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寫了朱丹溪的「陽有餘陰不足」論點,很多朋友搞不懂與《內經》「陰平陽秘」的差異點,其實不管是張介賓的「陽常平陰不足」還是朱丹溪的「陽有餘陰不足」都是常見的病理狀態情況,而「陰平陽秘」是《內經》倡導的最佳動態平衡狀態,「陰平陽秘」中的平、秘都是一個意思,平衡。「陰平」即陰氣平順,「陽秘」即陽氣固守,是陰陽兩者互相調節而維持的相對平衡。陰者藏精而起極也, 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真陰要有收斂收藏陰精的作用,並能滋養真陽收斂真陽(陰平);真陽要有生長生發抵禦外邪的作用,並不讓真陰外洩而固束真陰(陽秘)。
再來看明末醫家張介賓倡導的「陽非有餘,陰常不足」論,重點地論述了元陰與元陽(或稱真陰與真陽)的實質關係,並進一步把真陰真陽歸屬於命門之水火,創製了左歸和右歸等方劑,運用陽中求陰,陰中求陽之法,從而成為溫補學派的中堅。
「陽非有餘,陰常不足」學說是以元陰元陽互根為基礎,體現了《黃帝內經》中「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思想。他認為,陰不能沒有陽,無氣便不能生形;陽不能沒有陰,無形便不能載氣。所以物生於陽而成於陰,故陰陽二氣不能有所偏,不偏則氣和而生,偏則氣乘而死。陽為陰的主導,陰為陽的基礎,所以在生理上元陽、元陰兩方而都是必要的,朱丹溪立「陽有餘陰不足」及「陰虛火動」之說,後人拘守成法,不能分辨虛實,妄用寒涼攻伐,以致貽害無窮。景嶽欲敦其偏,一反丹溪「陽常有餘」之說而謂「陽非有餘」。蓋人之生氣以陽為主,難得而易失者惟陽,既失而難復者亦惟陽也,此為其溫補立論的根基。
張氏進而把陰陽都歸屬於腎之命門,認為人一身陰陽之消長,皆由乎命門之水火。他說:「命門總主乎兩腎,而兩腎皆屬於命門,命門者水火之府,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為死生之竇,若命門虧損則五臟六腑皆失所恃,而陰陽病變無所不至。」這樣把陰陽歸一,較之把陰陽分屬於左右兩腎更符合陰陽辯證統一的思想,也使得命門學說更加完整具體,可以說張景嶽在這方面的論述豐富,並發展了丹溪火論學說的理論。
如果要從根源來說明丹溪與景嶽的理論不同,還要從各自的學派來分析,朱丹溪理論是以劉完素為代表的「河間學派」為綱,其學派還有像張從正、戴元禮、汪機等醫家,是以闡發火熱病機為中心內容的一個醫學流派;而張景嶽理論是以張元素所代表的「易水學派」為綱,其學派還有像李東垣、王好古、李中梓等醫家,是以臟腑病機為其研究中心的一個學術流派,後世也稱其為溫補學派。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