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10月讀的28本書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08 澎湃新聞

       十月外出講課僅四天,讀書也不過二十八本。究其原因,一是白天都在校譯曼昆《經濟學原理》的最新版(第七版)。二是這個月讀的幾萬字的像《洗澡之後》《鄒氏女》等可以「取巧」的書不多,十餘萬字的也不多,總體在二三十萬字左右或以上。本數無非數字遊戲而已,當不得真。

       1.《21世紀資本論》(託馬斯·皮凱蒂,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

       這本書被炒到了可以熔化鋼鐵的程度,當然要看。林行止先生認為譯為「資本論」不妥,應譯為「資本」。我認為作者的野心是要寫一本與馬克思《資本論》同樣偉大的著作,所以書名就學了馬克思,這才是他的原意。不過讀了全書後感到他的野心肯定沒實現,因為馬克思的《資本論》今天人們仍在讀,仍在研究,但他的書恐怕明年就不會有人看。雖然今年喧鬧一時,但像流感一樣很快就會過去。關鍵在於它根本沒有像馬克思的《資本論》那樣建立一個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充其量是一本收集了大量準確或不準確的資料,僅進行皮毛分析的書。這就是林行止先生說的「統計資本豐富而理論貧乏」。收入分配不平等一直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問題,在任何社會(包括以平等為口號的計劃經濟中)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不用引證大量資料就可以證明。問題在於如何建立一個令人信服的理論體系。如果能建立這樣的理論體系,諾獎也是小菜一碟。可惜作者連一個起點也沒有,理論之貧乏使這本書連說是經濟學著作也勉強,算一本歷史資料彙編吧。這本書走紅與人們關心收入不平等相關,也與金融危機後左翼思想流行相關,當然也難免有各種推手的炒作。爆炒出來的玉米花大是大了,不過吃起來沒什麼味道。流行的未必經典,更不一定就值得追逐。伊波拉現在也很流行,你會去追嗎?

       2.《解讀〈21世紀的資本〉》(林行止、何帆著,《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編輯部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

       是對《21世紀資本論》的評論,既有林行止、何帆兩位先生的點評,也有國內外名家的點評。讀評論文章當然對理解原著有益,而且評論觀點各異,甚至對立,說明國內外也並非「一致」如何。這本書編得及時、出得也及時。書中一小「瑕」,林行止說庫茨內斯(我們通譯庫茨涅斯)在1982年獲諾獎(20頁),錯了,是1971年。不知是作者筆誤,還是排版錯誤。

       3.《企業家:經濟增長的國王》(張維迎、盛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

       這本書前兩版我都讀過,這次又看了新版,似乎增加的新東西不多(沒有仔細對照,僅憑印象)。是通俗介紹企業家理論的一本書。介紹的理論較為全面、系統,也不難讀。企業家或希望成為企業家的人可以一讀。

       4.《理解公司:產權、激勵與治理》(張維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

       是講企業理論的。1980年代之後形成的企業理論,經過科斯、威廉姆森等大師構建,現已相當完善,這對企業發展和我國經濟改革都有意義。可惜這種理論的不同組成部分散落在許多不同論著中。作者把它綜合起來做一個介紹相當有意義。企業理論相當高深,作者做了通俗化處理,使一般人都能讀懂,當然,全讀完這本四十多萬字的書不易,讀者可以選自己需要的讀。

       5.《反誤導:一個經濟學家的醒悟》(高連奎,東方出版社,2014年7月)

