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閣是座城》是我個人比較喜歡一部作品。這是一部很少見的能把女性內心情感詮釋的如此深刻的電影,至少在中國我沒看到如這樣優秀的反應新獨立女性情感的電影
。這部電影首先來源於嚴歌苓的小說,但是嚴歌苓的小說我看完之後很失望,這部小說對於嚴歌苓而言算不上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文筆上也很不講究甚至有點草根文學的劣質氣息。相比較嚴歌苓《陸犯焉識》這些優秀的著作確實差一個檔次。
但是好在嚴歌苓架構了一個非常優秀的人物關係以及故事背景,這就給後期李少紅電影創作帶來了重組的二次創作空間,加上著名編劇蘆葦的操刀這樣一部深刻反應新女性的電影就應運而生了。
下面我們做兩方面的解讀,首先是小說的文學解讀。
一、嚴歌苓的小說原著文筆比較粗糙,人物塑造是個敗筆
嚴歌苓創作這部小說的時候親身去澳門賭場採風,對於賭場的規矩以及細節研究得比較多,很多人物和故事都是真人真事。整體而言對於細節的描寫上還是比較到位的。但是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嚴歌苓對於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存在很大的問題。特別是主人公梅曉鷗是一個半老徐娘的人物設計,讓她失去了「性」吸引力。雖然賭場裡另外一個「疊碼仔」華仔一直對梅曉鷗有帶有企圖,但是這可能僅僅是一個玩笑,更加讓梅曉鷗這個人物比較尷尬。梅曉鷗在對藝術交史奇瀾(黃覺飾)和商人段凱文(吳剛飾)身上幾乎沒有多少性吸引力。在電影中李少紅導演就比較好的還原了小說中缺失的性吸引力,白百合飾演的梅曉鷗渾身上下風情萬種,這對於人物塑造也至關重要,如果沒有性的吸引力那麼這個女人本身是不完整的。電影中梅曉鷗和段凱文之間那種若即若離的曖昧關係雖然沒有得到完整展示(或者刪除了),但是明顯能感覺到李少紅還是有意識的在引導和加強這種「危險關係」,如果梅曉鷗和段凱文之間缺少了這種「曖昧關係」,那麼梅曉鷗後期明顯違反行業規則的行為就有點缺少說服力。這一點上李少紅或者蘆葦比嚴歌苓更加懂女人的心。
二、嚴歌苓對山東人充滿了偏見,刻畫的非常不堪
嚴歌苓對於山東男人的充滿偏見的刻畫。嚴歌苓和李少紅一樣都曾經參軍,嚴歌苓雖然是文藝兵但是上過前線,她在軍隊時身邊一定有過讓他印象深刻的「山東兵」,否則不會這麼執著的對於「山東兵」在多部作品中有如此大篇幅的細節描述。
譬如《芳華》中黃軒飾演的「劉峰」就是一個農村木匠出身的山東軍人,在這個算是有點悲情的正面形象的人物身上嚴歌苓也沒有多少「善意」的筆墨。說他是一個從窮的「光著腚」的山東農村出來的軍人。
對於山東人「光著腚」的文字描述一直從《芳華》的劉峰到《媽閣是座城》中的段凱文。看來在嚴歌苓眼中或者身邊的山東人形象基本上都是:「窮」、「要面子」、「執拗」。而《媽閣是座城》中的清華才子段凱文則更加不堪,他不但曾經窮的光著腚,甚至還窮背著一麻袋煎餅來到了清華大學,煎餅長了毛還在校園裡曬煎餅。於是後期塑造出了段凱文極度有自尊心,裝逼要面子的執拗個性。
嚴歌苓不但對山東男人形象根深蒂固,同時對山東女人或者說膠東女性也進行了非常刻薄的描述,譬如對於段凱文的膠東妻子,雖然嚴歌苓承認了膠東女人確實是很美,但是這種美是為了和她潑辣的性格進行對比而存在的,最後這個漂亮而又潑辣一心維護丈夫尊嚴的膠東女人結局非常悽慘。真的是漂亮女人喜歡為難漂亮女人,上海女人看不起膠東女人。
不過有意思的是電影中飾演「膠東女人」的則是北京女人唱《軍港之夜》的著名歌手蘇小明;而真正的「膠東女人」白百合則是飾演的北京女人梅曉鷗。
三、李少紅導演的電影把小說提升了一個檔次,電影堪稱偉大
電影是有性別的,而且非常明顯的性別特徵。女性導演有女性的獨特視角,有對感情的細緻入微的刻畫。而作為一個男性觀眾則一般不太喜歡這種女性視角。所以《媽閣是座城》有觀眾不喜歡也可以理解。但是這確實我很少喜歡的女性視角電影之一。
李少紅導演確實拍出了一部偉大的女性電影。不同於一般的女權主義電影男女之間完全對立的局面。梅曉鷗和身邊的男性保持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她在工作上和身邊的男性以及男性客人保持著一種對立和對等態度,交際時情感克制,要帳時冷酷無情。不管是合作夥伴還是客人梅曉鷗一般都非常理性。但是因為在賭場中長久得不到關愛,她的內心是極度苛求信任、友誼和愛情的,她只要接收到任何一個相對真誠信任以及關愛都會讓她的情感天平開始傾斜,內心開始起伏。這種對於梅曉鷗這種女性而言的「糖衣炮彈」對於情感老手的男人而言只不過是一種「日常操作」,只不過是一種利益的手段而已。
不管是段凱文和史奇瀾都是這樣輕易獲得了梅曉鷗的情感「賭局」。畢竟,男人賭錢,女人賭情。
之前我們說過李少紅把原著中的梅曉鷗這樣一個失去性吸引力的女性角色提升成了風情萬種的新女性形象是一種藝術提升。除了白百合飾演的梅曉鷗之外,原著中的史奇瀾雖然嚴歌苓給他定義了一個木雕藝術家的身份,但是在文字中更接近於一個土得掉渣的暴發戶木匠,沒感受到多少藝術氣質。這種有點猥瑣的木匠倒是和失去性吸引力的梅曉鷗確實是一對。但是在李少紅的電影中這個角色被可換成一個散發著藝術家魅力的雕塑家。這也和梅曉鷗在角色上更加般配。
最後就是吳剛飾演的史凱文,本來是一個窮的「光著腚」的山東農村青年出身和清華大學的高材生,最後被李少紅給徹底塑造成了一個相對儒雅、有修養和狡詐的商人角色,這也更加提升了整部電影的氣質。
其實這部電影最大的優點就是對於梅曉鷗的內心情感塑造,徹底讓白百合給演活了。這也是李少紅導演厲害的地方,這個角色還真是非白百合不成。其中有一段白百合獨白的長鏡頭,已經是徐娘半老的白百合隱約中透露出一些少女時代的純真表情,瞬間把一個飽經歲月摧殘的女性的內心刻畫的淋漓盡致,仿佛讓人看到了一個女性的半生,那一刻白百合本人和梅曉鷗徹底合二為一。
有的時候我們說文學很難改編成電影,電影很難超越文學原著。但是目前來看幾乎所有嚴歌苓的小說改編成的電影都超越了原著,譬如張藝謀的《歸來》、《金陵十三釵》,馮小剛的《芳華》、李少紅的《媽閣是座城》等。可見嚴歌苓被大導演喜歡來源於她的文學著作中非常好的故事架構和人物關係以及富有哲理的臺詞。很多臺詞都在電影中幾乎是原封不動的使用。在藝術表現力上電影超越文學,這也是不多見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