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電影《山河行過——抗戰中的同濟大學》29日晚首播,再現同濟...

2020-12-22 同濟大學新聞網

紀錄電影《山河行過——抗戰中的同濟大學》29日晚首播,再現同濟抗戰期間六次遷校艱苦辦學歷程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19-09-27  瀏覽:

由同濟大學與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聯合出品攝製的90分鐘紀錄電影《山河行過——抗戰中的同濟大學》,將於9月29日晚9時左右在上海紀實頻道首播。9月26日,該紀錄電影首播儀式在學校舉行。影片用影像生動再現了同濟大學抗戰時期六次遷校堅持辦學、弦歌不輟的艱苦歷程,以及以著名文學家馮至、中國測繪事業奠基人夏堅白、中國橋梁界泰鬥李國豪等為典型代表的同濟大學教授與國家民族共命運、心懷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為祖國科教事業不懈奮鬥的感人故事。

1943年考入我校醫學院的傑出校友、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的年已98歲高齡的吳孟超院士,校黨委書記方守恩、校長陳杰,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副總裁陳雨人、紀錄片中心主任李逸等出席紀錄片首播儀式。方守恩致辭,陳杰向吳孟超校友贈送紀錄片光碟。與會嘉賓與師生代表現場觀看了紀錄片片花。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同濟大學歷經六次遷校,行程長達兩萬兩千裡,先後輾轉遷徙到浙江金華、江西贛州、廣西賀縣八步、雲南昆明,1940年遷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堅持辦學。1946年回遷上海。同濟大學是抗戰期間搬遷次數最多、行程最遠、過程最為曲折的大學之一,譜寫了教育報國、文化抗戰的壯麗史詩。

據統計,同濟大學1937年有1074名學生,1945年抗戰結束時學生增至1995人,期間大學部畢業926人。在此期間的同濟人中,有20人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方守恩表示,同濟大學在抗戰時期歷經磨難,校名從未更改,報國之志從未泯滅,辦學從未中斷,規模還不斷發展壯大。其內在的強大精神力量,我們當代同濟人仍能感受到心靈的震撼。用紀錄片再現當年同濟西遷的崢嶸歲月,既是向我們同濟先輩們致敬,更是要教育今天和未來的同濟人,要自覺將小我融入大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我們一起回顧這段歷史,進一步加深對黨的初心和使命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明確我們肩負的職責和使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製作團隊代表、該片製片人陳菱分享了創作心得。她說,這是一個親歷者達千人以上、行走跨越兩萬兩千裡、影響至今的宏大故事,是一段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避難史、遷徙史,是一段保存中華文脈,永不言棄、學術創新的行動史,更是一段彰顯中國人的愛國情懷和意志力、抉擇力的心靈史。

陳菱表示,《山河行過——抗戰中的同濟大學》第一次以多種藝術手段,塑造了馮至、夏堅白、李國豪、張靜吾這些與國家共命運、引領同濟精神的重要人物,表現了以吳孟超為代表的同濟青年學生在國家命運轉折點上的抉擇。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同舟共濟」的百年校訓,帶給同濟大學強大的生命力、創新力,這部紀錄片追溯了這種強大的生命力之源。

導演李伯森介紹,該紀錄電影中,與歷史事件、人物故事精準對應的歷史照片、原始檔案達上百件,包括曾任教於同濟大學的德國教授費裡勒生前捐贈的抗戰時期珍貴照片十餘幅。「八一三事變」中同濟大學被炸毀後的動態影像也首次披露。吳孟超、傅信祁、樂彩臣、馮克燕、金士翱、韓天芑、馮姚平等歷史親歷者的講述,為該片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史實基礎。

《山河行過》嚴格依據史實,展示民族危難面前知識分子與青年學生的報國情懷。它把歷史紀錄片通常採用的「情景再現」提升為「人物再現」。創作組拿著主要人物抗戰時期的原照物色扮演者,決定啟用專業演員,要求從外形、神態、表演都要緊貼人物,還與滬上知名收藏家合作,請其提供抗戰時期的日常用品全真出鏡。

為從影像上體現人物行走的空間,攝製組足跡遍及同濟大學六次遷徙的全路程,精心拍攝了南嶺萌渚嶺、滇越鐵路百年「人字橋」、近代產錫礦區廣西八步、川南千年古鎮李莊、茶馬古道仙市等富有表現力的自然景觀和傳統文化空間。

「《山河行過》用影像化語言,重構了原本停留在文字中、平面化的歷史記憶,復活了一所大學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史詩故事。」陳菱說。

 