       我沒讀還明白,一讀反而糊塗了。中央早就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但書中說「經濟學中就沒有『市場經濟』這一概念」,而且「市場本身就是最大問題所在,問題都是市場製造的」(155頁)。這讓我不明白,我們為什麼要引進位造問題的市場,而不回到計劃?作者對「大政府」愛得要命。對大政府可以做不同解釋,作者在書中表露的是一切都由政府操辦的大政府。這又使我不解三中全會為何提出了轉變政府職能的問題。由政府直接控制的國企也好得不得了,那為什麼小平同志強調「政企分開」,這次三中全會也要試探混合所有制?從這種論述看,作者並不贊同市場經濟改革,更別說深化了。又由這種基本立場出發去解釋經濟思想史,把許多影響歷史的經濟學家(主張自由放任的)一筆否定。恐怕這絕不是科學態度。甚至連基本常識也不顧。如他不認為亞當·斯密是市場經濟理論奠基人這個從馬克思到今天的經濟學家都公認的結論,把市場經濟之功歸於重農學派,甚至中國的老子。理由是斯密時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工業革命」(第5頁),沒有火車等。但別忘了重農主義時代法國也沒有工業革命、火車呀,更別說老子時代了。對前人語言之輕薄,真讓人難以接受。我想起魯迅先生說的,「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這種文風可以休矣。看作者介紹,說是著名經濟學家,但沒見寫國內外博士學位,所任職地方都不像正規機構,還說他「是中國真正建立了個人獨立完整經濟思想體系的少數幾個學者之一」。我真是孤陋寡聞,連這樣偉大的經濟學家也沒聽說過。

       6.《大爭論:左派和右派的起源》(尤瓦爾·萊文,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

       國外說的右派與左派與國內含義略有不同。這兩派的源頭在英國思想家埃德蒙·伯克和美國思想家託馬斯·潘恩。這本書介紹了他們倆在一系列問題上的爭論。他們的基本觀點與傳統被如今的右派和左派所繼承。因此,了解這兩人的爭論對認識今日右派和左派甚有幫助。書寫得有點枯燥,但值得認真看。

       7.《末日巨塔:蓋達組織與「9·11」之路》(勞倫斯·賴特,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6月)

       真實記錄伊斯蘭極端思想的來源及形成,記錄了蓋達組織的來龍去脈以及「9·11」恐怖事件的策劃與實施。也寫了美國的反恐鬥爭。全書以調查為基礎,系統全面,詳盡而又具可讀性。曾獲普立茲獎。篇幅較長(三十五萬餘字),但讀來不煩。

       8.《少林很忙》(馬修·波利,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5月)

       與上一本書都屬於「譯文紀實」系列。這套書無論選題、內容還是翻譯都很好,我準備買齊。這本以自傳形式寫作者在少林寺學武的經歷,展現了1990年代中國的風貌,沒有什麼評論,只有客觀描述。作為一個經歷過這一段歷史的人覺得相當真實。

       9.《一戰百年》(《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編輯部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

       國內外學者關於一戰的九篇文章,都寫得很好,且各方面都涉及了。這本書有兩篇文章提到了David Cannadine的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Aristocracy。不過一次(第30頁)譯為大衛·卡南丹《英國貴族的衰亡》,另一次(第47頁)譯為康納丁《英國貴族衰落史》。我想還是統一為一種譯法為好。

       10.《理論、方法、發展、趨勢:中國經濟史研究新探》(李伯重,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收錄了作者研究中國經濟史的十六篇文章。題目八個字就是文集四部分的題目。重點在近代經濟史。李先生研究經濟史不是完全客觀的歷史敘述,而是有敘述、有評論分析,也有中外比較,他研究的是「經濟史」,而不是「經濟史」。這一點不同於傳統史學家,也給人更多啟發。

       11.《破解古埃及:一場激烈的智力競爭》(萊斯利、羅伊·亞京斯,新知文庫05,三聯書店,2007年9月)

       1980年代曾讀過一本《神、陵與學者》(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2月),其中就有商博良破解古埃及文字的故事。這本書仍寫同一故事,但寫得詳盡又生動,尤其是寫到當年學術界的勾心鬥角。

       12.《歷史的側影》(葉永烈,中華書局,2014年7月)

       13.《歷史的註腳》(葉永烈,中華書局,2014年6月)

       兩本書都是葉永烈先生寫長篇報告文學的下腳料和搜集到的其他資料的小文章。這裡寫的不是大事,而是細微小事,不是裡程碑,而是馬路牙子。大歷史正是由這些細節組成的。有些相當感人,如寫山西人給閻錫山墓前獻醋。作為山西人我深感褪去政治色彩後,閻錫山還是活在山西人心中。這兩本書的內容有點重複。

