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造」挪威哈羅格蘭德大橋正式通車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9日訊(記者 戴璐嶺)當地時間12月9日,挪威哈羅格蘭德大橋正式通車。記者了解到,這是北極圈裡最大跨徑的懸索橋,由四川鐵投集團旗下的四川路橋集團承建。大橋將成為歐洲E6公路(連接挪威和瑞典西海岸的主要南北路)的重要捷徑,也將成為挪威新的地標名片。
「四川造」挪威哈羅格蘭德大橋正式通車
標準嚴苛 實現北極圈內最大跨徑
挪威哈羅格蘭德大橋位於挪威北方港口城市納爾維克市,跨越挪威北部奧福特峽灣,位於北極圈內,被稱為「與極光相伴的橋」。
哈羅格蘭德大橋長1533米,其中主跨1145米,兩側主塔分別高172米和175米。大橋採用了獨特的不規則空間主纜設計,從大橋上空俯瞰,兩根主纜兩頭窄、中間寬,形似魚腹。
哈羅格蘭德大橋是歐洲第一座上千米採用預製平行絲股工藝(PPWS)主纜的公路鋼箱梁懸索橋。橋面鋼箱梁由30個預製梁段組成,總重量約7000噸,兩根主纜重約4000噸。全橋鋼結構件重量超過1.5萬噸,其中1.1萬噸鋼結構構件是由中國四個廠家生產,長途海運抵達挪威。
哈羅格蘭德大橋是挪威第二大跨徑橋梁、北極圈裡最大跨徑的懸索橋。建成後同類橋型世界排名17位。
記者了解到,北歐的基建標準,在全球最為嚴苛。哈羅格蘭德大橋是中資企業突破堅冰,進入北歐高端市場的第一個大跨徑橋梁修建項目。
難度極高 挑戰北極圈極端天氣
「超過1公裡的大跨徑,且大橋採用了獨特的不規則空間設計,建設如何實現與設計的高度統一,是一大難題。」四川路橋相關負責人在採訪中表示,由於橋址位於北極圈內,面臨極寒、大風、極晝或極夜等極端氣候影響。極寒,從11月到來年5月,一年中大半時間天氣寒冷,橋址建設處最冷達零下20餘攝氏度;大風,尤其是冬季,工程施工中最高達每小時100公裡;極夜,一年約有2個月,黑夜在20小時以上,但工程不能停或縮短施工時間。
另外,基礎設施的建設標準嚴格,當地的法律法規特別是HSE,對於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的要求相當嚴苛。比如,對工作時間上限有嚴格規定,不能超過上限;對工人工作的環境、安全保障等,有著嚴格的要求。
施工環境、規模和橋梁鋼結構的特殊要求,讓施工建設面臨巨大挑戰。對此,四川路橋與科研院所合作,有針對性地對嚴寒氣候進行了設計,特別是大風氣候,進行了風洞試驗等,保證結構物的安全。向當地工程師請教,結合四川路橋多年建橋經驗而來的工程實踐,成功解決冬季不能施工的問題。即便在挪威冬季最寒冷的一二月份,在惡劣的大風條件下,仍然能夠施工。大橋主纜架設就是在極夜天氣下進行的。
針對橋梁設計帶來的建設難題,大力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創新,上千米大跨徑空間纜斜索麵懸索橋在世界上尚屬首次,四川路橋針對其獨特結構設計自創柔性帶抗風體系整體式貓道安裝主纜;自主創新設計採用主纜橫向頂推系統最終空間纜成型這也是世界首創;在挪威境內首次採用PPWS法(預製平行鋼絲索股法)製作和架設主纜克服了每小時100公裡的風暴環境下施工難度。
多方點讚 打造 「四川建造」典範
記者了解到,大橋主纜、鋼箱梁等1.1萬噸鋼結構件在中國4個工廠進行生產製造,再長途海運抵達挪威。項目經理盧偉說:「大橋的成功建成,集合了中國橋梁建設的集體智慧。」
2014年4月和2015年6月,挪威業主北方公路局兩次到訪中國,對四川路橋集團、西南交大風洞試驗工程中心等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訪問,並不時抽查。「建造過程有很多困難,但四川路橋都克服了,而且非常善於合作。最後,按照標準呈現出了這麼一座偉大的橋梁。」挪威北方公路局哈羅格蘭德大橋項目經理Dagrunn Kaasen這樣告訴記者。
2017年5月,駐挪威大使王民來到項目,他感慨地說:「四川路橋是中國企業承包挪威工程項目的先行者,為中資企業進一步開拓在挪市場樹立了榜樣,積累了經驗。」在他看來,哈羅格蘭德大橋工程已成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標杆工程,為中挪關係和兩國互利合作添磚加瓦。
在哈羅格蘭德大橋建設過程中,項目部的高效率、高質量贏得了挪威政府認可,在當地官員的主動推動下,四川又拿下了挪威另一個大橋項目——貝特斯塔德桑德大橋。貝特斯塔德桑德大橋位於挪威中部,橋全長580米,合同造價約2.2億元人民幣。
挪威橋,中國造。哈羅格蘭德大橋的成功建成,為中國企業開拓歐洲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四川路橋」正加快走出去步伐,在世界各地留下更多的「中國奇蹟」。他們所代表的優質「中國建造」,正在成為一張閃亮的中國名片。(圖片由四川路橋集團提供)
(來源:出彩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