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有兩個小女孩在塞納河溺水身亡,五六個目擊者言之鑿鑿地說,他們認出了這兩個孩子。所有的證詞如出一轍,不容法官再有任何懷疑,他籤署了死亡證明。
但就在為孩子舉行葬禮時,一個偶然的事件使人們發現,本來以為死了的人仍然活著,並且她們和溺水而死的人沒有多少相似之處。
證人都認為自己講了真話,而他們也確實沒有說謊的動機,那麼為什麼會出現他們所說的事實和真相南轅北轍的情況呢?又是什麼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呢?
這是在《烏合之眾》這本心理學著作中的一個例子,要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走進這本群體心理學的不朽之作。
1、《烏合之眾》——群體心理學開山之作
《烏合之眾》的全稱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它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5年。
該書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享有崇高的地位,是經典必讀書目。在這本書之前,還沒有人把"群體"當作明確的研究對象來研究。在這本書中,作者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群體"的概念,並且第一次揭示了群體的心理特徵。
這本書提出:當人們有了相同的心理訴求,就有可能形成群體。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群體當中的領袖,必須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一個能夠提出斷言的人——通過對斷言的不斷重複,以及情緒的感染,去引導群體。
勒龐之所以會將研究目光投向了群體,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徹底改變了法蘭西,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封建王權和宗教神權固有的神聖地位已經被顛覆,群眾的力量爆發出了巨大的威力。一次次的群眾運動,一場場的街頭抗爭,普通人群的態度越來越成為決定性的力量。
在這種情況下,勒龐憂心忡忡,他對於群體的心理特徵抱持悲觀的態度。但是他對於心理學的貢獻卻十分巨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今天現有的關於群體心理和群體行為的研究理論、學說流派都是以這本書為原點,發展起來的。
《烏合之眾》推出之後,成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群體心理研究。整本書中有很多精彩的洞察和遠見,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輝。精神學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稱:「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如今,該書已經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全球流行。」
2、《烏合之眾》裡揭示的群體心理特徵,顯露人性隱藏的一面
在討論群體特徵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群體"的概念,並不是聚集在一起的就是一個群體,只有當這群人用了相似的心理特徵,才能夠算群體。
比如,廣場上的一群人雖然處在同一空間,但是不算群體;但是如果這群人在圍觀廣場上的兩個人打架,那麼這群人就成了一個群體,他們就擁有了群體的心理特徵。
作者在書中還特別說明一點,群體未必一定是同一時間匯集在同一處地點的人,當某個心理一致性形成後,很多散布在社會各個角落裡的、各式各樣的人,儘管他們沒有直接面對面湊在一起,他們可能彼此之間互不認識,但他們依舊可以成為一個群體,展現出群體特有的特徵。現在的網絡輿論很多時候就具有群體的特徵。
群體的心理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這四個方面。
★ 01、體智力下降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強調的是人大力量大,但是當個體匯集成群體之後,群體的智力會是個體智力疊加的總和嗎?
錯!作者勒龐認為,恰恰相反,群體的智力是低於個體平均智力水平的。人們一旦聚集起來,思維就會顯示出非理性、簡單化、缺乏常識和邏輯等一些特徵。
就舉最近的例子。演員江一燕曬出獲得美國設計師大獎的證書,遭到了網絡群嘲。批評、抨擊聲不絕於耳。
但是,曾經她是娛樂圈一股清流,朋友圈寫她的文章全篇都是溢美之詞,受眾不加甄別全盤接受,感覺她完美的就是個神話,活出了所有女人羨慕的樣子。
如今她發生了獲獎門事件,網友又開始群起而攻之,一桿子打死。
雖然江一燕獲得的攝影獎項有些不入流,但她的作品真的蠻好看的;雖然她的慈善現在被吐槽作秀,但是翻看當年的文章,她確實花了心力在那些孩子身上。
人群中有一種可怕的傾向就是牆倒眾人推,一件事一旦成為汙點,人們就習慣將這個人全盤否定。當初盲目的誇讚與現在盲目的批判,都是一種盲從。當年吹的彩虹屁和現在的全網黑,本質是一樣的。
正如作者所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 02、群體盲目自信,敢想敢幹,群體的道德容易走向兩個極端
心理學上有個"破窗效應",講的是如果窗戶中有一扇被打破了,那麼其他扇窗戶很快也會被打破。因為人們會想,反正我也不是第一個,多我一個也不多。
勒龐總結的群體的第二個心理特徵就是盲目自信、敢想敢幹、橫衝直撞。作為一個個的個體,對很多"膽大妄為"的事情,自己可能連想都不敢想,但是一旦個體匯集成群體,人們就會不斷突破邊界,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行為。
而這主要是基於兩個原因:一是群體人多力量大,個體力量實現不了的目標,眾多個體的力量集中起來就可以輕易實現;二是個體匯入群體後減弱或者消除了對被懲罰的恐懼,也就是"法不責眾",即便會有懲罰,有這麼多人一起承擔,也就不像個體時那麼害怕了。
換句話說就是覺得幹啥都不需要承擔責任了,所謂"法不責眾",事情是大夥一塊幹的,要麼不會受到什麼懲罰或報復;要麼就算有懲罰和報復,也是群體裡這麼多的人一起承擔,誰都不用害怕了。