       14.《歷史在你我身邊》(林達,三聯書店,2014年9月)

       這本書與林達以前的書有所不同。以前的書大多圍繞一個中心,這本書則內容不同,且沒有關聯,可以看作一本隨筆、散文的集子。不過我也算林達的粉絲——文章寫得好怎麼寫都行,書怎麼看都值得看。這本書從內容到文字都很好。飲一杯茶,慢慢品這樣的書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或曰「效用最大化」吧。

       15.《非常銀行家:民國金融往事》(邢建榕,東方出版中心,2014年7月)

       寫民國時期金融家與銀行界的往事。寫作一般,但有許多資料。

       16.《中國老會館的故事》(王日根主編,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年7月)

       我對商幫有興趣,老會館往往是一個商幫在外活動的中心,因此對會館也有興趣。該書從多角度介紹會館的功能,偏重科舉考生居住與相應的聯誼文化活動,與商業相關的也有,並不多。書由不同的人寫成,水平也不一樣。作為參考資料,讀讀而已。

       17.《雖九死其猶未悔》(葉篤義,群言出版社,2014年7月)

       過去三聯出版過,沒買也沒讀。今日讀了方知上當。正如他兒女們批評的,十幾萬字的回憶錄全是檢討。似乎當時對他的批評是對的。對後人沒什麼啟迪。而且,在中國革命中他也並非什麼重要的人物或經歷過重大事件,在民盟中亦非決策者。他寫的回憶自然對了解歷史也沒有什麼意義。既沒有啟發,又沒有歷史價值,寫這種回憶有什麼用。當然,他有寫的自由,我看,只能怪自己年老還無知,上當受騙,活該而已。

       18.《雪隱鷺鷥:〈金瓶梅〉的聲色與虛無》(格非,譯林出版社,2014年8月)

       這是一本《金瓶梅》的評論集。這類書我看了不少,我認為這本仍值得看。起碼讓我這個外行知道了萬曆版與崇禎版《金瓶梅》的區別。所幸我看的就是未刪過的崇禎版(在美國時看的)。我也認為《金瓶梅》的價值超過《紅樓夢》,是至今為止的中國第一小說。但這本書黃色內容太多,需引導。

       19.《文學史微觀察》(李潔非,三聯書店,2014年8月)

       一本別開生面的現代文學史。從收入、宗派、口號、會議、鬥爭、批示這樣的專題來寫,有特色而且有新意,讓我這種連文學票友也算不上的人看得津津有味。

       20.《大學小言:我眼中的北大與港中大》(陳平原,三聯書店,2014年6月)

       陳平原先生寫了許多關於大學的書,總體來看他對大陸目前高校教育狀況並不太滿意,也想找出原因。這本書中有不少新見解,不過由於篇幅或其他限制寫得並不深刻。他是有認識的,無非是說不出來。記得有一次我對他說:「中文系是北大一面唯一沒有倒的紅旗。從解放前到現在中文系都是北大第一招牌。」當時他聽了說謝謝時苦笑了一下,沒有說別的。我想他作為系主任,肯定有難言之隱。這本書裡寫出了一些,但肯定還有許多更重要的沒說。不過,我還是堅持認為中文系紅旗不倒。

       21.《太宰治的臉》(李長聲,三聯書店,2014年8月)

       報上介紹這本書時,有陳子善先生的話:過去了解日本,要讀周作人,今天了解日本,要讀李長聲。這句話乃他讀書之得,深得我心。李先生的書我也讀過幾本,如《紙上聲》《溫酒話東鄰》等。這次看到三聯出了五冊「長聲閒話」就買全了(尚缺一本)。李長聲先生長期住在日本,研究日本,而且是以平和的學者態度,這就給我們了解日本提供了一個窗口。這本書是寫日本現代文學的,內容好,文字也極好,讀起來享受得很。

