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陽非有餘,陰常不足論」與「陰平陽秘」的關聯

2020-12-12 騰訊網

前天寫了朱丹溪的「陽有餘陰不足」論點,很多朋友搞不懂與《內經》「陰平陽秘」的差異點,其實不管是張介賓的「陽常平陰不足」還是朱丹溪的「陽有餘陰不足」都是常見的病理狀態情況,而「陰平陽秘」是《內經》倡導的最佳動態平衡狀態,「陰平陽秘」中的平、秘都是一個意思,平衡。「陰平」即陰氣平順,「陽秘」即陽氣固守,是陰陽兩者互相調節而維持的相對平衡。陰者藏精而起極也, 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真陰要有收斂收藏陰精的作用,並能滋養真陽收斂真陽(陰平);真陽要有生長生發抵禦外邪的作用,並不讓真陰外洩而固束真陰(陽秘)。

再來看明末醫家張介賓倡導的「陽非有餘,陰常不足」論,重點地論述了元陰與元陽(或稱真陰與真陽)的實質關係,並進一步把真陰真陽歸屬於命門之水,創製了左歸和右歸等方劑,運用陽中求陰,陰中求陽之法,從而成為溫補學派的中堅

「陽非有餘,陰常不足」學說是以元陰元陽互根為基礎,體現了《黃帝內經》中「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思想。他認為,陰不能沒有陽,無氣便不能生形;陽不能沒有陰,無形便不能載氣。所以物生於陽而成於陰,故陰陽二氣不能有所偏,不偏則氣和而生,偏則氣乘而死。陽為陰的主導,陰為陽的基礎,所以在生理上元陽、元陰兩方而都是必要的,朱丹溪立「陽有餘陰不足」及「陰虛火動」之說,後人拘守成法,不能分辨虛實,妄用寒涼攻伐,以致貽害無窮。景嶽欲敦其偏,一反丹溪「陽常有餘」之說而謂「陽非有餘」。蓋人之生氣以陽為主,難得而易失者惟陽,既失而難復者亦惟陽也,此為其溫補立論的根基。

張氏進而把陰陽都歸屬於腎之命門,認為人一身陰陽之消長,皆由乎命門之水火。他說:「命門總主乎兩腎,而兩腎皆屬於命門,命門者水火之府,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為死生之竇,若命門虧損則五臟六腑皆失所恃,而陰陽病變無所不至。」這樣把陰陽歸一,較之把陰陽分屬於左右兩腎更符合陰陽辯證統一的思想,也使得命門學說更加完整具體,可以說張景嶽在這方面的論述豐富,並發展了丹溪火論學說的理論。

