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兩岸政策不脫"臺獨"窠臼 難逃黨內權鬥升級

2020-12-11 中國網

為爭搶2012年「大選」黨內初選制高點,「五都」選舉後民進黨要角紛紛拋出兩岸政策主張。這些論調既未能擺脫「臺獨」窠臼,又未與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相契合,因此,既不能為個人加分,也無法幫助民進黨實現路線轉型,只能導致民進黨初選之爭愈演愈烈。

一、兩岸政策主張紛紛出籠

近日,民進黨內要角紛紛就兩岸政策拋出各自主張,依照「臺獨」光譜由淺到深可以分為蔡英文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謝長廷的「憲法共識」,蘇貞昌的「臺灣共識」以及呂秀蓮的「九六共識」。

蔡英文提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2月23日,民進黨智庫揭牌,蔡英文提出兩岸政策新論述表示,兩岸關係應從臺灣出發,以臺灣價值為核心,兩岸必須維護「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關係。兩岸在歷史記憶、信仰價值、政治制度、社會認同方面都不一樣,但有共同的責任和利益追求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掌握繁榮發展契機。

謝長廷倡議「憲法共識」。1月10日,謝長廷召開「憲法共識vs.九二共識」記者會,主張朝野各界應尋求「憲法的重疊共識」取代「九二共識」;「憲法各表」取代「一中各表」,作為臺灣與大陸互動協商的基礎,並以「憲法各表」原則積極參與國際社會。謝表示,過去6次「修憲」,民進黨有參與卻沒主導,若不承認「憲法」,社會無法往前進;民進黨當選過兩屆「總統」,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宣誓就職,「無法說『憲法』不存在」;「憲法」條文中的「一中」架構則可以保持模糊地帶、動態平衡、讓它慢慢沉澱。

蘇貞昌提出「臺灣共識」。2月16日,蘇貞昌接受媒體專訪時主張,以民進黨「臺灣前途決議文」精神即「臺灣的未來由臺灣2300萬住民決定」為基礎,發表以「臺灣共識」為概念的兩岸論述,即在「兩岸往來無可避免,也是必要的」情形下堅持「主權立場」,同時守住「生存是王道、民主是基石」的兩大原則,被稱為「蘇兩點」。

呂秀蓮拋出「九六共識」。1月8日,呂秀蓮再度拋出所謂的「九六共識」主張,聲稱臺灣在1996年3月23日由人民第一次投票選出「總統」後就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沒有必要懷疑臺灣是否「獨立」問題。

二、意在圍繞「兩岸政策」爭搶政治利益

各種「共識」說之所以紛紛出籠,除了民進黨需要在兩岸政策上進行調適以外,卡位2012年「大選」成為民進黨諸「天王」的直接動力。

一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與當前兩岸形勢存在落差,為「共識」論調出籠提供空間。首先,兩岸已經進入大發展、大合作、大交流的新時代,共享和平發展的紅利成為新時期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而民進黨受限於「臺獨」黨綱及執政期間因推動「臺獨」背上的兩岸和平麻煩製造者的包袱,使民進黨迫切需要調適其兩岸政策以改變曾經留給民眾的無法處理好兩岸關係的政黨印象。其次,民進黨中央試圖通過「十年政綱」重新規劃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卻面臨調整兩岸關係的兩難境地:一方面深怕務實調整兩岸路線招致「獨」派反彈會讓民進黨基本盤崩盤,進而影響民進黨的選舉機會;另一方面害怕深綠的激進路線嚇退中間選民的支持,導致敗選,因而決定將「十年政綱」中有關兩岸的具體政策論述交由2012年「總統」候選人決定,這個「空白」也讓黨內有意競逐「總統」大位者多了揮灑空間。