       22-23.《大清皇商盛宣懷:一個超越胡雪巖的紅頂商人》(上、下)(汪衍振,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

       盛宣懷是中國官商的代表。記得我在飛機上讀這本書時,旁邊一位領導樣的乘客(我聽乘務員稱他為某書記,又坐頭等艙,應是副部以上的書記)說,這個人很重要,不能迴避。交談中方知,他對醜化這類人物也並不認同。以小說形式寫盛的書我沒看過。這本書內容還基本屬於歷史,但作為小說,還差一點,別說比高陽的《胡雪巖》、唐浩明的《曾國藩》了,就比一般歷史人物小說也差了一些。有些寫得太任意了。

       24.《天使墜落在哪裡》(路內,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年4月)

       在年輕一代的小說家中,我喜歡路內的作品。讀過他的《花街往事》,感覺甚好。這本相當真實,深刻。作者作為一名七〇後,語言如此流暢、樸實,故事又編得如此之好,真不多見。

       25.《陣痛》(張翎,作家出版社,2014年3月)

       讀完之後,我說的第一句話是:許久、許久沒看到這麼好的小說了。如果說《天使墜落在哪裡》中幾乎沒一個好人,那這本書中則全是好人,即使有點痞子氣的仇阿寶,也不乏善良、可愛的一面。書中的許多情節感動得我幾乎要掉下淚來。讀書時這樣的情景已很久、很久沒有了。嚴歌苓肯定了該書的語言功夫,我百分之百贊成。小說名為《陣痛》,以三個女人生孩子的陣痛把全書連貫起來。陣痛不僅來自個人,更多的來自時代。她們戰勝了痛,生育了下一代。人民在亂世中仍頑固地生存,延續下來,靠的是女性的母親式堅毅。女作家寫女性,自然理解更深。這是我本月讀到的最好的書。

       26-28.《慄樹街的回憶:給孩子和敏感的人們》《達維多維奇之墓》《死亡百科全書》(丹尼洛·契斯,中信出版社,2014年8月)

       這三本書是同一作者的短篇小說集。不過作為小說,我覺得缺乏吸引人的故事情節。小說就是講故事,不講故事就沒意思了。這三本書不像小說,像寫人、寫事、寫景的散文。讀起來興趣不大——當然僅僅是我而已,別人怎麼感覺,我不知道。

