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聽到壓軸登場這個詞,在人們的固有觀念裡,在一些表演活動中,壓軸就是代表最後一個出場。
但其實這是人們認知的誤區,壓軸本意是指倒數第二個節目,而不是我們想當然認為的最後一個,為什麼這麼說呢?
據了解,「壓軸是戲曲術語,指一臺折子戲演出中的倒數第二個劇目,由於最末一個劇目稱大軸而得名,演壓軸戲的一般都是戲班掛頭牌的演員,所以雖然是壓軸,但還是重量級的表演,這也是很多人會誤會的原因,潛意識認為最後往往是最重要的。
我們繼續來和大家說一下,最後一出稱之為「送客戲」,亦稱「大軸」,「壓臺」等。這是因為一場戲下來五、六小時,時間太長,很多觀眾等不及最後一場就要離開現場,因此戲班常常會把重要的劇目放在壓軸戲上,而真正到了最後一場的時候則安排演一些趣味性濃的玩笑戲,稱之為「送客戲」。
不過,我們的時代在變化,很多用詞的習慣也會隨之變化,並不是一定要按照本意來理解,有時候錯的用著用著也就成為了對的。
第六版《新華字典》裡對「壓軸」一詞的定義已經從倒數第二個出場變為最後一個,不過第八版《新華字典》裡又改為了倒數第二個出場。
為了讓大家看得更清晰,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京劇一場戲如果有五出的話,
第一出叫做「開鑼戲」,
第二出名曰「早軸」,
第三出稱為「中軸」,
第四出(倒數第二)則為「壓軸」,
第五出(最後一出)稱作「大軸」。
大家都了解了嗎?歡迎關注我們,和【冷門文學君】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