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作為山東省現階段唯一一條具備海河聯運開發利用條件的航道,是山東省實施新舊動能轉換的首批優選項目之一,將打造成一條集防洪、生態、航運、景觀旅遊、文化於一體的黃金水道。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是山東省委、省政府決策實施的重大水利工程,包括幹流治理工程、分洪道治理工程及信息化工程。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把工程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列為文化和旅遊系統「重點工作攻堅年」的重點任務,周密安排,狠抓落實,實現了文物保護和工程建設的協同發展。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考古調查項目,是首次圍繞小清河開展的田野考古項目,也是第一次系統全面地對小清河沿線文物進行勘探挖掘。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整合全省業務力量,召集8家考古資質單位分為11支考古隊參與「考古攻堅戰」,從2月23日啟動,歷經一個多月共登記43處文物點,分布於鄒平、高青、桓臺、博興、廣饒、壽光6個縣市。其中,鄒平市13處,高青縣6處,桓臺縣5處,博興縣5處,廣饒縣7處,壽光市6處。在4月3日完成工程全線考古調查勘探工作後,經專家評審確定10處發掘文物點,全面開展發掘工作。
在淄博市高青縣黑裡寨鎮胥家村南約500米處,胥家村南遺址(墓地)正緊張發掘中,截至5月6日,共清理龍山時期墓葬5座、灰坑5個,清理唐代墓葬15座,總共清理面積達1千餘平方米。基本釐清了該遺址(墓地)的地層堆積,該遺址原始堆積為臺地地貌,中間高,東西兩側低。開口據現地表2.6米左右,文化層分三大期:唐代,戰國到漢代,龍山早期到晚期偏早。
此外,還清理出豬下頜骨13具,陶杯、罐、鼎、鬹等多件龍山時期的器物,隨葬器物製作精美、工藝複雜,填補了高青地區龍山時期的發現空白。山東考古發掘的龍山大型墓葬屈指可數,本次發掘對魯北地區的龍山文化研究及相關文化的交流影響都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清理出的唐代墓葬形制特色鮮明,其中『馬蹄形』墓室是山東首次發掘的唐墓形制。」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劉文濤介紹,該「馬蹄形」形制墓室帶有明顯的河北因素,該墓地的發掘對研究唐代中晚期魯北地區與河北地區的交流往來,藩鎮格局下人員流動提供了實物資料。
位於濱州市博興縣店子鎮北營村村北約100米小清河北岸的北營遺址,平面呈東西向長橢圓形,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約400米,總面積約28萬平方米,遺蹟較豐富,時代延續較長,以龍山和漢代遺存為主,另有少量商周時期遺存。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館員張恆介紹,發掘區地層堆積可分四層,其中第1層和第2層分別為現代墊土層和近現代耕土層,第3層為漢代文化層,第4層為龍山文化層。漢代遺蹟分布於整個發掘區,已發掘灰坑十餘座,溝2條,墓葬2座,水井1座。漢代遺物較多,以板瓦、筒瓦、磚等陶製建築材料為主,另有少量陶豆、陶盆、陶井圈等器物。
「龍山時期目前已發掘灰坑20餘座,墓葬2座,窯1座。在發掘區西部,發現疑似壕溝跡象。龍山時期遺物豐富,以陶器為主,器形有鼎、罐、杯、盆、器蓋等,另有少量石器、蚌器。」張恆說,本次發現的龍山時期遺存,以早、中期為主,為研究魯北地區龍山時期的文化特徵、聚落形態、社會生業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濰坊市壽光侯辛莊東北遺址北部緊鄰小清河,東部大致以引水渠為界,往西大約佔據三個條田,堤壩南側還有很大一部分。整體約呈長方形,東西寬度約150米,南北長約350米,面積約52000平方米。防洪堤壩穿過遺址中部,共計佔壓面積約6000平方米。
濰坊市博物館考古科科長翟松巖介紹,在佔壓區布設的6個10*10米探方內,發現了大量的鐵片、大鐵塊、草木灰、碎磚、白色鈣化物等,鐵片、大鐵塊的鏽蝕程度比較高,可能為當時的煮鹽工具,鹽鹼地生長的檉柳、蘆葦、茅草等都是煮鹽的好燃料,燃燒後會產生草木灰,碎磚可能為灶或其他建築物的廢棄物,白色的鈣化物可能為滷水中鈣鎂的碳酸鹽沉積,因此,初步判斷該遺址為唐宋時期的鹽業遺存。
「這一階段的鹽業遺址,我們還是首次發掘,填補了該時段考古資料的空白,進一步加深了對魯北地區製鹽工藝的了解。」翟松巖說,鹽業遺址是壽光作為「中國海鹽之都」的重要文化資源,在提升壽光市文化品質形象方面具有積極的社會效應。
據了解,目前,1處文物點發掘工作已經結束,其餘發掘工作力爭在5月20日前完成。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趙秋麗、馮帆 攝影韓春義)
內容: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趙秋麗、馮帆
圖片:韓春義攝
責編:王子墨 張永群
編輯:吳亞琦 王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