二是爭搶2012年「大選」門票是諸「天王」拋出「共識」論調的直接原因。首先,「五都」選舉後,民進黨內有意角逐2012「大選」的人馬逐漸浮出水面,尤其是以「全民調」決定「總統」候選人的初選方式確定後,各派系展開全方位布局。其中,除了蔡英文表示正在思考2012之外,蘇貞昌頻頻通過走訪基層,累積人氣;謝長廷通過向蔡英文示好,表示其「不會缺席」;呂秀蓮則在攻擊蔡的同時儼然成為「獨」派代言人。其次,搶佔兩岸政策這個民進黨最薄弱的地方,就是搶佔了民進黨黨內初選的制高點。全民調訴諸全臺選民,而非民進黨支持者的中間選民也將影響到初選結果,因而拋出模糊的兩岸政策論述將有利於「天王」們騙取選票。

三、民進黨內權鬥升級不可避免

民進黨內各種兩岸政策主張因為不能脫離民進黨「臺獨」窠臼,非但未能解決民進黨發展瓶頸,反而使民進黨陷入路線與權力爭鬥,無益於其2012「大選」之路。民進黨只有大膽摒棄「臺獨」黨綱,才能擺脫髮展困境,真正實現轉型。

一是本質都是「臺獨」。雖然蔡英文提到要「和而求同」,謝長廷的「憲法共識」包括了承認「憲法一中」的空間,蘇貞昌在經貿政策上持藍營的態度,甚至呂秀蓮也不反對兩岸交流,但蔡英文更加強調兩岸間的「不同」,甚至否認兩岸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不提兩岸「求同」的基礎是「一中」,反而通篇使用「臺灣」與「中國」的字眼作為區分,謝長廷的「憲法共識」則是企圖以捍衛「中華民國」的存在現實來推動「獨」派建國的理念,蘇貞昌的「臺灣共識」也是難脫「臺灣前途決議文」的束縛,其「什麼都可以賣,但主權不能賣」的宣誓更是明確了其「臺獨」本質,呂秀蓮更是重提「臺獨」老調,否定「九二共識」、「一中原則」。所以,這些論述都只是對「臺獨」進行包裝,讓其基本教義派在「雖不滿意,但能接受」的情況下,很微妙地繼續向中間靠攏,以欺騙中間及淺藍選民、達到騙取選票,為自身謀取利益的目的。

二是加劇民進黨2012年「大選」黨內初選權鬥。其一,相互圍剿,表現在蘇謝、呂蔡、謝呂之間的攻訐不斷。謝的「憲法共識」因為涉及承認「中華民國憲法」而背叛「臺獨理想」,而迅速遭到其他派系尤其是蘇系的炮轟;蘇的「臺灣共識」因為沒有任何新意而招致謝系炮轟其缺乏格局,不能面對民進黨當前困境,甚至被指為「講了等於沒講」。在蔡的兩岸智庫成立之際,呂宣布成立「中國研究中心」,在兩岸問題上公開與蔡叫板,並稱民進黨被質疑「沒有大陸政策」,曾擔任「陸委會主委」的蔡卻沒有站出來辯護無法原諒。謝指責呂的話「不受歡迎」,呂則批評謝的「憲法」說節外生枝。其二,各自為戰,表現在兩岸政策只是黨內初選權鬥的工具。謝長廷先發制人,提出了「獨」派也不能否認的事實即民進黨也是在「中華民國憲法」下執政的,企圖化解「獨」派勢力和現實派的對立,既彰顯其有能力思考兩岸政策的大格局,也起到為蔡英文試水溫的作用,為謝在2012「大選」中的「不缺席」奠定基礎。蘇貞昌通過「臺灣共識」著重表明其具備兩岸政策論述能力的態度,但不願節外生枝,所以僅僅提出以「臺灣前途決議文」為基礎,前人早已經提過的「蘇兩點」,打的是「安全牌」。呂秀蓮更是多次拋出「九六共識」,一方面試圖通過民進黨的路線之爭捆綁世代交替之戰,打造「天王留步」的正當性;另一方面試圖通過推動「九六共識」聯盟,串聯全臺「獨」派社團,成為新的「臺獨教主」。蔡主張「跳脫歷史框架、不要局限在現有的兩岸結構上」,「應該站在國際戰略的位置上,重新形塑兩岸關係」,以此避免在民進黨最為忌憚的「九二共識」舊議題上打轉,凸顯出民進黨與國民黨不同的兩岸主張,從而比民進黨要角一系列「共識」說都以取代「九二共識」為目的顯出更高層次。充滿權謀的論述招致派系間的相互攻訐,無益於民進黨內團結,更是為民進黨的2012「大選」埋下變數。

