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終南山》
人類自從開始有了經濟這個概念,資本就成了人們爭相追逐的目標,一個人一生累積了無數的財富,假如這個人去世,便需要有人繼承。封建社會,宗法制規定王位由嫡長子繼承,於是,一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遺產繼承規定由此形成。
嫡長子繼承制有利有弊,但終究起到了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因而流傳千年。當然,除了財產,父輩也不免有債務留下,傳統的做法是父債子償,但是沒有繼承人的債務,卻只能成為無頭公案。那麼,在如今法制嚴明的時代,沒有繼承人的老人,假如死之前在銀行借了幾百萬沒還,銀行會怎麼辦?
一、老人離世留下大量債務,銀行會怎麼辦?
在我們的生活中,向銀行借錢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大家買車、買房甚至買一個包包,都會通過分期的方式購買。平常生活中信用較好的人,通常會有非常高的額度,所以很多人能夠輕鬆地從銀行借出不少錢來。當然銀行也很怕這些欠了大量錢的人不還錢,不過利息收入是銀行的主要收入之一,即便有風險也還是要去借。
欠債還錢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件事,但是欠債還錢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得有債務人,才有可能還錢。假如說有一位老人,他在離世之前向銀行借了幾百萬,那老人離世之後,這筆錢銀行會讓子女幫忙還嗎?如果要還是以一種怎樣的形式來還?畢竟債務人都不在了,這種債務問題是很難進行計算的。
二、子女是否繼承老人的遺產
通常的來講,子女作為老人的繼承人,是有義務來幫老人償還這筆債款的,但是現在是一個法制社會,一切要以法律為標準,我們來看一下繼承法對於這裡是怎麼規定的。首先按照目前的繼承法規定,子女在繼承老人遺產的同時,也會相應的繼承老人身上所擔負的債務。也就是說,如果子女繼承老人的遺產那就會還這筆錢,如果子女選擇不繼承老人的遺產,那這筆錢就不用幫老人還。
當然銀行不是做慈善的,這筆錢肯定就不能這麼算了,否則長期這樣肯定會積累出天量的壞帳,遲早讓銀行倒閉,銀行會用其他的方式慢慢把這筆錢給拿回來。首先老人在借錢時如果沒有相應的抵押物,只靠自己的信用,最多借個幾千、幾萬塊,如果想上升到幾十萬、幾百萬這個級別,那就必須得要有相應的抵押物,這個抵押物可以是車子、房子、古董或者其他一些名貴物品。
三、抵押物以現有價值計算
如果子女選擇繼承了老人的遺產,那麼這筆債務就自動轉到了子女的頭上,銀行追債就只會向子女們去追債。如果子女放棄了繼承遺產,銀行就會對老人之前辦理的貸款抵押名貴物品進行拍賣。比如說抵押的是一件古董,這件古董銀行就會放在公證行裡進行公開拍賣,拍賣所得的所有錢款將會用於償還這筆債款。大家要注意的是,這些物品是不以現有價值進行計算的,只計算以前的價值。
也就是說,假如老人有一個古董花瓶,這個花瓶價值500萬,老人通過抵押花瓶向銀行貸出了500萬。老人在離世後,子女選擇沒有繼承這筆遺產,那這個花瓶的所有權就歸於銀行,銀行之後會將這個花瓶拍賣。假如說這個花瓶通過時間的積累,價值已經上漲了一倍,價值1000萬,而這多出來的500萬收益是屬於銀行的,而不是屬於老人子女的,因為現在這個花瓶的所有權已經發生了變化。
當然這也不全是壞事,如果一件物品在時間的流逝下發生了貶值,銀行也會吃下這個虧。比如說這個花瓶原本價值500萬,而過了10年後,這個花瓶只值200萬,那這貶值的300萬是銀行來承擔,子女就不用承擔這300萬債務了。總的來說,這對於子女來說是好事也是壞事,大家在做選擇的時候一定要分清楚利弊再執行。
這種債務還有另一個處理辦法,一般來說,一個人的第一次繼承人並不是子女而是配偶,如果老人在離世後,留下了大量的欠款,這筆債務就將被轉到配偶的頭上,配偶就得還這筆錢,否則將會面臨法律的制裁。當然,如果老人夫妻雙雙離世,這個繼承權就到了子女的頭上,是否要選擇還錢,還要看子女們是否繼承老人的遺產。
終
父母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不管我們如何看待他們,都應該好好處理父母留下的身後事。現在出現了這樣的一種情況,很多子女因為父母有高額債務,便直接和父母斷絕關係,以防這筆債務轉移到自己頭上,這樣是不對的。首先,這筆債務不是你能夠躲得掉的,其次父母為你操勞了一輩子,你最後這麼做會讓他們在地底下也不能安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