去年震驚全國的甘肅女孩跳樓事件,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
花季少女兩年前被班主任猥褻,多方投訴也沒等來正義,最終她爬上天台,準備與這個殘忍的世界做最後的了斷。
但是人在真正面臨死亡的時刻,總是會猶豫,或許她並沒有真正想到死亡,她或許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促使輿論與司法跟進,讓罪犯得到嚴懲。
可是圍觀的群體在這時候展現了他們冷血無情的一面,女孩迎來的是狂歡和嘲笑。樓下圍觀的人群紛紛舉起手機,將女孩無助的樣子拍了下來,然後在朋友圈瘋狂傳播。
甚至還有人冷血地朝著女孩大喊:"你怎麼還不跳啊"、"快跳啊"。在生死邊緣,心懷最後一絲希望的女孩,等來的卻是圍觀人群的狂歡與嘲笑。
四個小時,女孩呆呆地注視著狂歡的人群,最終,女孩抬頭對一直勸告她的消防員說了聲"謝謝你哥哥",然後掙脫了那雙緊抓著她的手,縱身越下。
那一刻,消防員哭得撕心裂肺,樓下的人群發出歡呼聲。想起網上那句名言: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對於群體心理的描繪,依然適用於當下。人性的惡在群體中更容易被激發出來。群體所表現出來的冷漠,最終殺死了這個可憐的女孩。我們是時候反思,我們是不是也經常是個盲從者。
★ 03、群體極易受暗示和輕信
群體中人們的一個普遍特徵是極易受人暗示。作為個體,在接觸到一些事實時,還會經常提出質疑,但是一旦進入群體,卻很少對主客觀加以區分,把頭腦中產生的景象也當作現實。
而群體中的個體相互傳染的現象嚴重,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的起點。寫到這,就可以回答本文開頭的那個例子了,為什麼那個案子的證人都覺得自己在說事實,可是他們所的事實與真相卻相去甚遠?
這是因為人群中一旦有一個人提供的證詞有無,而他又言之鑿鑿,那麼其他人很可能就會受到暗示,認為那就是事實。
★ 04、群體情緒化、易衝動,急於採取行動
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了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尤其是當我們成為群體的一眼,更容易跟理性絕緣。群體的產生和發展是靠情緒傳染實現的,群體總是被情緒驅使,越激烈的情緒越可能成為主導力量。
勒龐說,群體是沒什麼理性可言的,他們會被各種極端的情緒推動;另外在法不責眾的心理作用下,他們傾向於立馬行動。所以人們一旦聚集成群體,就會像個火藥桶,一點就著。
這也就能解釋了為什麼雙方起衝突,只要人多,就很容易發展成群毆。群體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它的特點只是易於被引導和操控,而且它行動的後果是威力巨大的。
3、獨立於人群,保持獨立思考,才能擁有自由的人生
盲從的人,從未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因為他是被人群所控制的。人云亦云、亦步亦趨,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方向,無法掌控自己的節奏。如何逃脫盲從的圈套,不被群體的非理性所控制,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 01、確立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群體經常會做出一些超出原則和底線的事情,要避免被群體所裹挾,那就需要為自己確立原則和底線。
做人有原則、有底線,這是最直白的人生道理,但是一旦在步入群體後,很多人的原則和底線會隨之變化。這種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保持警惕,不要讓群體的意見綁架了自己的原則和觀點。
★ 02、明確自己的方向,不為外人所動
很多人之所以容易被影響,容易盲從,跟自己的方向不清關係很大。確定方向不是一件容易事兒,很多人貌似有了方向,但是被別人一影響就輕易改變了方向。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對於選定的方向不堅定。
所以我建議你,在選擇方向的時候可以花很長時間,可以經過反覆思考和論證,但是一旦確定了方向,就堅定地走下去,不受外界聲音的影響,不被群體的方向所阻礙,不論大批的人群去哪兒,你只朝著自己的方向努力。
★ 03、不論發生任何事,先強迫自己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冷靜思考,再做出判斷
如上文所說,群體心理有急躁、衝動、不理智等弱點,所以當你面對一件事,尤其是身處群體的環境時,一定要強迫自己放慢反應速度,不要跟著群體的節奏蜂擁而上。
先讓自己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冷靜思考,設想如果你不是身處群體,你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深度思考之後再做出判斷。
★ 04、多閱讀、多觀察,鍛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越是那些知識面窄、見識少、不經常深度思考的人,越容易被他人影響,越容易被群體的激情式口號所鼓動。而那些常閱讀、勤思考的人,往往很難被一篇不理智的言論和行為影響,他們多有著更為理性的觀點和判斷。
所以要想走出盲從的泥潭,你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相比於盲從,這一定是一條更難的路,但是也只有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不輕易被外界影響,而這才是一個人最大的自由。
結語:
安提斯德內曾說過:"思想是比任何貨色都牢固的城牆,因為它毫不會倒塌,也不會交到敵人手中去。"看過《烏合之眾》之後,願我們都能在內心建造這樣一面城牆,不做烏合之眾。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500強集團品牌公關經理,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讚並關注,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