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平陰:
趕年集 品年味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趙榮軒的孫子孫女們邊走邊唱。
57歲的趙榮軒是山東平陰人,他所在的平陰榆山街道中橋口村,剛經歷了舊村改造,全家分到了兩套新樓房,老兩口做點小生意,生活還算紅火。
平陰人習慣從臘月二十二開始逛年貨大集,這也意味著過年的開始。大集上,南邊賣蔬菜水果,北邊賣雞鴨魚肉,西邊是五穀雜糧、乾鮮山貨,東邊則有年畫百貨。商販們把自家的貨品擺出來,叫賣著、吆喝著,與南來北往的趕集人討價還價。
每次趕年集,趙榮軒和老伴都要合計半天。在農村,年貨不是一次或者一天就能買完的,它往往是一個過程,即使再精打細算,總有百密一疏的地方,什麼時候忽然想起來,就立即去買。也正因為如此,平陰的年集,從臘月二十二啟動以後,能一直持續到臘月二十九。到了三十,就是年了,該在家裡煎炸烹燉,準備年夜飯了。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貼春聯之於春節,是一個標籤性的存在。雖然住了樓房,但農民社區老風俗不改。老趙拿著買好的紅紙,請村內書法好的鄉賢老人寫春聯。墨研好,紙鋪開,隨著書法老人揮毫潑墨、筆走龍蛇,一張張帶著生機的春聯和大紅福字就誕生了。晾乾後,捲起來,回到家,用澱粉打好「糨子」,刷到門楣門框,大紅的春聯貼上去,整個家的氛圍就喜慶起來了。
1月23日,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城惠義園,來自火紅鄉的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金明陸一家與社區志願者在新家提前吃「年夜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高興貴攝
四川德陽:
賞燈會 拾年趣
「看,亮燈啦!」1月19日晚,近萬組彩燈點亮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德新鎮和海田園綜合體,宛若一幅流光溢彩的壯美畫卷,吸引市民前去遊玩。
本屆德陽燈會以「天上唐詩·人間宋詞」為主題,傳承弘揚歷史民俗文化。「德陽春樹似新豐,行入成都若舊宮。」「好去江魚煮江水,劍南歸路有姜詩。」……近60首中國歷代詩人詠德陽的詩歌被一一呈現在扇形燈箱上。此外,綿竹年畫、德陽潮扇、皮影戲、川劇等民間技藝、傳統曲藝也在光影中得以呈現。
漫步燈海,「金鼠報春」「太白醉酒」「哪吒鬧海」等18個主題景觀燈氣勢磅礴,遊客置身其中,歡笑聲此起彼伏。「火樹銀花燈光秀,看上去又炫又潮。品年味、拾年趣、賞年俗,這個年過得充實有趣。」德陽市民廖軍興奮地說。
德新鎮黨委書記周曉莉表示,春節期間舉辦燈會,除了給廣大群眾增添濃濃的民俗年味之外,以燈會為媒的旅遊、餐飲、文化、娛樂等活動將深挖「夜經濟」的消費潛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黑龍江佳木斯:
扭秧歌 趕大集
農曆臘月二十七,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駝腰子鎮愚公村張燈結彩、鑼鼓喧天,一場生動的文藝表演為新春營造了喜慶氛圍。
生動的說唱、傳統的二人轉、熱鬧的快板、逗樂的小品,村民自編自演的精彩節目一個接一個,臺上演得帶勁,臺下看得開心。
這邊文藝演出還在精彩上演,另一邊喜慶的秧歌和高蹺隊伍走了過來,伴隨著歡快的曲調,村民們都興高採烈地跟著跳了起來。「我們最願意跳大秧歌了,大家敲鑼打鼓地聚在一起熱鬧幾天。」村民李偉說。
最能體現東北年味兒的是年貨大集。從愚公村回到駝腰子鎮,年貨大集格外熱鬧。不用冰箱冰櫃,雪糕、凍餃子整整齊齊地碼在攤位上一準兒不化。鮮美的凍魚、酸甜的凍梨、滑膩的凍柿子、透著小孔的凍豆腐,還有已經凍得硬邦邦的雞、鴨和鵝,這些「凍貨」是東北人最愛辦的年貨。
「過去物資匱乏,凍梨、凍柿子幾乎是我們普通人家冬天僅能吃到的水果。」來趕大集的劉一月說,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凍水果已經成了一種情懷和念想,就得意這口冰冰涼涼、酸酸甜甜的口感!