       要推薦三本可讀的書,我認為《陣痛》人人都該看,認識那個亂世,也認識亂世中的人。對反恐有興趣的人可讀《末日巨塔》。如求休閒可讀《歷史在你我身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梁小民:9月讀的26本書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本書由財經傳媒編輯部副主編王曉冰為首的十幾位記者深入調查,在充分佔有資料的基礎上寫成。讀後極大地震撼了我。這本書讓我更深地體會到鄧小平同志說的,沒有政治體制改革就無法完成經濟改革,說得多正確啊!       3.
  • 小翻書黨|性與死刑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小翻書黨|性與死刑 天地無用 2018-11-05 19:50 來源:澎湃新聞
  • 梁小民︱6月讀的三十本書_上海書評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個月讀了三十本書,可說是日讀一書了。1.《芝加哥經濟學派》(藍尼·埃布斯泰因,中信出版集團)以弗裡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就是現代芝加哥學派的代表。這個學派對經濟學的發展以及經濟政策的形成有重大影響。本書全面、清晰地分析了芝加哥學派從形成到今天的歷史、線索,以及不同代表人物的貢獻。
  • 書單︱經濟學家梁小民:9月讀的27本書
    這本書與寫賈家衰亡的《紅樓夢》有點相似,寫一個資產階級家庭(或者說一個企業家家庭)的興衰。不過賈家的衰亡反映了一個時代的離去,而這本書中的家庭僅僅是一個興盛時代衰落的個案,對今天的企業家仍然有意義。三十多年前我讀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中的譯本,譯者忘了。這次讀的是譯林出版社傅惟慈先生譯的本子。讀過後正在構思文章。第二個改變想從10月開始。
  • 那些走紅中國的漢學家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那些走紅中國的漢學家 趙渭 整理 2017-02-20 16:12 來源:澎湃新聞
  • 梁小民︱5月讀的二十九本書
    這個月讀了二十九本書,不是日讀一書了。1.《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弗朗西斯·福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近代出現的民族國家與歷史上的城邦國家與封建公國不同,必須建立有效而廉潔的政府、法治與民主制度,而且這三者必須平衡,這才能保證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穩定,也才有人民生活的幸福。
  • 梁小民︱6月讀的三十本書
    這個月讀了三十本書,可說是日讀一書了。1.《芝加哥經濟學派》(藍尼·埃布斯泰因,中信出版集團)以弗裡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就是現代芝加哥學派的代表。這個學派對經濟學的發展以及經濟政策的形成有重大影響。本書全面、清晰地分析了芝加哥學派從形成到今天的歷史、線索,以及不同代表人物的貢獻。
  • 梁小民:2月讀了28本書,在地中海郵輪上完成了地中海專題
    本書作者王兆軍是一位寫小說的作家,發揮寫小說的想像力來寫這本傳記,就是這本書顯著的特色之一。當然作者並沒有把不存在的事情寫入傳記中,無非是聯繫廣一點,有關、無關的時代變遷與人物都寫入其中而已。所以,這本書也可以看作是對那個時代文人的介紹。而且,即使是一些想像的內容(如王家南遷的艱辛)也屬於合理想像,不讓人感到虛假。這就決定了這本書仍值得看。
  • 印度中產階級的焦慮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作為從印度移往英國的二代移民,專欄作家、作家拉納·達斯古普塔,在世紀之交回到德裡,觀察、採訪,完成了《資本之都》這本書。其中文版近日出版,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其中部分。正如我們在本書開頭所說的,在德裡的語境中,中產階級並非真是「普通」的,但他們人數很多。在德裡,他們的數量有幾百萬。他們正如任何其他人數相當的群體,本質上存在著無限的經驗——快樂的,不快樂的;非凡的,普通的。但這座城市自身是一股強大的力量,確實為中產階級的情緒提供了某種類型的一致性。
  • 梁小民:8月讀的三十一本書
    這本書中心要說明德、意法西斯主義的產生絕不在於德、意兩國的歷史特殊性,而在於以經濟人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出了許多問題。對現實資本主義的失望和未來社會主義的無望使法西斯主義得以產生、發展並變為現實。而法西斯主義又必將給人類帶來更大的災難。這本書第一版出版於1939年,而且一出版就受到邱吉爾的重視。
  • 美食進階閱讀指南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本書貌似講的多是西餐,但本質上講的是一切我們所能接觸到的食物。許多人都想寫一本書《論一切》,在美食領域,這本書幾乎就是《論一切》。這本書綜合了食品化學、生物化學、植物學、動物學、海洋學、微生物學、文化、歷史、廚藝……相當綜合。這本書有一個宣傳語:「全世界的大廚,沒人敢不拿這本書。」何止是廚師,一個喜歡美食的人讀完這本書,那種感覺就像上學的時候考試,你提前拿到了答案。
