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敲竹槓#大家好,這裡是「在運動中找到平衡點」愛旅遊,愛生活的分享,這次的主題是「敲竹槓一詞出現不過幾百年,是誰發明的呢,有人說是在上海,有人說是在廣州,你們覺得呢」。
敲竹槓指利用他人的弱點或找藉口來索取財物或抬高價格,利用別人的短處或不利地位,從中漁利。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經常外出旅遊的小夥伴們,肯定遇到過被「敲竹槓」,其實景區的宰客行為,黑出租行為,陌生地方出租繞路行為都屬於被「敲竹槓」,還有那幾年的賣「切糕」現象等,可能大家都沒有想到,如今被人們深惡痛絕的敲竹槓行為,在過去可能只是一個例行檢查的手段,屬於被念歪了的經。
「敲竹槓」最早記載於《官場現形記》,但是關於它的傳說卻有很多個版本,這些個版本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必須有竹槓(就是竹子做的槓)可敲,所以最開始不會出現在北方,槓子裡面有見不得人的東西,有的在裡面藏錢、有的在裡面藏違禁物品,總之是竹槓的攜帶者必是理虧者,而敲竹槓的人屬於檢查人員,或者執法人員,而持竹槓者為了怕違禁攜帶物品「露餡」,對執法者進行賄賂行為,這些傳說中,執法者都是被動的,而「在運動中找到平衡點」更願意相信他們「敲竹槓」是一個檢查動作,而不是敲詐行為,試想如果你的槓子裡面沒有違禁的東西,就不會怕人去敲,所以「敲竹槓」都不應該是個貶義詞,而是一個檢查步驟,或者檢查項,屬於一個中性的詞。
有一個關於上海發明「敲竹槓」的故事:清朝時期有一個在上海開店鋪的老闆,鬼點子比較多,見到陌生人就隨意提價,通過「敲一下竹槓」給負責賣貨的小夥計信號,敲一次竹槓價格漲一層,是一種欺生的行為,這種現象目前在各火車站和旅遊景區附近還會出現,就是所謂的「一錐子買賣」,旅遊者對這些早就習以為常,所以有經驗的遊客從來不在景區和車站附近購買東西,除非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買,其實這一地點不太符合上海,因為在上海做生意都比較守規矩,出現這種行為的可能性不大。
另一個說法是發生在廣州,林則徐禁菸時期,不法商販為了偷稅漏稅,把大煙藏匿於船舷的竹槓或者竹篙中,希望能躲過碼頭上海關的檢查,而那時負責檢查的公職人員大多也都是菸鬼,手裡都拿著菸袋,每次到船上去盤查時需要很長時間,有時候菸癮上來了,就要掏出菸袋,把裡面的菸灰磕掉,重新裝入菸絲來過癮,一次偶然的機會用菸袋在竹槓上敲灰,把不法商販嚇的夠嗆,以為藏大煙被發現了,趕緊掏出銀兩來賄賂這個公職人員,這個菸鬼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竅門,這個貪婪的傢伙以後每次來船上檢查時,只要見到竹槓就用菸袋敲一下,有問題的船家都會乖乖地送上銀兩,漸漸地養成了這樣的不好習慣,這些商販見面就會互相問被「敲竹槓」沒。
而《官場現形記》中所說的「你啊還敲我的竹槓」,就是典型的利用人際關係迴避被「敲竹槓」,預防自己竹槓藏物的事實被發現,此時的「敲竹槓」也是檢查的意思,大有「你明知道我會藏帶私貨,還要檢查」。屬於明目張胆地說「黑話」,其實就是一個自我暴露的意思,有跟執法人員攤牌的意思。
而我們現在常說的「敲竹槓」更像是檢查者的一個主觀行為,已經不管你是否竹槓藏物不藏錢和違禁物品,紛紛都要敲詐,屬於執法者權力的違法使用,已經徹底是個貶義詞了,跟「打劫」差不多了,而城市服務中的這種現象更加嚴重,不作為其實就是變相的「敲竹槓」。
對於外出旅遊的小夥伴們來說,如何避免被「敲竹槓」還是一門學問,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好的建議和方法,歡迎留言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