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爭搶2012年「大選」黨內初選制高點,「五都」選舉後民進黨要角紛紛拋出兩岸政策主張。這些論調既未能擺脫「臺獨」窠臼,又未與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相契合,因此,既不能為個人加分,也無法幫助民進黨實現路線轉型,只能導致民進黨初選之爭愈演愈烈。
一、兩岸政策主張紛紛出籠
近日,民進黨內要角紛紛就兩岸政策拋出各自主張,依照「臺獨」光譜由淺到深可以分為蔡英文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謝長廷的「憲法共識」,蘇貞昌的「臺灣共識」以及呂秀蓮的「九六共識」。
蔡英文提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2月23日,民進黨智庫揭牌,蔡英文提出兩岸政策新論述表示,兩岸關係應從臺灣出發,以臺灣價值為核心,兩岸必須維護「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關係。兩岸在歷史記憶、信仰價值、政治制度、社會認同方面都不一樣,但有共同的責任和利益追求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掌握繁榮發展契機。
謝長廷倡議「憲法共識」。1月10日,謝長廷召開「憲法共識vs.九二共識」記者會,主張朝野各界應尋求「憲法的重疊共識」取代「九二共識」;「憲法各表」取代「一中各表」,作為臺灣與大陸互動協商的基礎,並以「憲法各表」原則積極參與國際社會。謝表示,過去6次「修憲」,民進黨有參與卻沒主導,若不承認「憲法」,社會無法往前進;民進黨當選過兩屆「總統」,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宣誓就職,「無法說『憲法』不存在」;「憲法」條文中的「一中」架構則可以保持模糊地帶、動態平衡、讓它慢慢沉澱。
蘇貞昌提出「臺灣共識」。2月16日,蘇貞昌接受媒體專訪時主張,以民進黨「臺灣前途決議文」精神即「臺灣的未來由臺灣2300萬住民決定」為基礎,發表以「臺灣共識」為概念的兩岸論述,即在「兩岸往來無可避免,也是必要的」情形下堅持「主權立場」,同時守住「生存是王道、民主是基石」的兩大原則,被稱為「蘇兩點」。
呂秀蓮拋出「九六共識」。1月8日,呂秀蓮再度拋出所謂的「九六共識」主張,聲稱臺灣在1996年3月23日由人民第一次投票選出「總統」後就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沒有必要懷疑臺灣是否「獨立」問題。
二、意在圍繞「兩岸政策」爭搶政治利益
各種「共識」說之所以紛紛出籠,除了民進黨需要在兩岸政策上進行調適以外,卡位2012年「大選」成為民進黨諸「天王」的直接動力。
一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與當前兩岸形勢存在落差,為「共識」論調出籠提供空間。首先,兩岸已經進入大發展、大合作、大交流的新時代,共享和平發展的紅利成為新時期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而民進黨受限於「臺獨」黨綱及執政期間因推動「臺獨」背上的兩岸和平麻煩製造者的包袱,使民進黨迫切需要調適其兩岸政策以改變曾經留給民眾的無法處理好兩岸關係的政黨印象。其次,民進黨中央試圖通過「十年政綱」重新規劃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卻面臨調整兩岸關係的兩難境地:一方面深怕務實調整兩岸路線招致「獨」派反彈會讓民進黨基本盤崩盤,進而影響民進黨的選舉機會;另一方面害怕深綠的激進路線嚇退中間選民的支持,導致敗選,因而決定將「十年政綱」中有關兩岸的具體政策論述交由2012年「總統」候選人決定,這個「空白」也讓黨內有意競逐「總統」大位者多了揮灑空間。
二是爭搶2012年「大選」門票是諸「天王」拋出「共識」論調的直接原因。首先,「五都」選舉後,民進黨內有意角逐2012「大選」的人馬逐漸浮出水面,尤其是以「全民調」決定「總統」候選人的初選方式確定後,各派系展開全方位布局。其中,除了蔡英文表示正在思考2012之外,蘇貞昌頻頻通過走訪基層,累積人氣;謝長廷通過向蔡英文示好,表示其「不會缺席」;呂秀蓮則在攻擊蔡的同時儼然成為「獨」派代言人。其次,搶佔兩岸政策這個民進黨最薄弱的地方,就是搶佔了民進黨黨內初選的制高點。全民調訴諸全臺選民,而非民進黨支持者的中間選民也將影響到初選結果,因而拋出模糊的兩岸政策論述將有利於「天王」們騙取選票。
三、民進黨內權鬥升級不可避免
民進黨內各種兩岸政策主張因為不能脫離民進黨「臺獨」窠臼,非但未能解決民進黨發展瓶頸,反而使民進黨陷入路線與權力爭鬥,無益於其2012「大選」之路。民進黨只有大膽摒棄「臺獨」黨綱,才能擺脫髮展困境,真正實現轉型。
