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幾個小夥伴去果園裡拍攝果樹冬季修剪的視頻,在路上發現好幾家農戶都在挖果樹,心裡覺得詫異,一顆蘋果樹從種下到盛果期,需要5年的時間,而砍掉的果樹基本上都在10年左右,是什麼讓農民自斷後路,難道種果樹真的沒出路了嗎?
一、是什麼讓果農決心砍樹?
1、種植的非優生區
蘋果最佳優生區是指蘋果產地符合蘋果生產生態指標(涼爽乾燥、土壤深厚、排水良好、陽光充足、晝夜溫差大)。且自然條件優越,海拔在800米到1200米之間,年日照時數2200-2400小時,晝夜溫差11.8-16.6攝氏度,土層深厚80-200米,質地疏鬆,生產出來的果子富含鈣、鐵、鋅、硒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
原來全國蘋果的種植面積不是很大,也沒有嚴格的優生區劃分。隨著我國蘋果產業越來越大,競爭也越來越厲害,非優生區的種植的果子,不佔優勢,品質上不去,賣不上價,老賠錢,所以導致農民狠心挖樹。
2、品種老化
很多果農朋友現在地裡栽種的蘋果樹還是過去的紅富士、嘎啦、美國紅九、紅星以及少量秦冠等品種。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者的需求,早已經發生轉變,從2016年開始,已經從「能吃」向著「好吃、安全、有營養」發展,很多的品種已經被市場淘汰。這樣逼迫果農不得不砍伐掉老品種果樹,換上新品種,適應市場的發展趨勢。
3、老舊園子,產能低下
有些果農朋友的園子,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園子當時的規劃和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發生了衝突,加上管理不善,果樹出現了腐爛或者其他的病害,果樹就像個垂暮的老人,沒有一點活力,結出來的果子品質也不好。加上現在的農資和人工費都在增長,園子每年入不敷出,因此乾脆壯士斷腕,另謀出路。
4、供大於求
蘋果滯銷,價格低落,供大於求,市場飽和。這也讓很多處於產業鏈下遊的果農很無奈,不得不面對現實。其實說來說去,就一句話,那就是不掙錢唄!
二、難道種果樹真的賺不了錢了嗎?
水果種植是處在農業大變革浪潮之中的,傳統的經驗不再有可依賴性,淹死的都是會水的,必須跟緊行業技術和理念的發展。那就是要講求品質,我國的水果種植面積很大,但是優質果品的佔有率卻很低。
都說種植蘋果不賺錢,陝西省乾縣陽峪鎮陽峪村的鹹陽綠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有1000餘畝的現代果業標準化基地,果園病蟲防控方面具體以農藝措施、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減少化學藥劑用量,做到用藥先知藥,了解掌握農藥性能,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品,既對害蟲與病菌有強烈的殺滅抑制作用,又對人、畜、天敵安全、對環境無汙染等,確保果品的質量安全。
他們的中熟蘋果「美味」和中晚熟蘋果「秦脆」每個賣到了20元。 有人說這不是胡扯嗎?這就是事實,目前銷售的還不錯,優質優價是大趨勢。
其實只要我們的果農朋友,針對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根據自身情況做出適應性調整,一是走適度規模的生產經營道路;二是持續不斷推進技術創新;三是加大懂技術、善管理的工匠是勞動力的培養力度和水平;四是注重果品誠信建設和品牌打造,種植果樹還是有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