相關焦點

  • 同濟大學主題教育用足「三史」資源
    人民網上海10月12日電 參觀「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圖片展」,隆重舉行一系列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活動,基於抗戰西遷校史製作的紀錄片首播……同濟大學黨委在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結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充分利用黨史、新中國史和校史資源,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 「十軍工,九同濟」一說始於抗戰[圖]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同濟校園被毀,但是戰火摧不垮同濟師生的意志,一方面為了賡續文脈向內地遷徙,另一方面發揮專業優勢為抗戰服務,在抗日烽火中寫下了同舟共濟、科教報國的壯麗詩篇。  據統計,抗戰時期在同濟工作和學習的師生中,有22人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 同濟大學:六易校址傳薪火
    同濟大學位於上海吳淞的美麗校園在日機的多次轟炸中成為一片廢墟。全校師生被迫一路內遷,先後六易校址,在硝煙中吟唱著不輟的弦歌。抗戰興國、科教報國,是同濟人在炮火中堅守的信念。在四川李莊落腳並辦學6年,薪火相傳,留下一段艱難曲折而感天動地的歷程。   近日,「抗日戰爭中的同濟大學」檔案圖片展在同濟一二九大樓開幕。一塊塊展板把人們帶到硝煙瀰漫的抗戰年代。
  • 同濟大學校史沿革
    1907年,德國醫生埃裡希·寶隆在德中各界支持下,於上海創辦了德文醫學堂,即為同濟大學的前身。翌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一詞最早出自《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校董們為學校取名「同濟」,意蘊和衷共濟,希望用現代醫學造福人類。
  • 同濟大學愛國學生運動與英烈圖片展:從五四到一·二九
    從五四運動到五卅運動,從抗日救亡到為解放鬥爭……一批同濟人或為挽救國家危亡、或為維護人民利益,獻出了自己生命。1月29日,在同濟大學「一·二九」事件70周年之際,同濟大學檔案館在一·二九大樓舉行了《同濟大學愛國學生運動與英烈圖片展》。
  • 「國立同濟大學延安校友會」鉤沉
    筆者近讀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陝甘寧邊區民政工作史》,偶然發現,抗戰時期,在延安,竟然還曾有過「國立同濟大學延安校友會」: 1941年9月6日,為響應中央統戰部號召,在延安的部分同濟大學校友成立了「國立同濟大學延安校友會」,總幹事夏光韋,幹事有徐紀綱、趙安博、王震之,總計有17人。該會系統一戰線工作性質的社會團體,後改由中央青委領導。
  •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教師在同濟大學醫學院2020...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教師在同濟大學醫學院2020年微課教學比賽中獲得佳績 2020-12-04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同濟大學曾經在道教宮觀中辦學六年
    魔都上海在我國的經濟地位不用多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相應的城市規劃等硬體設施和教育文化等軟實力也在國內位居一流,拿高校來說,就有復旦,上海交大、同濟等等名校。翻開同濟大學校史,這座歷史悠久的國內知名高校竟然曾經在道教宮觀中堅持辦學多達數年。
  • 【同濟•新聞】潛心科研 學術報國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
    【同濟•新聞】潛心科研 學術報國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2018級博士生黃潤之入選「同濟大學20… 2020-12-08 16: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莊古鎮發現記載抗戰時期同濟大學內遷史料珍貴木匾
    記者4月1日從四川宜賓市博物院獲悉,近日,在宜賓李莊古鎮發現一塊記載了抗戰時期同濟大學內遷李莊史料的珍貴木匾。目前該木匾現已收藏至宜賓市博物院。發現的木匾。旦凱 攝該匾題刻於1945年。該木匾文字為著名的教育家、先後歷任國立北平大學校長、同濟大學校長、臺灣大學校長等職的徐誦明所撰,又為著名高級工程師、教育家祝元青所書,足見該木匾的歷史份量之重。
  • 光芒四射的同濟
    (1936屆醫科)之薰陶,童心烙上同濟印,及長先後入同濟附中,畢業時以統考第一名的成績入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攻讀,擔任班長,抗戰時親歷「同濟長徵」路,畢業後走上病理學道路,留校工作,直至辭世,可謂一生相伴「同濟母親」,八十餘載「同濟情結」。
  •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舉辦神經肌肉疾病學術沙龍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舉辦神經肌肉疾病學術沙龍 2020-01-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梁愛斌、劉學波教授獲「第...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梁愛斌、劉學波教授獲「第四屆國之名醫·優秀風範」榮譽稱號 2020-09-16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同濟•新聞】2020年度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醫療集團藥學(學科...
    【同濟•新聞】2020年度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醫療集團藥學(學科)聯盟學術會議暨普陀藥劑學組學術沙… 2020-05-30 03: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梁愛斌教授榮獲「聖安東尼...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梁愛斌教授榮獲「聖安東尼-EBMT青年領袖獎」 2020-12-16 13: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腎臟內科餘晨教授獲「德醫...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腎臟內科餘晨教授獲「德醫雙馨醫師」殊榮 2020-07-27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五屆同濟大學德國音樂周圓滿落幕
    9月17日晚,音樂周開幕音樂會於同濟大學嘉定校區濟人樓101室舉行。同濟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義漢教授在致辭中向遠道而來的嘉賓和觀眾表示誠摯感謝和熱情歡迎、並希望通過舉辦此次活動,同濟師生能用躍動的音符、美妙的旋律,架設起中西方文化交流之橋和中德兩國青年友誼之橋。德國特羅辛根國立音樂學院院長克裡斯蒂安·菲舍爾教授在致辭中表達了首次來到中國、來到同濟大學的激動心情以及對本屆德國音樂周的美好祝願。
  • 醫學史上的5月20日:同濟大學建校紀念日丨濟世興邦、人才輩出
    歷史上的今天,1924年5月20日,德國醫生埃裡希·寶隆(Erich Paulun,1862.3.4-1909.3.5)創辦的「同濟德文醫學堂」,此後每年的5月20日為同濟大學建校紀念日。從1907年德國醫生寶隆在上海創辦「同濟德文醫學堂」到1927年學校成為其時為數不多的國立大學,二十年變遷,同濟大學樹一裡程碑。
  •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眼科—德國科隆大學附屬眼科醫院籤約
    5月25日,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眼科與德國科隆大學附屬眼科醫院合作協議籤訂儀式暨首屆同濟醫院眼科新技術論壇在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舉行。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馮身洪,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範先群,德中醫學會主席Christian Ohrloff,德國眼科學會主席Claus Cursiefen以及德國眼科學會、德國科隆大學附屬眼科醫院、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第十人民醫院及楊浦區中心醫院、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第九人民醫院及仁濟醫院、上海新世界眼科醫院、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徵醫院等代表和專家共
  •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助力 「相約星期二」2020雲...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助力 「相約星期二」2020雲論壇暨後疫情時期合理用藥系列論壇圓… 2020-08-06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