三是對民進黨推動路線轉型意義不大。其一,各種論述都是為了派系及個人利益,而非為民進黨發展考量。一方面,各派基於2012年「大選」卡位布局的考慮,希望能掌握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話語主導權。能不能提出平衡各方利益的論述並不是論述的重點,重點是提出符合派系自身利益的論述,從而不但在2012年「大選」卡位戰中為自身利益發聲,也讓2012「總統」候選人必須重視本派系的利益存在。另一方面,這些人的論述內容及方式,也是基於個人的權位考慮。提出論述的人都是派系的代表,他們本身便是利益的角逐者。無論是積極謀劃代表民進黨參選2012,還是企圖通過加入2012戰局來攫取利益,這些人都有各自的盤算。其二,論述中「共識」部分模糊不清,缺乏「兩岸共識」基礎,迴旋餘地不大。呂秀蓮、蘇貞昌的「共識」只有所謂的「島內共識」,完全沒有兩岸共識的交集,不具備操作性,即使是謝長廷的「憲法共識」也是對其之前提出的「憲法一中」的倒退,沒有明確「一中」反而造成兩「國」「憲法各表」的可能,而蔡英文的「和而求同」論調也同樣缺乏紅綠對話的「一中」基礎。其三,沒有迎合島內主流民意,與兩岸大勢所趨相距甚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大勢所趨。臺灣的未來發展,臺灣的前途,繫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繫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就有了構築政治互信的基礎,什麼都好商量。「九二共識」客觀存在,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雙方建立政治互信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失去了這一前提和基礎,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將無從談起。因而,民進黨作為島內重要政黨,要實現路線轉型,與主流民意相契合,重返執政,就需要能夠真正認識到,搞「臺獨」沒有出路,幹擾和阻撓兩岸交流合作不得人心;就應該本著建設性的態度,積極面向未來,創造條件,去逐步解決兩岸關係歷史遺留的問題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文裕慧

