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定均是當初毛主席特批的開國中將,在他去世後,骨灰本來是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但是在皮定均去世十五年後,其骨灰卻被遷出了八寶山,這是為什麼?
在1955年,解放軍評授軍銜前幾天,毛主席當時正看著少將名單,當他看到「皮定均」這個名字的時候,立即在其名字下面批註了這樣一句話:「定均有功,由少晉中」!皮定均也是因此被授予了中將軍銜,而「皮有功,少晉中」這六個字也是廣為流傳。
我們也就此知道了皮定均是被毛主席親自從少將提到中將的,但是批註裡面的「定均有功」這四個字,到底是什麼功呢?竟然可以讓主席特批中將?
1946年6月,老蔣調兵30萬,試圖包圍中原的6萬名解放軍。當時中央決定:主力突圍,一縱一旅負責斷後,掩護主力的撤離。而皮定均,就是負責斷後的這7000名戰士的旅長。
當時給皮定均下達的命令,是無論如何也要拖住敵人3天。皮定均也知道,這是組織迫不得已才下達的棄車保帥的策略,就像長徵時期的三十四師一樣。自己面對幾十萬的敵人,這7000名戰士,很大可能是會和當初三十四師一樣的後果,全軍覆沒!
但是,皮定均不想如此,他不想讓自己的7000名弟兄被殺被俘,他要想出辦法來,在完成任務之後大家還都能活著。
於是皮定均當即召開會議,讓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最後還是政委徐子榮建議:在完成阻擊任務之後,先藏起來。只是不知道什麼地方才能藏下7000多人。
當天晚上,阻擊任務開始。皮定均先是製造假象,讓敵人以為一旅就是我軍的主力。直到主力部隊突圍後2天,敵軍才察覺不對勁,立即兵分兩路,一邊去追擊我軍主力部隊,一邊派了數萬名士兵準備殲滅皮定均部。
而皮定均已經牽制住了敵人3天時間,想著組織的主力應該已經突圍,剩下的就是如何帶著自己這一幫弟兄活下去了。在第四天凌晨,皮定均決定帶著部下反攻突圍。恰好當時天公作美,下起了一場暴雨,而皮定均也是抓住了機會趁著大雨開始反擊,主力在前方擊退敵軍,隨後迅速撤離。而他們隱藏的地點,正是敵軍行動的兩條公路之間。
眼看著幾十萬的敵軍從自己眼前經過,很多士兵都嚇得臉色發白,幸好皮定均說到:「我們自己都想不出來能藏在這裡,敵軍憑什麼能想到?怕什麼!」
等到敵軍全部向西北方向去了之後,皮定均立即下令所有人迅速穿過公路,直奔大別山。
兩天後,皮定均部到達大別山,並且提出5天之內通過皖中平原的想法。於是幾千人不分晝夜,順利突破了津浦線,這時兄弟部隊也連忙趕來接應。最終7000人的部隊,在完成組織任務的前提下,還活下來了5000人。
這也就是當初震驚中外的突圍奇蹟,也是毛主席「定均有功」四個字的由來。
只是後來在1976年,皮定均參加一場軍事演習的時候,因為乘坐的飛機發生意外,機上連同皮定均在內的13人全部遇難。
遇難後,皮定均的骨灰安葬在八寶山公墓。至於後來為何又移出了八寶山?是因為其妻子張烽,希望能把放在八寶山的丈夫骨灰遷出,安葬在登封的烈士陵園,以及皮定均遇難的地方。因此,皮定均的骨灰就這樣被移出了八寶山。
小編認為,我們作為後人,應該永遠記得懷念這些革命先輩,如果沒有他們經歷的風風雨雨,又何來如今的繁榮昌盛。
紀念皮定均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