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再見,9月你好!這個9月開了個好頭,因為「財神節」來了!
9月1日是農曆七月二十二,傳說是財神爺生日或是「成道日」。
在中國,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守護神,學生拜孔子、文昌帝君,木匠拜魯班,幫會拜關公,娛樂業拜管仲,餐飲業拜伊尹,而所有的商人都拜一位守護神——財神。
財神爺是誰?

一般我們常見的供奉神像有武財神關公,文財神比幹、範蠡,正財神趙公明,還有五路財神,以及劉海、和合二仙等偏財神,佛教中有布袋和尚、黃財神、大黑天財神等等。

七月二十二據說是財帛星君的聖誕日。
財神節怎麼來的?
財神節最早記載見於東晉許真人的《玉匣記》:七月二十二日,「增福財神聖誕」。
在青島、濰坊等膠東地區有這麼一個傳說:
光緒年間,在即墨古城有一個姓周的掌柜,經營一家叫「春興永」布匹絲綢店。
他在七月二十一日那天夜裡,一連做了三個同樣的夢。
夢中他清楚的記得自己正在照顧生意,門外突然來了個仙風道骨的老頭,一進門就坐在一把椅子上對他念叨說:「明天是俺的生日,很多年沒有人給我過了,今年誰給我過,我保證他生意亨通……」

周掌柜為討個吉利,第二天一大早就準備好了香紙、供品和鞭炮。
根據夢中老者的叮囑,燃放了鞭炮,祭奠了先祖……
說來也怪,那天來看熱鬧的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把綢緞莊圍了個水洩不通,看完熱鬧後,都紛紛湧到店內割綢布,本來冷清的生意立馬紅火起來。
因為當天的見證者很多,所以周掌柜「迎財神」的事兒很快一傳十,十傳百傳開了……從此以後,每到陰曆的七月二十二,即墨城的店家們紛紛效仿,流傳至今,形成了迎財神的習俗。

財神節當天,所有的經商業戶,都要獻上犧牲,敬上供奉,鳴放鞭炮,大宴賓朋,感謝財神的保佑,......祈求大吉大利、財源廣進。
中午宴賓朋,老闆給員工發紅包,晚上親人團聚,熱熱鬧鬧一整天。
祭祀時,紅燭高燒,鞭炮齊鳴,膠東地區,如招遠等地,會用面做成元寶、聖蟲,或用錢做成錢龍,吃水餃謂之「元寶」,意謂招財進寶。

如今,財神節與「聖誕節」、「情人節」等洋節引入中國後的情況很相像,已經成為商家促銷、商品熱賣的一種營銷策略。
工作艱辛,生活不易,所以需要儀式感,需要這些傳統節日的慶祝來密切與親友的關係,調節我們的情緒,消散我們內心的憂傷和焦慮,積蓄新的能量,奔向新的前程。
人生也正是因為有了期盼和歡聚才變得更加有趣、更為豐滿、更有意義!
財神節,要不要聚個餐,撒個歡?
(圖文原創/金沐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