相關焦點

  • 許信良:「臺獨」從不是民進黨建黨初衷
    面對去年「九合一」大勝後民進黨內出現的某種想繞開兩岸政策的僥倖心理,他直言,蔡英文主席和民進黨必須調整兩岸政策,這是民進黨執政的責任,不只是為了2016年選舉,更為了兩岸長久關係。  「臺獨」不是民進黨主流價值  環球時報:民進黨一直被貼上「臺獨黨」的標籤。「臺獨」是民進黨的建黨初衷嗎?
  • 陳淞山:蔡英文若任民進黨主席 將面臨「去臺獨化」
    原地踏步的民進黨「對中政策」結果,說到底就是宣告蘇貞昌已經淘汰出局的不及格成績單,「蘇下蔡上」新局已經成形,雙太陽領導權之爭終於落幕了。  文章說,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發展與走向一直以來就是民進黨內派系鬥爭的政治工具與產物,從「四個如果」、「事實主權定位」、「臺獨黨綱」、「臺灣前途決議文」以及「正常國家決議文」的演變,哪一次不是民進黨派系角力的結果,此次出爐的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也如出一轍,從類似「綱領性文件」的總結報告變成比會議記錄政治層次還低的「檢討紀要」,是蔡英文的政治傑作,等於狠狠地甩了蘇貞昌一巴掌,就是不要讓蘇貞昌在兩岸政策上自有主導權
  • 蘇起:蔡當局兩岸政策說一套做一套 加深大陸不信任感
    蘇起:蔡當局兩岸政策說一套做一套 加深大陸不信任感 2017年01月19日 07:52:56  來源:中國臺灣網
  •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公開支持「臺獨」遭批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剛剛說要捍衛「中華民國國旗」,日前接受美國媒體專訪時又強調「民進黨繼續堅持支持臺獨的立場」,聲稱「臺灣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其模糊反覆的立場在島內引發不小的爭議。   據臺灣《聯合報》4日報導,蘇貞昌7月31日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時稱,民進黨在大陸政策上有其堅持,但絕非鐵板一塊;臺灣人非常珍惜民主成果,絕不放棄,並在此基礎上與大陸互動往來,「我們跟它做生意、做貿易都可以,但我們什麼都買賣,只有自由、民主、主權不賣」。
  • 民進黨「決議文」是「法理臺獨」告白書
    據臺灣媒體報導,今年5月,民進黨就成立了所謂「正常國家決議文」的起草小組,草擬「決議文」的內容;8月初,民進黨政策會擬定了所謂的「正常國家決議文」草案,聲稱臺灣是所謂的「主權獨立的國家」,並主張要「正名制憲」。9月上旬,時任民進黨主席的遊錫堃提出了有別於民進黨版本的「決議文」版本。
  • 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演變及未來走向
    選後,黨內要求深刻檢討的聲音四起,新一輪的「辭職潮」與「改革潮」不斷湧動,既往的人事布局、政治力量、政策路線、運作方式、發展訴求等等都受到黨內各方力量的深度檢討,恐都將發生或大或小的調整。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定位更成為各方最為關注的重要改革議題之一。
  • 蔡英文不擺脫李扁兩岸政策窠臼 說再多都是空話
    蔡英文在民進黨2012初選中獲勝,大家最為關注的是,她標榜的兩岸政策究竟是什麼?臺灣戰略學會秘書長王昆義今日在臺灣《旺報》發表專論指出,蔡英文的立足想當然的論述十分空洞,她必須擺脫李登輝和陳水扁的窠臼;沒有實事求是的態度作基礎,蔡提出再多有關兩岸關係的口號,都只不過是些空話罷了。
  • 國民黨如何調整兩岸政策:向民進黨看齊 尋求美方幫助
    國民黨組織發展委員會新任副主委、彰化縣議員曹嘉豪14日表示,這個說法與藍營一貫主張不符,民進黨「中華民國臺灣化」的主張,無非是「臺獨」另一種包裝,國民黨不會也不認同「臺獨」,這點應該要成為黨內全體共識。
  • 人民日報霸氣發聲:「臺獨」難逃歷史審判
    從她第2個任期的諸多表現來看,兩岸關係出現了進一步對抗和衝突狀況。其原因就在於,蔡英文和她的民進黨要員錯誤的估計了國際形勢,妄圖能夠得到美國的支持和幫助來達到"臺獨"的目的,他們的這種做法導致臺灣社會發展動蕩,自然受到臺灣社會各界人士的強烈反對。
  • 看到江啟臣又向「九二共識」靠攏,民進黨的「臺獨」慌神了
