夠算群體。

比如,廣場上的一群人雖然處在同一空間,但是不算群體;但是如果這群人在圍觀廣場上的兩個人打架,那麼這群人就成了一個群體,他們就擁有了群體的心理特徵。

作者在書中還特別說明一點,群體未必一定是同一時間匯集在同一處地點的人,當某個心理一致性形成後,很多散布在社會各個角落裡的、各式各樣的人,儘管他們沒有直接面對面湊在一起,他們可能彼此之間互不認識,但他們依舊可以成為一個群體,展現出群體特有的特徵。現在的網絡輿論很多時候就具有群體的特徵。

群體的心理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這四個方面。

★ 01、體智力下降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強調的是人大力量大,但是當個體匯集成群體之後,群體的智力會是個體智力疊加的總和嗎?

錯!作者勒龐認為,恰恰相反,群體的智力是低於個體平均智力水平的。人們一旦聚集起來,思維就會顯示出非理性、簡單化、缺乏常識和邏輯等一些特徵。

就舉最近的例子。演員江一燕曬出獲得美國設計師大獎的證書,遭到了網絡群嘲。批評、抨擊聲不絕於耳。

但是,曾經她是娛樂圈一股清流,朋友圈寫她的文章全篇都是溢美之詞,受眾不加甄別全盤接受,感覺她完美的就是個神話,活出了所有女人羨慕的樣子。

如今她發生了獲獎門事件,網友又開始群起而攻之,一桿子打死。

雖然江一燕獲得的攝影獎項有些不入流,但她的作品真的蠻好看的;雖然她的慈善現在被吐槽作秀,但是翻看當年的文章,她確實花了心力在那些孩子身上。

人群中有一種可怕的傾向就是牆倒眾人推,一件事一旦成為汙點,人們就習慣將這個人全盤否定。當初盲目的誇讚與現在盲目的批判,都是一種盲從。當年吹的彩虹屁和現在的全網黑,本質是一樣的。

正如作者所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 02、群體盲目自信,敢想敢幹,群體的道德容易走向兩個極端

心理學上有個"破窗效應",講的是如果窗戶中有一扇被打破了,那麼其他扇窗戶很快也會被打破。因為人們會想,反正我也不是第一個,多我一個也不多。

勒龐總結的群體的第二個心理特徵就是盲目自信、敢想敢幹、橫衝直撞。作為一個個的個體,對很多"膽大妄為"的事情,自己可能連想都不敢想,但是一旦個體匯集成群體,人們就會不斷突破邊界,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行為。

而這主要是基於兩個原因:一是群體人多力量大,個體力量實現不了的目標,眾多個體的力量集中起來就可以輕易實現;二是個體匯入群體後減弱或者消除了對被懲罰的恐懼,也就是"法不責眾",即便會有懲罰,有這麼多人一起承擔,也就不像個體時那麼害怕了。

換句話說就是覺得幹啥都不需要承擔責任了,所謂"法不責眾",事情是大夥一塊幹的,要麼不會受到什麼懲罰或報復;要麼就算有懲罰和報復,也是群體裡這麼多的人一起承擔,誰都不用害怕了。

去年震驚全國的甘肅女孩跳樓事件,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

花季少女兩年前被班主任猥褻,多方投訴也沒等來正義,最終她爬上天台,準備與這個殘忍的世界做最後的了斷。

但是人在真正面臨死亡的時刻,總是會猶豫,或許她並沒有真正想到死亡,她或許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促使輿論與司法跟進,讓罪犯得到嚴懲。

可是圍觀的群體在這時候展現了他們冷血無情的一面,女孩迎來的是狂歡和嘲笑。樓下圍觀的人群紛紛舉起手機,將女孩無助的樣子拍了下來,然後在朋友圈瘋狂傳播。

甚至還有人冷血地朝著女孩大喊:"你怎麼還不跳啊"、"快跳啊"。在生死邊緣,心懷最後一絲希望的女孩,等來的卻是圍觀人群的狂歡與嘲笑。

四個小時,女孩呆呆地注視著狂歡的人群,最終,女孩抬頭對一直勸告她的消防員說了聲"謝謝你哥哥",然後掙脫了那雙緊抓著她的手,縱身越下。

那一刻,消防員哭得撕心裂肺,樓下的人群發出歡呼聲。想起網上那句名言: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對於群體心理的描繪,依然適用於當下。人性的惡在群體中更容易被激發出來。群體所表現出來的冷漠,最終殺死了這個可憐的女孩。我們是時候反思,我們是不是也經常是個盲從者。

