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首次公布其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18年之後的第一個實驗結果———已發現的40萬個正電子可能來自一個共同之源,即脈衝星或人們一直尋找的暗物質。
暗物質和暗能量是現代天文學和物理學最大的謎團之一,它們是為了解決宇宙學觀測與理論上的矛盾而提出來的。AMS項目的首要目的就是尋找宇宙中的暗物質及其起源。
丁肇中提到,目前AMS收集到40萬個正電子,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刊登在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的研究成果顯示,在5億至100億電子伏特區間內,正電子佔正電子和電子總和的比例隨能量的增加而減小;在100億到2500億電子伏特的區間內,比例遞增;到2500億電子伏特之後,比例曲線基本變平。正電子比例能譜沒有隨時間改變,同時高能正電子不是來自空間某個特定的方向。
丁肇中解釋,這些成果表明了:正電子比例隨著能量增加繼續上升;比例上升是很平衡的,沒有出現峰值;正電子來源沒有特定方向,「這三點都支持正電子來源於暗物質,可是沒有完全的證據。」他指出,要確認正電子是由暗物質粒子碰撞、湮滅產生的,還需觀測到正電子比例上升到峰值後是否有驟降。如果觀察到驟降,說明來自暗物質對撞;如緩慢下降,則可能來自脈衝星。
值得注意的是,丁肇中團隊發布的研究成果論文中,作者包含了18名中山大學參加AMS計劃的師生。
AMS是已有在太空中運行的最強有力、最精確和最靈敏的粒子譜儀。據參與AMS實驗組的中山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教授何振輝介紹,AMS升空後的一年半中分析了250億個初級宇宙射線事件。「其中我們確認了數量上前所未有的(680萬個)電子及其反粒子———正電子的事件。」何振輝說,第一篇論文即是對這680萬個粒子在5億至3500億電子伏特能量範圍的精密研究結果。
據了解,AMS實驗是一項國際重大科學工程,目前已吸引了超過16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名科學家參與。中山大學自2003年開始參與其中,並承擔了該項目的關鍵技術部分。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李萍見證了學校參與AMS實驗全過程。她表示,事實上,中山大學有近70位老師、學生參與到AMS建設中。其中作出主要貢獻的有30人,包括論文作者中的18位師生。中山大學參與該項目的關鍵技術部分,並在世界上首次研製出AMS上最主要的散熱裝置———軌跡探測器熱控系統,用於在複雜的空間環境中保持軌跡探測器溫度分布均勻、穩定的熱環境。作者: 阮鳳娟 馬凌霜
(來源: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