如果要從根源來說明丹溪與景嶽的理論不同,還要從各自的學派來分析,朱丹溪理論是以劉完素為代表的「河間學派」為綱,其學派還有像張從正、戴元禮、汪機等醫家,是以闡發火熱病機為中心內容的一個醫學流派;而張景嶽理論是以張元素所代表的「易水學派」為綱,其學派還有像李東垣、王好古、李中梓等醫家,是以臟腑病機為其研究中心的一個學術流派,後世也稱其為溫補學派。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陽虛溫陽,陰虛滋陰,如何做好「陰中求陽,陽中求陰」?
    很好理解,陽虛就是陽氣的不足,大致就是所有「功能運動的、溫暖的、向上的」等多方面的不足。而引起陽虛的原因,無非就是「陰寒」。當然,這裡所說的陰寒,既包括明顯的寒冷,也包括功能收縮性質的「陰」。陽虛的調理,一般就是溫陽。簡單兩個字,卻包含很多種意義。
  • 不可不知陰與陽
    陰陽是宇宙的規律,是道,《易經·繫辭傳上》云:「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即規律。陰陽即為天道,醫學是怎麼認識陰陽的呢?戰國至秦漢時期,陰陽學說被各學科用來解釋自然和社會現象,中醫學也不例外,《黃帝內經》運用陰陽來闡述人體生命活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總結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 《黃帝內經》: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我們該怎么正確認識陰陽
    究其原因,"扶陽派"應該是受《傷寒論》的影響,由於它的作者張仲景有醫聖之稱,千百年來享有盛譽。而且很長一段時間,《傷寒論》理論確實也"活人無數,風靡一時。"滋陰派"應該是受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影響。但是朱丹溪之聲望實在難以和張仲景匹配,自然其學術也就相對弱勢。
  • 中國為什麼許多城市名字帶「陽」,卻很少帶「陰」?
    若記憶力非常不錯,或許還能隱隱想起地理老師敲黑板說過的判斷法則——「山南水北為陽。」 這便是問題的癥結了。 據研究,「陽」在誕生之初便和太陽密切關聯。在甲骨文中,陽寫作「昜」,學者丁山將其註解為「昜者,雲開而見日也。」在這樣的邏輯推演下,「陽」字天然指向了太陽、光照、日出等自然現象。
  • 所謂的失眠,就是陽不入陰!這個方法,輕鬆解決失眠
    白天衛氣行在人體的陽分裡,晚上則行到陰分裡,就是行於陰經。陽氣只要一入陰經,人就想睡覺。衛氣在陰經中行走完,出離陰經的一瞬間,人就會醒來。這就是對睡眠機理的解釋。陰是死物,陽是動力,是能量,只有通過陽氣的推動和溫化,陰液才能發揮作用,只有「陰得陽生」,才能泉源不竭,這不僅僅是養生和保健,更是一種藝術,是道!
  • 「陰陽」為什麼是陰在前,而不是「陽陰」陽在前?
    「陰陽」為什麼是陰在前,而不是「陽陰」陽在前?古嶽丘壑陽爻(—)和陰爻(- -)兩種符號,是來源於遠古時期的結繩記事。當時,還沒有文字,或者文字還停留在符號階段,沒有形成完整的系統。陰爻中間的空缺,不是被分成兩段的意思,是「結」的意思,是記錄或記載或後期引申為載物的系統之意。《易經》裡的「易」,是日月交替的意思。「日」叫太陽,「月」叫太陰。所以也叫陽陰交替變化。最早是「一」畫開天,「陽」為上。在宇宙或自然界中,是陽陰變化。但在人的生活當中,是遇到了災害就打結記事;遇到順利的事,就不打結。
  • 王宗嶽所著的《太極拳論》主要講述了什麼?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 關於地支子和午為陰,巳和亥為陽的論述!
    論證一,庚子,庚生子水,庚金為陽,子水為庚金的傷官,所以子水為陰。子水裡藏癸水,癸水為陰,所以證明子水也是陰乾。同理辛金為陰乾,辛金生亥水,亥水為陽幹,亥水裡面藏壬和甲,主氣為壬,壬為陽,所以亥水為陽幹。甲木為陽幹,甲木生午火,午火為陰乾,午火主的氣是丁,丁為陰乾,所以午火為陰乾。乙木生巳火,乙木為陰乾,巳火為陽幹,巳火的主氣是丙火,丙為陽,所以巳火是陽幹。
  • 脾虛的人,氣血一般也會虛,身體常有三種表現,試試常吃兩物
    脾虛的人,氣血一般也會虛,身體常有三種表現,試試常吃兩物。對於喜歡養生知識的人來說,相信對一些基本知識,都已經有了大概的了解。比如脾虛,氣血就會不足,這個常識相信不需要再多說了。1、脾虛的人,會有精神方面的不足:因為脾有「升清降濁」的生理特點,脾虛的人,首先會從這方面體現出來。中醫認為,清氣上升為陽,濁氣下降為陰。脾的這個特點,正是中醫「陰平陽秘」的體現。《素問·經脈別論》:「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 至陰至陽兩把扇子,為何都在鐵扇公主手上?聽聽兜率宮道童怎麼說
    那鐵扇本有兩把,一把是至陰的鐵扇,可滅火氣;一把則是至陽的鐵扇,可滅水氣。這兩把扇子在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時曾有出現。悟空一行來到火焰山後,聽聞這地方有個鐵扇仙,打聽之後才知道是自己的嫂嫂。那時紅孩兒已被觀音菩薩收為善財童子,雖說是成了正果,可是不能夠陪在鐵扇公主和牛魔王身邊,因此二人對孫悟空十分地惱恨。鐵扇公主見了孫悟空就把他給扇得遠遠的。
  • 在周易中為什麼「少陰屬陽」和「少陽屬陰」
    他之所以叫「少陽」,其實是說「陽少」,「陽少」就是「陰多」,陰多當然屬於陰性。順著順時針,陽氣繼續增加,當全部都變成陽的時候,就是「太陽」,太陽也就是陽氣之最盛。當如到了陽氣的極點,也意味著開始衰弱,就是陰氣開始出現和增加,當然陰氣的出現和增加也是從上部開始的。等陰氣佔領了物理體積上一半面積的時候,這就是少陰了。
  • 論三個銅錢起卦陰爻陽爻變爻各自出現的概率
    「出現陰爻」的基本事件(情況)有M1和M5,M6,M7 4個。所以,「出現陰爻」的概率p(陰爻)=p(A)+p(C),即1/8+3/8=1/2(即50%)。(1).「出現陽爻」的基本事件有:M2,M3,M4,和M8 4個。所以,「出現陽爻」的概率是P(陽爻)=P(B)+P(D),即3/8+1/8=1/2(即50%)。
  • 《易經》:「陰」和「陽」不是兩樣不同的東西,而是同一東西
    《愷叔深度解讀易經》第14期很多讀過《易經》的朋友,都因書中「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以為「陰」和「陽」是兩樣不同的東西,以為「一陰+一陽=道」。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真相是:「陰」和「陽」屬同一樣東西。
  • 陰卦多陽與八卦排序的原理
    要搞清楚這一點,就得先搞清楚陰卦為什麼多陽、陽卦為什麼多陰?弄清楚了這個問題、前面那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為什麼陰卦多陽、陽卦多陰?古人根據萬物生生不息的道理創立了八卦,並將這個原理應用到整個宇宙範圍,所以,八卦的基本原理與人類的生息規律是分不開的。生男生女由誰決定?
  • 黃萬雄:賴布衣說:乾坤坎離為陽,艮兌震巽為陰,理從何來?
    賴布衣說:乾坤坎離為陽,艮兌震巽為陰。理從何來?今日我就在此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才會有這麼一句:乾坤坎離為陽,艮兌震巽為陰。經曰:天地定位,陽奇陰偶。為什麼坤為陽?離為陽呢?坤為老母,離為中女,那是先天的關係,以先天論是為陰,但為什麼又說成是陽呢?是因為先天數合不了十,所以這裡就得用後天數來用,即用先天的方位,配合後天的數來運用才完美解決各自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