在雪房子前拍拍照,躺在雪地裡打個滾兒,再坐著狗拉爬犁溜一圈,廈門遊客劉荃帶著孩子在雪鄉玩得不亦樂乎,這個春節,她將和家人一起在這裡度過。「現實版的黑龍江比電視裡更美、更暢爽!挺喜歡這裡的,還沒玩夠呢!」
1月23日,顧客在江西省南昌市洪城大市場選購福字、紅燈籠、中國結等飾品迎新春。劉 勃攝(中經視覺)
福建漳州:
老民俗 新花樣
年味兒是啥?
在閩南,春節特別長,年味兒特別濃,眾多具有閩南風情的「年俗」也一直在傳承。漳州市是閩南文化的主要發祥地,閩南年俗活動形式多樣、極具特色。從正月初一開始,竹馬戲表演等多項民俗活動將精彩登場。
傳統的年俗活動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南靖縣金山鎮,每年農曆正月十三舉行的竹馬戲表演,則隨著時間的推移,演繹方式和藝術內涵不斷豐富。竹馬戲表演漢代《昭君出塞》等故事,以竹馬為道具。9個小孩分別扮演昭君、番王等人物,演出時,竹馬的前節掛在演員前齊腹處,後半部掛在腰椎處,看起來演員就像騎在馬上。竹馬戲演出唱腔為閩南方言,對白用俗語,演出形式具有濃厚的民俗文化風味。
正月初一,在華安縣高安鎮坪水畲族村,家家戶戶都將張燈結彩,熱情好客的畲族同胞們將拿著自家準備的火把,與遊客齊聚坪水廣場,共慶畲族人民最盛大的節日——火把節。每年的這個時候,身著節日盛裝的畲族姑娘、小夥與遊客手持用竹子和易拉罐製作的火把,組成隊伍繞村巡遊,遠遠望去,猶如一條長長的「火龍」。到了晚上,坪水還會舉辦篝火晚會,畲族同胞高舉火把祈盼來年紅火。平和縣國強鄉的鄉親則抬神飛奔水中,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西藏吉隆:
送溫暖 道吉祥
1月23日,在邊境小城西藏吉隆縣,溫暖的陽光照進了宗嘎鎮加木村邊巴家新房的院子和客廳,也照在了她勤勞的雙手上。
今天,不僅是西藏日喀則藏曆新年的「古突」(相當於「除夕」),也是邊巴家一位特殊的「親戚」又要來做客的日子。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吉隆縣深入開展了結對幫扶活動,邊巴一家成為縣長胡紅的結對幫扶對象之一。上午10點,帶著國旗、大米、糧油、慰問金、大紅燈籠、春聯等物品,胡紅風塵僕僕地進了門。
「最近身體怎麼樣?年貨都準備了什麼?索朗次仁最近回過家嗎?」剛一見面,胡紅就迫不及待地通過翻譯關心起了邊巴的身體。
剛結對幫扶時,胡紅了解到17歲的索朗次仁即將初中畢業但不願意繼續升學。要想讓這個貧困家庭徹底脫貧,必須讓索朗次仁有一技之長獲得穩定收入。胡紅多次結合自己入伍的經歷給索朗次仁做思想工作,動員他入伍。現在,索朗次仁在山南當兵已經3年了。他每個月的津補貼也為這個家庭帶來了持續穩定的收入。
吉隆縣是中尼邊境的一座小城,像邊巴這樣的農牧民還能享受到每人每年4500元的邊境居民補貼。「日子是越過越有希望了。這又是一個溫暖的新年,祝祖國和大家扎西德勒(吉祥如意)!」邊巴說,新的一年,她希望索朗次仁能在部隊好好幹,報效國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管 斌 劉 暢 馬維維 薛志偉 代 玲 通訊員 趙 軍 於大宇)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