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美國都十分在意中國的發展,說得直接一點,美國一直都比較害怕中國會崛起。現在的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而相比美國而言,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現階段的人口總量高達14億,相比之下,美國只有3.4億的人口,所以單單在勞動力規模方面,美國是遠遠不如中國的。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一直讓美國很「在意」。
而除了中國之外,世界上還有一個人口大國,那就是印度。據統計,現階段印度的人口數量約為13億,只比中國少1億。所以其勞動力水平也很高。
除了人口多之外,印度的高新技術產業人才也很多。根據2015年《中國經濟周刊》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全美的500強企業之中,印度籍人士擔任CEO的數目最多,達到10位。而且在矽谷這個人才雲集的地方,印度籍員工人數已經達到了1/3。
人口規模大,人才數量多,印度的實力其實也是不容小覷的。但是這些年來,美國一直「在意」的都是中國,很少會主動「針對」印度。同樣是人口大國,為什麼美國那麼在意中國,卻不怎麼在意印度呢?
其實這主要和印度的國情有關。雖然現在的印度人口規模很龐大,但是勞動力利用率很低。眾所周知,印度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其13億人口中絕大多數都是貧困人口,很多人連飯都吃不起,常年不工作的人數不勝數。
因此,無論是工業、農業還是科技產業,印度這些年一直都發展得十分緩慢,畢竟印度的窮人沒有發展的資源,很難白手起家。而對於這些窮人來說,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吃飽飯,沒有什麼上進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印度的各大產業都很難有高速發展。
最重要的是,印度存在種姓制度,這主要分為4個階級:婆羅門(祭祀貴族)、剎帝利(政治貴族)、吠舍(平民)、首陀羅(傭人)。除此以外還有一個人群就是賤民(不在種姓制度內,被開除人籍,不算人)。
這樣的制度是印度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根本原因,因為種族制度的存在,財富大都集中在「高種族」,他們足夠有錢,面臨的競爭不是很激烈,很難把各大產業發展起來。
而對於那些「低種族」的人來說,他們很難有機會「翻身」,所以只能在底層生活,平時工作都是渾渾噩噩的,這樣一來,即便印度坐擁13億人口,當把這些人口用作生產工作的時候,帶來的真實效益其實是很低很低的。
所以說,印度的經濟在經歷了這麼多年的發展之後一直沒有多大的起色。反觀中國,這些年各大產業的發展速度都很快,成果也十分顯著,所以美國自然會更加「在意」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