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過去20年,我國平均房價上漲了5倍多。全國平均房價由2000年的不足兩千元一平,漲到了現在的「萬元時代」(今年7、8、9月份房價連續三個月突破萬元水平)。毫不誇張地說,房地產是無與倫比的「造富」工具。因為伴隨著房地產的高速發展,那些早買房,提前捕捉到房地產投資價值的人,早就賺得盆滿缽盈,更有甚者已經實現財富自由。
無怪乎,實幹家曹德旺猛烈抨擊道,房地產是「暴賺」行業,有些人開工廠苦心經營一年所得利潤,竟然不及炒一套房子一年升值躺著賺得多。
過去這些年,大家對房地產的印象似乎並不太好。提起房地產,大家首先想起的是投資高速增長、房價逐年飆升、投機炒作成風、違規亂象頻出等印象。樓市極度繁榮、房價日趨高漲的背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尤其是剛需購房群體,對於房地產已經產生「厭惡」心態,更有甚者開始破罐子破摔,「不打算買房了」。即便有眾多的專家學者仍然在維護房地產的支柱地位,為高房價代言,也掩蓋不了房地產留下的諸多「後遺症」和弊端。
與此同時,國家層面更多次指出了「房地產過快發展實際上已經對經濟不構成拉動作用」——2019年中,社科院研究報告顯示,當前階段,全國主要城市房價收入比已經大大超過9:1的臨界點,這意味著「房地產對經濟的貢獻由正轉負,對消費擠出效應明顯」。換言之就是,房地產應該要踩踩剎車了,房價過快上漲、嚴重虛高的情況,更亟待解決。
房地產一直以來都對中國經濟有著難以取代的突出貢獻,但這不代表它能一直持續繁榮下去。黨媒經濟日報說,人口、金融和經濟等基本面決定了,未來房價上漲空間狹窄。直白點說就是,未來投資買房或不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事實上,從過去5年全國各地的房產收益數值來看,樓市中很少有人真正賺到錢了。我們也一直強調,房地產發展起來的都是虛假繁榮,實體製造業才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之道。
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房地產必然會「碰釘子」,「走下坡路」。那些依然幻想靠投資炒房大賺特賺的人,終究會付出慘重代價。
未來是多久?今天終於有人直言給出了期限——馬雲在近期的一場重要會議上再次直言不諱給出了新預測:5-8年後房地產將「高位解體」。
興業財經報導,馬雲兩個月前在一場財經論壇上直言不諱認為,過去房地產雖然對經濟發展有突出貢獻,但這條路不能一直走到黑。一方面,發達國家已經證實了,一國之發展和崛起最靠得住的方式是發展實體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另一方面,多個科研機構的研究也證實,房地產對很多行業都有明顯擠壓作用,已經到了不得不「削減」的地步。
此外,他再度表示,未來中國最便宜的可能就是房子。在他看來,年輕人不應該過早背負巨額房貸買房,幻想「投資房產」創造財富,而應該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身於創新、科技、實業等務實的行業。在人生最好的階段,為自己為社會做點有益的貢獻。他還提到,未來10年,4個年輕人可能要繼承至少5套房子,未來不是房子不夠,而是房子太多。
5-8年後樓市能否「高位解體」?馬雲直言不諱,開發商透露重大信號
作為普通購房者,自然是希望樓市早點「高位解體」,畢竟現在的房價太高了,拋開一線城市動輒幾百萬一套的房子不說,事實上連很多三四線城市房價也都已經過萬一平了。這意味著,普通人購買一套房子,至少要準備50萬現金。不僅如此,還要綁定未來二三十年的絕大部分工資收入。
對於前首富馬雲的新預測,我們認為毫無疑問,這個預測會在不少城市得到應驗。馬雲樓市「高位解體」的判斷,事實上有三大主要理論支撐:
第一、國家對於房地產的定位已經改變,樓市高位解體是大勢所趨