  • 閱讀小報│香港書展關鍵詞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橙新聞」對李歐梵專訪的最後一句是,「他站在巨大的書架前,舉著那本小冊子,像極了挑戰風車的唐吉訶德。」——2015年的今天,相信大家都樂見76歲的李先生,從哈佛狐狸轉身為香港堂吉訶德。不信,你可以試試,這本書裡的話是可以大聲朗讀出來的:道德、平等與自由,對我們的生命,到底意味著甚麼?「只有直面這些問題,並在種種人生試煉中認識自己,我們才有機會明白,人應怎樣活著以及人的尊嚴寄於何處。就此而言,哲學是一場個人的修行,且終其一生不止。只有在實實在在的公共參與和政治實踐中,抽象的理念、複雜的論證和理想的價值,才有可能走進我們的生命,幫助我們活得真實,活得完整。」
  • 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他花了一年的時間,摘抄1912年的《申報》各版面新聞,從上百萬字的報導裡,重現了1912年的中國和世界。澎湃新聞經授權摘錄其中一篇。1月28日,南京各界在下關商會召開徐錫麟等三烈士追悼大會,1萬多人到會,教育總長蔡元培做了長篇發言。這位既是光復會創始人之一、又是同盟會高層的前清蔡翰林,慷慨激昂地回顧了徐錫麟等烈士的生平,「聞者墮淚」。最後蔡元培沉痛地強調:「北虜未滅,辦事諸人宜志在遠大,萬勿自相軋轢,致負烈士殺身為國之志。」言下之意,不問可知。
  • 梁小民︱3月讀的二十九本書,推薦《未來簡史》
    由於春節去了南極,1月、2月讀的書沒達到月平均數,欠下的債只有慢慢還。3月甚閒,讀了二十九本。1.《未來簡史:從智人到神人》(尤瓦爾·赫拉利,中信出版集團)赫拉利這位超天才的《人類簡史》已經震撼世界,在國內讀書界擁有眾多粉絲。
  • 正在消失的他們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他們生活在俄羅斯東部的楚科奇半島上,活動的地方多是植被稀疏的苔原凍土地帶,冬天氣溫低至-54℃,夏天較為涼爽,平均氣溫為10℃。為了抵禦寒冷,數百年來,楚科奇人都居住在錐形傳統建築中,每一座建築需要80張馴鹿皮製成。在飲食方面,內陸楚科奇人以鹿肉為生,他們的主食是從鹿身上獲得的各種產品:鹿肉、鹿腦、鹿髓,還有鹿血湯。沿海的楚科奇人以海象、海豹等海中哺乳動物為生。
  • 小翻書黨 │ 在強盜行徑與資本主義之間
    小翻書黨 │ 在強盜行徑與資本主義之間 阮玄墨 2018-11-04 18:42 來源:澎湃新聞
  • 5月文藝聯合書單|怪談錄音帶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本書收集了迄今所能搜集到的所有奧威爾一生中所創作的政論隨筆,囊括了多個膾炙人口的奧威爾名篇,如《論英國人》《政治與英語》《英式謀殺的衰落》《藝術與宣傳的界限》《回首西班牙戰爭》《我為何寫作》《作家與利維坦》等,以八十萬字的篇幅,呈現奧威爾雜文的全貌。
  • 一周文化講座|1919,百年激蕩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周五)14:30-16:30地點:朝陽區朝陽北路101號朝陽大悅城F5單向空間嘉賓:陳鵬(小說家)、李浩(作家)、何凱旋(作家)、馬佔祥(作家)、王震海(作家)、陸源(作家)4月26日下午,大益文學院主編、小說家陳鵬將攜新版大益文學書系09《變》、10
  • 9月文藝聯合書單|生命的層級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本書以兩位作者為收集寫作素材的日本之行為線索,以紀實的手法解讀日本文化,既從該國的歷史、文化、風俗入手,又從語言、文學、繪畫切入,還從社會、經濟、政體等分析,進而解讀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這本書影響了達達主義的倡導人查拉(Tristan Tzara),因此可將此書視為打開達達主義大門的鑰匙。《直角之詩》由20世紀「現代建築的旗手」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創作,收錄19幅石版畫和配畫詩。全書以交錯排列的樹狀結構來建立,按字母A—G依次呼應環境、思想、肉體、融合、特徵、奉獻和工具7個主題。本書既可以被看作柯布西耶的世界視景的藝術實現,也可以被看作一種自畫像。
  • 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也是本書作者屢次強調的一個結論,「她」字的最終成功,不是根本取決於「西方性」,本質上不是西方文化霸權的壓迫之果,而是漢語在新時代被強化的「現代性」訴求之結晶。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的敘事構成了對此前話語研究的某種反觀。比如,劉禾也曾著墨於「她」字的問題,認為陰性代詞「她」和動物/中性代詞「它」的出現引發了整個現代漢語系統的變化,是一個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語言景觀的革命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