★ 03、群體極易受暗示和輕信

群體中人們的一個普遍特徵是極易受人暗示。作為個體,在接觸到一些事實時,還會經常提出質疑,但是一旦進入群體,卻很少對主客觀加以區分,把頭腦中產生的景象也當作現實。

而群體中的個體相互傳染的現象嚴重,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的起點。寫到這,就可以回答本文開頭的那個例子了,為什麼那個案子的證人都覺得自己在說事實,可是他們所的事實與真相卻相去甚遠?

這是因為人群中一旦有一個人提供的證詞有無,而他又言之鑿鑿,那麼其他人很可能就會受到暗示,認為那就是事實。

★ 04、群體情緒化、易衝動,急於採取行動

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了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尤其是當我們成為群體的一眼,更容易跟理性絕緣。群體的產生和發展是靠情緒傳染實現的,群體總是被情緒驅使,越激烈的情緒越可能成為主導力量。

勒龐說,群體是沒什麼理性可言的,他們會被各種極端的情緒推動;另外在法不責眾的心理作用下,他們傾向於立馬行動。所以人們一旦聚集成群體,就會像個火藥桶,一點就著。

這也就能解釋了為什麼雙方起衝突,只要人多,就很容易發展成群毆。群體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它的特點只是易於被引導和操控,而且它行動的後果是威力巨大的。

3、獨立於人群,保持獨立思考,才能擁有自由的人生

盲從的人,從未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因為他是被人群所控制的。人云亦云、亦步亦趨,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方向,無法掌控自己的節奏。如何逃脫盲從的圈套,不被群體的非理性所控制,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 01、確立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群體經常會做出一些超出原則和底線的事情,要避免被群體所裹挾,那就需要為自己確立原則和底線。

做人有原則、有底線,這是最直白的人生道理,但是一旦在步入群體後,很多人的原則和底線會隨之變化。這種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保持警惕,不要讓群體的意見綁架了自己的原則和觀點。

★ 02、明確自己的方向,不為外人所動

很多人之所以容易被影響,容易盲從,跟自己的方向不清關係很大。確定方向不是一件容易事兒,很多人貌似有了方向,但是被別人一影響就輕易改變了方向。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對於選定的方向不堅定。

所以我建議你,在選擇方向的時候可以花很長時間,可以經過反覆思考和論證,但是一旦確定了方向,就堅定地走下去,不受外界聲音的影響,不被群體的方向所阻礙,不論大批的人群去哪兒,你只朝著自己的方向努力。

★ 03、不論發生任何事,先強迫自己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冷靜思考,再做出判斷

如上文所說,群體心理有急躁、衝動、不理智等弱點,所以當你面對一件事,尤其是身處群體的環境時,一定要強迫自己放慢反應速度,不要跟著群體的節奏蜂擁而上。

先讓自己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冷靜思考,設想如果你不是身處群體,你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深度思考之後再做出判斷。

★ 04、多閱讀、多觀察,鍛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越是那些知識面窄、見識少、不經常深度思考的人,越容易被他人影響,越容易被群體的激情式口號所鼓動。而那些常閱讀、勤思考的人,往往很難被一篇不理智的言論和行為影響,他們多有著更為理性的觀點和判斷。

所以要想走出盲從的泥潭,你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相比於盲從,這一定是一條更難的路,但是也只有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不輕易被外界影響,而這才是一個人最大的自由。

結語:

安提斯德內曾說過:"思想是比任何貨色都牢固的城牆,因為它毫不會倒塌,也不會交到敵人手中去。"看過《烏合之眾》之後,願我們都能在內心建造這樣一面城牆,不做烏合之眾。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500強集團品牌公關經理,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讚並關注,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