    江啟臣提出,「九二共識」被民進黨當局扭曲化和汙名化,而北京一方也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其原本的定義與內涵,國民黨要加強論述,讓雙方都看見「九二共識」的原意。海峽雙方都沒有在「九二共識」本身的理念中溝通交流,自然也就會造成海峽兩岸之間的誤會越來越深。讓「九二共識」回歸本身,是緩和兩岸關係,促進兩岸更加深入交流的重要一步。
  • 國民黨前發言人:民進黨派系林立 兩岸論述轉型難
    臺灣「今日新聞網」刊發國民黨前發言人陳以信文章指出,現在民進黨派系林立,謝長廷、蔡英文、蘇貞昌各執一頭,造成兩岸論述出現3頭馬車,由於相互間的「嫌隙」,3頭馬車只能繼續僵著,哪裡都去不了;導致民進黨兩岸論述的轉型工程,終究難以實現。
  • 民進黨代表再提案「維持現狀」替代「臺獨黨綱」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民進黨再度「執政」後,兩岸關係陷入緊張局勢,臺灣島內經濟不振,民進黨也進入「撞牆期」。今年的民進黨代表大會召開前,又有黨代表提案以「維持現狀黨綱」代替「臺獨黨綱」,意圖達到「符合時代需求」,強化民進黨「維護臺海和平的穩健形象」。
  • 美支持「臺獨」政策,蔡英文手握兩岸「戰和」選擇權
    編輯:堅果 審稿:悠悠 民進黨當局上臺後,小動作連連,採取一系列親美政策,讓美國有機可乘。美國針對中國的行為越發明顯,妄圖通過打「臺灣牌」牽制中國大陸的發展。
  • 開放兩岸政策 民進黨無心無意全是口水
    開放兩岸政策 民進黨無心無意全是口水 2012年06月13日 08:15: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日前刊載點評文章說,第四屆海峽論壇訂於
  • 與我同飛:「三不」重入政綱,國民黨兩岸政策更趨保守
    從以上可以看出,吳敦義任內的國民黨,已經將洪秀柱向兩岸間探討籤署和平協議,推動兩岸和平制度化的腳步拉了回來,重新回到馬英九時代「三不」政策的原點。眾所周知,「三不」政策其第一點,也是最重要一點就是「不統」。「不統」可以說是美國以臺灣為棋子,推動「以臺制華」戰略的重要支點,而馬英九時代的國民黨,其對外政策的重心即在於「親美」政策。
  • 蔣萬安清算先祖,國民黨模糊兩岸關係,附和民進黨遺禍不淺
    在近些年臺灣政權交替中,國民黨漸漸迷失了自己堅持的方向,兩岸交往中模糊大陸提出的「一個中國原則」,身處最大在野黨的位置,一切仰民主黨的鼻息,遇事不堅持自己的政治觀念,被人批評「依然在彷徨、依然在內鬥」,我們都可以看出,無論是蔣萬安的舉動,還是國民黨的窘迫,根子還在他們缺乏堅定的政治立場,沒有一個堅定的政治方向。
  • 人還在隔離,就被民進黨通知「查水錶」……(兩岸觀察)
    幾天前,首次以新黨主席身份率團到大陸出席第12屆海峽論壇的吳成典剛返回臺灣沒幾天,尚在隔離期間,臺陸委會就迫不急待地舉起「鍘刀」,祭出其「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旗,強硬表態將在吳成典完成隔離後啟動行政調查。
  • 兩岸學者指2018年兩岸關係或面臨更嚴峻形勢
    實踐表明,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兩岸關係就向前發展,給兩岸人民帶來更多福祉;否認或背離這個共同基礎,兩岸關係就會停滯或倒退。兩岸關係是中國人自己的家務事,中國人有智慧有能力處理好。任何挾洋自重、圖謀損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行徑,都將遭到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反對,是不可能得逞的。
  • 對帶頭暴衝的「兩岸關係麻煩製造者」,蔡英文會如何出手?
    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也在臉書力挺陳玉珍,稱「民進黨別再扯嗓子吠、還妄想讓國民黨來當你們的剎車皮」。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1日應詢回應,指出:「蘇貞昌一再升高『臺獨』聲調,其『臺獨』本性暴露無遺。如果一意孤行,繼續挑釁、製造兩岸對立,嚴重破壞兩岸關係,最終只會把廣大臺灣同胞推向危險境地。」
  • 媒體:民進黨妄圖讓兩岸媽祖文化為「臺獨」服務,這可能嗎?
    媒體:民進黨妄圖讓兩岸媽祖文化為「臺獨」服務,這可能嗎? 最早知道臺灣鹿港媽祖廟,是來自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在羅大佑蒼涼略帶悲哀的歌聲中,知道了鹿港的媽祖廟,知道了媽祖廟對鹿港人的生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