一是本質都是「臺獨」。雖然蔡英文提到要「和而求同」,謝長廷的「憲法共識」包括了承認「憲法一中」的空間,蘇貞昌在經貿政策上持藍營的態度,甚至呂秀蓮也不反對兩岸交流,但蔡英文更加強調兩岸間的「不同」,甚至否認兩岸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不提兩岸「求同」的基礎是「一中」,反而通篇使用「臺灣」與「中國」的字眼作為區分,謝長廷的「憲法共識」則是企圖以捍衛「中華民國」的存在現實來推動「獨」派建國的理念,蘇貞昌的「臺灣共識」也是難脫「臺灣前途決議文」的束縛,其「什麼都可以賣,但主權不能賣」的宣誓更是明確了其「臺獨」本質,呂秀蓮更是重提「臺獨」老調,否定「九二共識」、「一中原則」。所以,這些論述都只是對「臺獨」進行包裝,讓其基本教義派在「雖不滿意,但能接受」的情況下,很微妙地繼續向中間靠攏,以欺騙中間及淺藍選民、達到騙取選票,為自身謀取利益的目的。
二是加劇民進黨2012年「大選」黨內初選權鬥。其一,相互圍剿,表現在蘇謝、呂蔡、謝呂之間的攻訐不斷。謝的「憲法共識」因為涉及承認「中華民國憲法」而背叛「臺獨理想」,而迅速遭到其他派系尤其是蘇系的炮轟;蘇的「臺灣共識」因為沒有任何新意而招致謝系炮轟其缺乏格局,不能面對民進黨當前困境,甚至被指為「講了等於沒講」。在蔡的兩岸智庫成立之際,呂宣布成立「中國研究中心」,在兩岸問題上公開與蔡叫板,並稱民進黨被質疑「沒有大陸政策」,曾擔任「陸委會主委」的蔡卻沒有站出來辯護無法原諒。謝指責呂的話「不受歡迎」,呂則批評謝的「憲法」說節外生枝。其二,各自為戰,表現在兩岸政策只是黨內初選權鬥的工具。謝長廷先發制人,提出了「獨」派也不能否認的事實即民進黨也是在「中華民國憲法」下執政的,企圖化解「獨」派勢力和現實派的對立,既彰顯其有能力思考兩岸政策的大格局,也起到為蔡英文試水溫的作用,為謝在2012「大選」中的「不缺席」奠定基礎。蘇貞昌通過「臺灣共識」著重表明其具備兩岸政策論述能力的態度,但不願節外生枝,所以僅僅提出以「臺灣前途決議文」為基礎,前人早已經提過的「蘇兩點」,打的是「安全牌」。呂秀蓮更是多次拋出「九六共識」,一方面試圖通過民進黨的路線之爭捆綁世代交替之戰,打造「天王留步」的正當性;另一方面試圖通過推動「九六共識」聯盟,串聯全臺「獨」派社團,成為新的「臺獨教主」。蔡主張「跳脫歷史框架、不要局限在現有的兩岸結構上」,「應該站在國際戰略的位置上,重新形塑兩岸關係」,以此避免在民進黨最為忌憚的「九二共識」舊議題上打轉,凸顯出民進黨與國民黨不同的兩岸主張,從而比民進黨要角一系列「共識」說都以取代「九二共識」為目的顯出更高層次。充滿權謀的論述招致派系間的相互攻訐,無益於民進黨內團結,更是為民進黨的2012「大選」埋下變數。
三是對民進黨推動路線轉型意義不大。其一,各種論述都是為了派系及個人利益,而非為民進黨發展考量。一方面,各派基於2012年「大選」卡位布局的考慮,希望能掌握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話語主導權。能不能提出平衡各方利益的論述並不是論述的重點,重點是提出符合派系自身利益的論述,從而不但在2012年「大選」卡位戰中為自身利益發聲,也讓2012「總統」候選人必須重視本派系的利益存在。另一方面,這些人的論述內容及方式,也是基於個人的權位考慮。提出論述的人都是派系的代表,他們本身便是利益的角逐者。無論是積極謀劃代表民進黨參選2012,還是企圖通過加入2012戰局來攫取利益,這些人都有各自的盤算。其二,論述中「共識」部分模糊不清,缺乏「兩岸共識」基礎,迴旋餘地不大。呂秀蓮、蘇貞昌的「共識」只有所謂的「島內共識」,完全沒有兩岸共識的交集,不具備操作性,即使是謝長廷的「憲法共識」也是對其之前提出的「憲法一中」的倒退,沒有明確「一中」反而造成兩「國」「憲法各表」的可能,而蔡英文的「和而求同」論調也同樣缺乏紅綠對話的「一中」基礎。其三,沒有迎合島內主流民意,與兩岸大勢所趨相距甚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大勢所趨。臺灣的未來發展,臺灣的前途,繫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繫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就有了構築政治互信的基礎,什麼都好商量。「九二共識」客觀存在,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雙方建立政治互信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失去了這一前提和基礎,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將無從談起。因而,民進黨作為島內重要政黨,要實現路線轉型,與主流民意相契合,重返執政,就需要能夠真正認識到,搞「臺獨」沒有出路,幹擾和阻撓兩岸交流合作不得人心;就應該本著建設性的態度,積極面向未來,創造條件,去逐步解決兩岸關係歷史遺留的問題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文裕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