相關焦點

  • 《烏合之眾》:一部探究群體心理的曠世之作 讓你看透人性真相
    但就在為孩子舉行葬禮時,一個偶然的事件使人們發現,本來以為死了的人仍然活著,並且她們和溺水而死的人沒有多少相似之處。證人都認為自己講了真話,而他們也確實沒有說謊的動機,那麼為什麼會出現他們所說的事實和真相南轅北轍的情況呢?又是什麼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呢?
  • 烏合之眾:帶你揭露群體心理,讓你看透人性的本質
    今日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細緻描述了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徵,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下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徵。解釋了為何群體往往呈現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特點,而統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體的這些特點建立和鞏固自身統治的。
  • 烏合之眾:一部探究群體心理的曠世之作,揭露人性的本質
    這是一部社會心理學的經典著作。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我們要了解最基本的人性,這也是為了讓我們在未來的生活中得到更好的發展,但這種「暴民」從心理層面告訴我們,事實可能恰恰相反,人多了不是好事。
  • 《烏合之眾》:一部講透群體心理、看透人性的心理學著作
    今天,第一管理學派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烏合之眾》。《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細緻描述了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徵,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下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徵。解釋了為何群體往往呈現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特點,而統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體的這些特點建立和鞏固自身統治的。作者是 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法國社會心理學家。接下來讓我們扒一扒這本書到底提出了什麼觀點。
  • 淺談《烏合之眾》中群體心理的智慧與偏見
    這是一句來自書中關於群體的經典語句。它揭示的是:當人們一旦進入群體中,人的智商就會嚴重降低,為了獲取在群體中隱藏的那份歸屬感和認同感,個體願意放棄是非,完全不去思考事情的真相是什麼,而隨著群體的思想去判斷。
  • 勒龐的《烏合之眾》一部群體心理學奠基之作,為什麼如此被重視?
    其代表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不僅是社會心理學領域裡程碑式的著作,也是被普通讀者閱讀最多的社會學經典之一,對現實社會和政治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本書其實並不厚,只是一本單薄的小冊子,但勒龐在書中對群體的心理特徵進行了鞭辟入裡的分析解剖,語言生動流暢,觀點大膽新穎,極大顛覆了人們的通常認知。《烏合之眾》它的書名全稱,其實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研究群體心理學的一本開山之作。
  •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破解群體心理的終極密碼
    《烏合之眾》是1895年出版的一本專門研究群體心理的著作。書的篇幅並不長,僅僅只有七八萬字,但古斯塔夫卻用精煉的語言破解了群體心理的密碼。此書創造性地指出「暴民理論」,顛覆了人們對群體的通常認識,甚至書中的一些內容也預見了20世紀心理學和政治學的發展。
  • 《烏合之眾》第一卷:群體心理——愚蠢的群體
    「烏合之眾」:像暫時聚合的一群烏鴉。 比喻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一群人。這是這個成語的釋義,出處是《管子》:「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後必相吐;雖善不親也」。在此本書中,形容的是群體的形成與其內部的關係和發生的作用,群體本是中性詞,但在這本書中,作者更多地指出了群體在活動決策過程中發揮的反作用,所以此處用上貶義的「烏合之眾」便是無可厚非,或也可以說是「恰如其分」的了。《烏合之眾》由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所著,於1895年首次出版,古斯塔夫·勒龐寫作時,正是法國大革命結束後不久。
  • 心理學巨著《烏合之眾》:君子慎獨,智者慎群,群體中的睿智之選
    人們總是願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很少有人去尋找或反思事件背後的故事,他們不關心事情的真相,就立刻跳出來大罵男子,說他沒素質,大大街上打女友,真是太不應該了。  但是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背後的原因總是讓人大吃一驚,讓人們不禁開始同情起男子來。
  • 《烏合之眾》裡的群體心理特點
