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到底是什麼?
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精緻生活的態度,是一種浪漫的需求,是一種有價值的追求。
另一些人卻認為,這不過是一種「矯揉造作」,是公主病,是給自己和另一半找的不痛快。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態度,有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誰都不能強迫誰去作出改變。
因為大家的生活軌跡是不一樣的,你不知道別人經歷了什麼,自然沒有資格去評價他人的對錯。
對於當代的大部分年輕人來說,生活是衣食無憂的,人生中的煩惱大都來自於家庭和成長,而且更多的是心理上的。
社會的進步允許大家去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理想,因此,儀式感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就如吃飯喝水一樣重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但是,反觀更老一輩的人們,出生環境和成長經歷決定了他們對待生活更加的保守,個人的理想在物質的殘酷現實面前往往是奢侈的。
這種早年的經歷決定了他們一生的生活習慣和態度,所以年紀越大的人越是講究實際和實用。
儀式感對於年輕人來說有多不可或缺,對於老一輩來說就有多「華而不實」。
每當你與年紀大的人討論儀式感時,他們都會發出這樣的詰問:「儀式感能當飯吃嗎?能當衣服穿嗎?」
面對這種問題,被問者往往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回答。
其實,答不上來是正常的,為何?因為這些問題其實是「牛頭不對馬嘴的」。
所謂儀式感,本身就不能用來吃,也不能用來穿,它與書一樣,既不是食物也不是衣物,而是精神上的一種享受和財富。
從前人們一度宣揚「讀書無用論」,後來這種論調逐漸就消失了。
如今人們又開始譴責起儀式感來,你是否感覺這劇情似曾相識呢?
其實排斥與否定,並不能體現一件事的好壞,尤其是對於新生事物而言。
人們對未知與新事物總是持恐懼和懷疑的態度的,這是一種刻在基因裡的生存本能,不過在如今這個時代,這種本能已經漸漸變得和智齒一樣多餘了。
新,不代表壞。
存在即合理,人們不會無緣無故創造出一些毫無意義的東西出來,更何況,追根究底,儀式感並不是一種新生的概念。
早在文明還未開化時,人類就有了「儀式感」,只不過那時表現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神明的敬。
而現在神明與自然早已不是不可知的力量,儀式感也就由對外物的信仰變成了對自我內心的信仰。
現代的儀式感,體現的是人的自我三觀和人生追求,是人抽象的精神面貌在現實中的具象投影。
既然如此,那麼事實上人人都是有儀式感的,只不過各不相同罷了。
年輕人買鮮切花,養多肉,中老年人種蔬菜,養蘭草;年輕人養寵物,中老年人養魚鳥;年輕人跳街舞,中老年人跳廣場舞……
看似大家愛好迥異,其實本質上沒什麼不同,只要沒有影響妨害他人利益,都沒什麼好互相指責嫌棄的,只不過大家通常都看不透這一點。
儀式感,不過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而已,人活一世,若心裡沒有一點期盼,沒有一點放在心裡高高在上的東西,那活得又有什麼意義?
至於夫妻之間,儀式感就更是重要了。
婚姻的基礎是什麼?是愛情,愛情本身就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上的產物,人們卻總是用物質來衡量和維繫它,以為只要吃喝穿不愁,感情就可以長長久久了。
通過現實的無數「慘痛案例」,不難發現,在愛情與婚姻中,只講物質需求不管精神享受,遲早是要出大問題的。
當人在物質上無憂無慮後,自然而然就會開始產生精神享受的需求。
對於夫妻來說,要滿足這種需求,過得有儀式感一點,是最好的方法,而且越是上了年紀的人越是如此。
人到了一定年紀,一切都安定下來,此時不去享受人生時光更待何時?
勞勞碌碌大半輩子,好不容易終於能考慮一下精神上的享受了,一句「沒必要」就將自己和對方都打發了,這是相當不划算的。
人活著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快樂、如意順遂。
滿足一下雙方的儀式感,需要的僅僅是一點點代價,收穫卻是巨大的滿足和幸福,這樣百利而無一害的事,為什麼要抗拒呢?
兩口子過日子,若沒有一點儀式感,婚姻如一灘死水一般,兩個人就猶如左右右手一般,一點新鮮感也沒有,那日子過起來還有什麼意義?
年齡越大,越需要儀式感,可以是一束鮮花,可以是入睡前的一句「我愛你」,甚至可以是為對方做一頓「愛的晚餐」。
儀式感不一定是特定的東西和事情,也不一定必須要花多少錢,只要有那份為愛情升溫的心,就足夠了。
生活需要儀式感,夫妻更需要有儀式感。
尤其是中年夫妻,不要把年齡大了當作藉口,給愛情保溫,就從對他說「我愛你」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