經歷了過去4年多的強調控之後,相信很多人對於房地產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國家相繼喊出「遏制房價過快上漲」、「不走炒房拉動經濟老路」、「不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工具」口號之後,相信絕大多數人都對投資房地產改變了態度。而很多城市在嚴調控擊穿房價底部,把房價打回原形之後,比如環京燕郊、固安、香河、大廠等地,炒房深受重創,對於炒房創富更是不再抱有希望。
所以,無論是從安居、解決剛需居住的角度,還是從發展經濟的角度,未來房地產都不能再作為主要的刺激工具了。這一點,國家態度明確。經濟不再依賴房地產,調控同時又必須做到緊繃不松。按照常理理解,未來樓市只有一個結果:高位解體,回歸到解決絕大多數剛需的居住本源。事實上,也有經濟學家直言,未來絕大多數房價都將以剛需口袋裡的錢定價。
第二、房地產不再是剛需,樓市早已「供大於求」
央行的最新報告指出,我國城鎮居民住房擁有率已經高達96%,而且戶均擁有1.5套房。這還僅僅是城市的各類可以計算在內的房產,如果把農村的自建房和各類小產權房,以及其它各類房產全部統計在內,這兩個數據可能更高。
不僅如此,西南財大和騰訊等的科學研究均表明,我國的房屋空置率已經超過了20%,僅2017年全國城鎮地區空置房屋數量就已經高達6500萬套。更讓人意料不到的是,其實從2020年起,我國的新房就已經步入「供大於求」局面了。這意味著,我們的房地產已經不再是剛需了,房子更是早就不再稀缺。若按實際來看,全國80%的城市,房子都是嚴重過剩的,三四線城市大多數如此,很多二線城市也一樣。
房子夠住,且未來我國將進入新生兒出生率下降和老年人口劇增的人口拐點,這意味著未來樓市的需求嚴重不足。在這種背景下,試問樓市「高位」的局面如何能保持得住?
第三、房價嚴重虛高,房地產投資屬性太重,遏制房價上漲、抑制投資需求是大勢所趨
上文我們已經提到了,從社科院發布的報告來看,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房價都嚴重虛高。比如合肥,平均房價已經達到17000元/平,但是居民實際收入卻普遍低於5000元/月。這是典型的低收入拉動高房價。按照這個房價收入比來看,合肥的房價應該再降低30%以上才算合理。而合肥濱湖新區的平均房價能達到2萬多一平,本質上還是外地的投資客居多,是這些資金在支撐濱湖新區的虛高房價。
不僅如此,高房價還對居民消費有嚴重的擠壓作用。縱觀很多專家不承認,但這是事實。打個簡單的比方,如果一個年輕人靠掏空三代人六個錢包貸款買了房,那他這一大家子未來的消費都會縮減不少。原因很簡單,錢都用來買房了,已經沒有額外的錢可以消費。現實中,超過95%的年輕人在買完房之後,其實都是有意無意在壓縮不必要的開支,這一點買過房的人應該都有切身感受。
因此,從當前階段國人的收入水平對標房價來看,絕大多數城市的房價都確實應該適當回調。尤其是過去三四年靠著棚改房價急劇拉升的三四線城市,房價虛高的更嚴重。經濟學家朱海斌曾經直言,三四線城市房價下跌50%才算合理。按照這個說法,未來三四線城市房地產高位解體或是大概率事件。
無獨有偶,開發商大佬孫宏斌也透露了相同的重要信號:調控威力不可小覷,未來房價下跌壓力大,樓市繼續保持高位的可能性很小。
在孫宏斌看來,現在是開發商有錢,老百姓沒錢。開發商可以大規模拿地建房,但是未來賣給誰?房子賣不掉,標再高的價格有什麼意義。不僅如此,他還暗示開發商同行要有敬畏心,因為在他看來,本輪調控威力不可小覷,尤其是金融監管的持續加碼,很可能在10年之內讓數以萬計的中小開發商就此「消失」。
概括來說就是,未來地產行業的馬太效應明顯,顯然有利於整個行業的規範,更有助於樓市回歸居住屬性。換言之就是,未來隨著地產行業的回歸理性,絕大多數城市的房地產將高位解體,以適應普通剛需購房者的買房需求。但需要指出的是,那些有人口增量、有產業支撐、有豐富資源的超大、特大城市,房地產市場因為有基本面支撐,樓市「高位解體」的可能性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