    正應了《烏合之眾》裡對群體的判斷,所謂烏合之眾,就是易燥易煽動。但也不全對,你看,公司、軍隊都是群體,它們最忌諱的就是變成烏合之眾。那這些群體和咱們說的群體,有什麼不一樣呢?所以,群體並不都是烏合之眾,越往後發展越理性,越早期就越本能。而我們在現實中面對的吃瓜群眾組成的群體,都是組織早期,像嬰兒一樣靠本能驅動。這也是為啥輿論總是一會兒一個變,各種隨風倒。
  •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大眾與領袖的相互關係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代表作。作者在這本書上詳細論證了大眾心理的特點以及集體行為的形成等內容,堪稱是"大眾心理學"的研究典範,值得一讀。雖然《烏合之眾》這本書是學術性著作,但由於作者本人即對"大眾心理學"有極為深刻的了解,所以這本書語言生動形象,例證詳實,對大眾心理分析的鞭辟入裡,入木三分——這從本書在社會心理學上的名望即可看出。今天,主要想給大家講一講領袖是如何對大眾進行專制統治的,以及大眾對領袖主動服從的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深層心理進行論述。
  • 群體是什麼?《烏合之眾》
    小編推薦一本gang看的書籍《烏合之眾》,作者「法」古 斯塔夫 . 勒龐,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有著「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利」之稱。烏合之眾大家一說群體,就會想到一群人,是啊,許多人湊在一起,就是群體。群體是活的,一種高級的生物。
  • 電影《十二公民》:笑看群體中的烏合之眾
    他們只想儘快結束這場無趣又無關緊要的討論,去開自己的小店,去收房租,去開出租掙錢,那個生殺大權被像螞蟻一樣拎在他們手中的嫌疑人之生與死,他們一點也不關心,反正又不是自己的孩子。勒龐的《烏合之眾》曰——處於群體中的個人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 「正義」力量,對他們來說群體就是正義,數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體中的人也會有一種「法不責眾」的想法,因而在他們的行為時表現得理直氣壯。
  • 《烏合之眾》:不可忽視的群體力量
    《烏合之眾》是法國人古斯塔夫·勒龐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看完《烏合之眾》久久不能平復心情。在想,19世紀出版的這一著作是否在21世紀仍然適用?「烏合之眾」是一個貶義詞,意思是像烏鴉似的聚合在一起的一幫人。比喻雜湊在一起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人群。
  • 《烏合之眾》與中國的精英主義群體心理學
    在《烏合之眾》頻頻亮相的中國輿論空間,這些問題急需回答。 我們將首先回顧勒龐《烏合之眾》一書的歷史背景、主要論點和主要缺陷,然後進一步探究勒龐的理論是否適合用來討論冠狀病毒疫情中的中國公共行動,它是否會限制人們對群體行動的理解。1過時的「巴黎公社註腳」偉大的歷史事件總會留下一批註腳,以及為它寫註腳的人。
  • 《烏合之眾》看透群體本質,成事必看
    雜亂無章的群體烏合之眾,原意是指在一起的一群烏鴉小混混為了解決私人恩怨形成群體,學生為了學習形成群體,員工為了利益形成群體,所以,目的是形成群體的關鍵,當一群人因為某種目的而聚集在一起時,就會形成群體,當他們在群體中的時候,他們的個性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體心理,這些心理在他們個人的時候絕不會出現,即使出現也不會有具體行動,如果個人心理是化學元素氫和氧,那麼當它們形成群體過後,這種心理就會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水
  • 如何與群體更好的融合《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的書名中文譯名已經很好地總結了這本書的內容以及作者的觀點。正如書名所說,這是一本研究群體心理學的著作,作者勒龐的觀點也正如「烏合之眾」四個字描述的:他認為當群體形成後,構成這個群體的個人,便獲得一種集體心理,使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為不同。
  • 《烏合之眾》群體不善推理,卻急於行動。
    札記 勒龐的《烏合之眾》,「是一部以閱讀法國大革命時間為基礎的群體行為的社會心理學著作」。羅伯特 墨頓的序「勒龐《烏合之眾》的得與失」寫得很好,他提到一點,「《烏合之眾》的當代意義,在於它發現問題的功能而非解決問題的功能。」 一百多年前的法國學者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他反對傳統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
  • 生命的真相是痛苦:叔本華最經典的10句話,句句揭露人性
    生命的真相是痛苦:叔本華最經典的10句話,句句揭露人性亞瑟·叔本華,德國哲學家,是少數維根斯坦閱讀並欣賞的哲學家之一。我們的目的不在於探究叔本華的哲學體系,而在於從哲學家本人看似憤世嫉俗的格言中汲取智慧營養,洞達人生真相。下面給夥伴們分享10句叔本華的經典語句,希望我們可以真的能夠洞察到人生真相。
  • 《烏合之眾》:融入在群體中,個人的價值判斷會變得單純無比
    古斯塔夫·勒龐是一位非常有洞見力的出色的社會心理學家,他在他的巨作《烏合之眾》裡鞭辟入裡的分析了群體心理模式、思維方式、道德特徵。對人性進行了深刻而有洞見地描寫,並對當時的法國社會的政治制度以及其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目光毒辣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