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3 13: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廖金敏 劉麗君 精神衛生686
情緒是身體的內部信號,給我們自己及他人傳遞信息,在認識了情緒之後,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情緒的功能。
#情緒豐富了體驗
人類社會要有情緒、情感的融入,如果喪失這些,那麼生活的情趣和色彩也將不復存在。試想,如果人們沒有了喜怒哀樂,不再因為獲得成功而愉悅,不再因生靈塗炭而憤怒,不再因危險傷害而恐懼,不再因親人離去而悲傷,那麼世界將變得一潭死水毫無生機,人和機器又有什麼區別呢?
林徽因曾說過,假如在「橫溢情感」和「僵死麻痺的無情感」中叫她來揀一個,她毫無問題要揀前一個。在她看來,人活著的基本意義是能體驗情感,生活必須體驗豐富的情感,把自己變成豐富、寬大,能優容能了解,能同情種種「人性」。
當我們因為種種原因而陷於某種讓自己困擾的情緒之中,我們可以嘗試從體驗的視角來感受這一情緒。當我們的情緒體驗愈加豐富,我們也會對他人的體驗有更深刻的了解。
#情緒訴說著需求
一般來說,滿足我們需求的事情會讓我們產生愉快的情緒,符合我們意願的事情會讓我們產生喜悅的情緒;相反,憤怒和焦慮等負性情緒的產生往往是我們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比如,洽談很久的項目終於談成了,我們會非常高興,這就是一種愉悅的情緒,勞動成果被認可的需要得到了滿足。排隊等公交車,有人插隊,我們會非常憤怒,這就是一種負面的情緒,希望公平公正秩序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當在親密關係中被冷落而悲傷、憤怒甚至發脾氣等,我們的情緒在表達著我們被關注、被愛、被重視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了解到情緒可能在訴說我們內心的需求,當我們處於糟糕的情緒當中,我們可以問問自己當下渴望的是什麼,覺察自己內心的需要,通過語言表達的方式說出來,以尋求滿足,亦或是轉向其他能夠滿足這一需要的方式,從而擺脫當下持續的情緒困擾。同樣,當我們感到愉悅、自在的情緒時,我們也可以覺察自己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給我們的積極情緒銀行裡增加儲蓄。
#情緒激發出行為
情緒的初衷是為了幫助人適應所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情緒會給我們傳遞關於處境的信息,激發我們的行為。在沒有時間完整徹底地考慮事情時,情緒就尤為重要,有利於我們快速做出反應,保護自己。
比如危險逼近的時候,恐懼情緒躍然而起,心跳加速,促使我們儘快躲避危險;比如要做的事情沒有做時,焦慮情緒隨之而來,身體會感到一定的壓力,促使我們做出有效的行動。
有些情緒激發的行為反應是積極的,但有些是有破壞性的,比如因孩子沒有寫作業打罵孩子。情緒是我們自身的體驗,而行為則會涉及到他人,如何對情緒做出健康的行為反應,在自身情緒和產生的行為之間的空間中,正是情緒管理髮揮作用的地方。
#情緒聯結了他人
當情緒出現時,除了內心的主觀體驗外,身體也是情緒表達的容器,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語音語調等都在傳遞著情緒,並把我們的情緒傳遞給他人。身體的情緒表達往往非常誠實,他人接受到這些信息後,會做出相應的反應,跟我們產生聯結。
比如遇到喜歡的人時,可能會臉紅心慌、說話不知所措,對方可能會接受到這份情愫。同樣,我們也時刻能接受到他人的情緒傳遞出來的信息,並因此體驗到箇中滋味。人與人之間的情緒聯結是情感交流的一個重要基礎,這也是網絡社交無法完全替代面對面交流的原因之一。
情緒具有豐富的功能,它也是我們體驗生命的重要通道。在了解到情緒的功能後,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更好地對待自己的情緒、更充分的接納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情境之下,我們的情緒反應都是有原因和功能的。事實上,與我們認為的情緒完全能夠被控制自如的看法不同,情緒是心理和生理當下的本能的、真實的反應,是客觀存在的,如同自己的心率、體溫一樣,難以完全靠主觀意志力去控制。仔細想一想,我們都經歷過情緒失控的情況。
不管是好的情緒,還是壞的情緒,它們都是自己的生命體驗,不對抗,不批判,沒有對錯,接納此時此刻的感受,接納正在經歷的一切,允許自己和它共處。在體驗、了解和接納自身豐富情緒的基礎上,我們能夠更好地在情緒產生當下和激發出行為之前進行調整,從而避開在情緒淹沒之下、理性退場之際做出可能會讓我們感到後悔的行為。
如果把人的整體比作大海,情緒就是海浪,海浪和大海是不可分割的,我們的情緒如同海浪一樣,起起伏伏,時隱時現,但大海一直穩定地存在,寬廣的容納這些海浪,這才是真正的自我。
附:
以下的表格中列出了一部分情緒體驗的描述詞彙,對照看看你的大海裡翻過了哪些情緒的海浪?
上圖來自《溝通的藝術》
註: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刪歉。
作者:廖金敏 劉麗君
單位: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公事部
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公室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