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團隊參與丁肇中團隊AMS計劃 承擔關鍵技術

2020-12-18 人民網

  日前,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首次公布其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18年之後的第一個實驗結果———已發現的40萬個正電子可能來自一個共同之源,即脈衝星或人們一直尋找的暗物質。

  暗物質和暗能量是現代天文學和物理學最大的謎團之一,它們是為了解決宇宙學觀測與理論上的矛盾而提出來的。AMS項目的首要目的就是尋找宇宙中的暗物質及其起源。

  丁肇中提到,目前AMS收集到40萬個正電子,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刊登在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的研究成果顯示,在5億至100億電子伏特區間內,正電子佔正電子和電子總和的比例隨能量的增加而減小;在100億到2500億電子伏特的區間內,比例遞增;到2500億電子伏特之後,比例曲線基本變平。正電子比例能譜沒有隨時間改變,同時高能正電子不是來自空間某個特定的方向。

  丁肇中解釋,這些成果表明了:正電子比例隨著能量增加繼續上升;比例上升是很平衡的,沒有出現峰值;正電子來源沒有特定方向,「這三點都支持正電子來源於暗物質,可是沒有完全的證據。」他指出,要確認正電子是由暗物質粒子碰撞、湮滅產生的,還需觀測到正電子比例上升到峰值後是否有驟降。如果觀察到驟降,說明來自暗物質對撞;如緩慢下降,則可能來自脈衝星。

  值得注意的是,丁肇中團隊發布的研究成果論文中,作者包含了18名中山大學參加AMS計劃的師生。

  AMS是已有在太空中運行的最強有力、最精確和最靈敏的粒子譜儀。據參與AMS實驗組的中山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教授何振輝介紹,AMS升空後的一年半中分析了250億個初級宇宙射線事件。「其中我們確認了數量上前所未有的(680萬個)電子及其反粒子———正電子的事件。」何振輝說,第一篇論文即是對這680萬個粒子在5億至3500億電子伏特能量範圍的精密研究結果。

  據了解,AMS實驗是一項國際重大科學工程,目前已吸引了超過16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名科學家參與。中山大學自2003年開始參與其中,並承擔了該項目的關鍵技術部分。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李萍見證了學校參與AMS實驗全過程。她表示,事實上,中山大學有近70位老師、學生參與到AMS建設中。其中作出主要貢獻的有30人,包括論文作者中的18位師生。中山大學參與該項目的關鍵技術部分,並在世界上首次研製出AMS上最主要的散熱裝置———軌跡探測器熱控系統,用於在複雜的空間環境中保持軌跡探測器溫度分布均勻、穩定的熱環境。作者: 阮鳳娟 馬凌霜

(來源:南方網)

相關焦點

  • 丁肇中團隊探訪暗物質「寶藏王國」的入口
    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領導的一支大型國際科學家團隊,負責對磁譜儀探測器(AMS)的管理和運行,大約600多名科學家來自中國大陸、丹麥、芬蘭、法國、德國、義大利、韓國、墨西哥、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瑞士、中國臺灣和美國等國家。自從AMS實驗在19年前開始運行,科學團隊第二次公布了實驗成果。
  • 丁肇中團隊稱或已發現暗物質
    2月18日,在美國波士頓結束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美國麻省理工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對外宣布,他們的阿爾法磁譜儀發現了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存在的證據 ■ 將於未來幾周發表論文 ■ 如被確認則有望解答宇宙組成之謎2月18日,在美國波士頓結束的美國科學促進會
  • 中大八院伍貴富教授團隊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資助
    原標題:中大八院伍貴富教授團隊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資助   記者昨天獲悉,國家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近日下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動健康與老齡化科技應對」重點專項
  • 被提問科研是否熬夜,丁肇中講了個鄧小平的故事
    此行的重頭戲是商討下一步山大參與阿爾法磁譜儀(簡稱AMS)項目的合作計劃,兩天裡丁肇中行程滿滿,主題講座上思路嚴謹表述流暢,與大學生互動時又將處世感悟和盤託出。大科學家鮮明的個性魅力,給濟南帶來了一股「大師旋風」。
  • 正式擔任山東大學副校長,諾貝爾得主丁肇中曾這樣評價他
    在丁肇中教授領導的國際大科學工程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中任熱系統首席科學家,解決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帶電磁鐵太空運行熱控制的關鍵科學問題,為國際空間站上唯一的大型科學實驗建設做出了傑出貢獻,2011年獲得美國宇航局特別嘉獎;在傳熱強化技術與換熱器設計理論方面做出系列創造性成果,發明的彈性管束系列換熱設備成為國家建築標準設計,取得了巨大社會與經濟效益。
  • 瑞士丁肇中AMS實驗室博士學位研究生遴選通知—新聞—科學網
    為配合人才強國戰略,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留學基金委)將選派優秀在校生赴瑞士丁肇中AMS實驗室及有關國家高校攻讀博士研究生學位
  • 暨大團隊建立中藥重要雜環中間體提純關鍵技術
    南方網訊 記者日前從暨南大學獲悉,該校藥學院孫平華教授團隊針對中藥及天然藥物中雜環活性成分的化學結構和電子排布的特性,遵循工業化生產的習慣,利用多學科的交叉結合,經過十多年的科技攻關,建立了新型藥物重要雜環中間體的提取純化生產技術,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瓶頸和專利壁壘,已成為了藥物雜環研發領域具有一定示範作用的代表性工作
  • 丁肇中:我對宇宙探索的好奇心
    這個體積為60立方米的大傢伙已經在距離地面400公裡的國際空間站上運行了6年多,超出設計壽命一倍,為丁肇中團隊帶來一系列驚喜。  阿爾法磁譜儀項目是首次由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16個國家和地區共同參與的空間領域合作項目,涉及世界各地60所大學和研究所,參與人數多達600人。  丁肇中跟中國科學家合作始於1977年。
  • 丁肇中:反物質、暗物質問題預計在2024年會有決定性結果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著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團隊,一直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7月7日,丁肇中造訪山東大學時表示,這些問題預計在2024年會有決定性結果。阿爾法磁譜儀項目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大科學計劃之一,也是國際空間站上唯一的永久性科學實驗裝置,其科學目標是探測宇宙中是否存在暗物質和反物質。
  • 物理學家丁肇中的家國情懷:樹高千丈 落葉歸根
    每年都要回國訪問、講學  在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9年後,丁肇中至今仍奮戰在國際高能物理實驗第一線,領導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名科學家、10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爭分奪秒加緊阿爾法磁譜儀(AMS)的研製工作。
  • 專訪:對宇宙探索一直保持好奇心——訪諾獎得主丁肇中
    這部名為《為飛行而戰》的紀錄片反映了阿爾法磁譜儀一波三折、最終被送入太空的歷程,以此向力挽狂瀾的丁肇中致敬。丁肇中團隊領銜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是首次在太空中進行的大型精密物理實驗。這個體積為60立方米的大傢伙已經在距地球400公裡的國際空間站上運行了6年多,超出設計壽命一倍。
  • 丁肇中現身儒商大會 把脈山東科技產業前景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雅潔 這是丁肇中來濟南的第11次。山東省省委書記劉家義對丁肇中的評價是:「已經80多歲了,可是還沒有退休。」9月28日下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獲得者丁肇中現身儒商大會2018嘉賓懇談會現場,暢談對於山東經濟發展,尤其是科技發展的看法。
  • 丁肇中寄語高職生:守住自己的興趣
    今天上午,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訪問山東日照職業技術學院,並隆重出席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丁肇中獎學金」啟動儀式。丁肇中教授夫人蘇珊•丁博士、日照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峰以及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何子安、院長馮新廣等領導出席此次儀式。
  • 貝能國際獲ams頒發2014年度優秀市場拓展獎
    智能電子產品解決方案專家貝能國際有限公司近日宣布,憑藉2014年出色的市場表現和優秀的本土技術支持,獲評領先高性能模擬IC和傳感器供應商ams(艾邁斯)年度優秀市場拓展獎項
  • 盤錦:賀高紅團隊入選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7月11日,記者從盤錦市科技部門獲悉,國家科技部剛剛公布了2016年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名單,全國共67個團隊入選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賀高紅教授負責的新型高效過程耦合強化創新團隊榜上有名。
  • 大跨拱橋關鍵技術研究團隊打造中國橋梁名片
    近日,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擬表彰對象大跨拱橋關鍵技術研究團隊牽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皆連接受了新華網採訪。中國是橋梁的故鄉,自古就有「橋梁的國度」之稱。橋梁結構基本分為四大類型,拱橋、斜拉橋、梁橋、懸索橋。
  • 丁肇中: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實驗物理科學家
    11月7日,83歲的美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回顧了40年來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的物理學研究成果。「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實驗物理科學家。他們有想像力、有發展新技術及領導國際合作的經驗和能力。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研究,繼續為人類知識作出重要貢獻。」
  • ——記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與技術」教師團隊
    20年來,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的這個教師團隊始終著眼於國家大局,根據國家民族需要不斷調整自身,堅持把人才培養作為核心任務,通過科學研究服務於國家需求。該團隊持續完成了國家「七五」到「十二五」工業結晶領域的重大科技攻關和支撐計劃項目。出於國家戰略需要,許多研發成果要求保密,不能發表文章。
  • 物理學家丁肇中5分鐘遊說,讓阿爾法磁譜儀「一步登天」
    增加一個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科學團隊,是實現空間站全部潛力的又一步驟。」 1998年6月,發現號太空梭載著AMS-01飛行10天,收集了100小時數據。 這是科學界首次把一塊「大磁鐵」送到地球軌道。 雖然並沒有發現反物質氦原子,但卻證明了太空探測高能粒子的可行性和優越性。
  • 遠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戰略創新團隊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2018年上海海洋大學遠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戰略創新團隊入選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戰略創新團隊,團隊以取得世界影響力的創新成果、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等建設目標與任務。建設期間,團隊通過產學研用聯盟進行協同創新,實現遠洋漁業領域若干關鍵技術和基礎前沿領域的重大突破,增強對遠洋漁業資源的認知、開發、掌控和育人能力,在我國遠洋漁業發展與壯大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極為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引領著我國遠洋漁業的科技發展,處於國內領先、世界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