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濟水」航道上的遺址群正揭開神秘面紗

2020-12-21 騰訊網

小清河作為山東省現階段唯一一條具備海河聯運開發利用條件的航道,是山東省實施新舊動能轉換的首批優選項目之一,將打造成一條集防洪、生態、航運、景觀旅遊、文化於一體的黃金水道。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是山東省委、省政府決策實施的重大水利工程,包括幹流治理工程、分洪道治理工程及信息化工程。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把工程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列為文化和旅遊系統「重點工作攻堅年」的重點任務,周密安排,狠抓落實,實現了文物保護和工程建設的協同發展。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考古調查項目,是首次圍繞小清河開展的田野考古項目,也是第一次系統全面地對小清河沿線文物進行勘探挖掘。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整合全省業務力量,召集8家考古資質單位分為11支考古隊參與「考古攻堅戰」,從2月23日啟動,歷經一個多月共登記43處文物點,分布於鄒平、高青、桓臺、博興、廣饒、壽光6個縣市。其中,鄒平市13處,高青縣6處,桓臺縣5處,博興縣5處,廣饒縣7處,壽光市6處。在4月3日完成工程全線考古調查勘探工作後,經專家評審確定10處發掘文物點,全面開展發掘工作

在淄博市高青縣黑裡寨鎮胥家村南約500米處,胥家村南遺址(墓地)正緊張發掘中,截至5月6日,共清理龍山時期墓葬5座、灰坑5個,清理唐代墓葬15座,總共清理面積達1千餘平方米。基本釐清了該遺址(墓地)的地層堆積,該遺址原始堆積為臺地地貌,中間高,東西兩側低。開口據現地表2.6米左右,文化層分三大期:唐代,戰國到漢代,龍山早期到晚期偏早。

此外,還清理出豬下頜骨13具,陶杯、罐、鼎、鬹等多件龍山時期的器物,隨葬器物製作精美、工藝複雜,填補了高青地區龍山時期的發現空白。山東考古發掘的龍山大型墓葬屈指可數,本次發掘對魯北地區的龍山文化研究及相關文化的交流影響都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清理出的唐代墓葬形制特色鮮明,其中『馬蹄形』墓室是山東首次發掘的唐墓形制。」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劉文濤介紹,該「馬蹄形」形制墓室帶有明顯的河北因素,該墓地的發掘對研究唐代中晚期魯北地區與河北地區的交流往來,藩鎮格局下人員流動提供了實物資料。

位於濱州市博興縣店子鎮北營村村北約100米小清河北岸的北營遺址,平面呈東西向長橢圓形,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約400米,總面積約28萬平方米,遺蹟較豐富,時代延續較長,以龍山和漢代遺存為主,另有少量商周時期遺存。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館員張恆介紹,發掘區地層堆積可分四層,其中第1層和第2層分別為現代墊土層和近現代耕土層,第3層為漢代文化層,第4層為龍山文化層。漢代遺蹟分布於整個發掘區,已發掘灰坑十餘座,溝2條,墓葬2座,水井1座。漢代遺物較多,以板瓦、筒瓦、磚等陶製建築材料為主,另有少量陶豆、陶盆、陶井圈等器物。

龍山時期目前已發掘灰坑20餘座,墓葬2座,窯1座。在發掘區西部,發現疑似壕溝跡象。龍山時期遺物豐富,以陶器為主,器形有鼎、罐、杯、盆、器蓋等,另有少量石器、蚌器。」張恆說,本次發現的龍山時期遺存,以早、中期為主,為研究魯北地區龍山時期的文化特徵、聚落形態、社會生業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濰坊市壽光侯辛莊東北遺址北部緊鄰小清河,東部大致以引水渠為界,往西大約佔據三個條田,堤壩南側還有很大一部分。整體約呈長方形,東西寬度約150米,南北長約350米,面積約52000平方米。防洪堤壩穿過遺址中部,共計佔壓面積約6000平方米。

濰坊市博物館考古科科長翟松巖介紹,在佔壓區布設的6個10*10米探方內,發現了大量的鐵片、大鐵塊、草木灰、碎磚、白色鈣化物等,鐵片、大鐵塊的鏽蝕程度比較高,可能為當時的煮鹽工具,鹽鹼地生長的檉柳、蘆葦、茅草等都是煮鹽的好燃料,燃燒後會產生草木灰,碎磚可能為灶或其他建築物的廢棄物,白色的鈣化物可能為滷水中鈣鎂的碳酸鹽沉積,因此,初步判斷該遺址為唐宋時期的鹽業遺存。

「這一階段的鹽業遺址,我們還是首次發掘,填補了該時段考古資料的空白,進一步加深了對魯北地區製鹽工藝的了解。」翟松巖說,鹽業遺址是壽光作為「中國海鹽之都」的重要文化資源,在提升壽光市文化品質形象方面具有積極的社會效應。

據了解,目前,1處文物點發掘工作已經結束,其餘發掘工作力爭在5月20日前完成。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趙秋麗、馮帆 攝影韓春義)

內容: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趙秋麗、馮帆

圖片:韓春義攝

責編:王子墨 張永群

編輯:吳亞琦 王遠方

相關焦點

  • 古「濟水」航道深埋大型墓葬群 還原數千年「清明上河圖」
    古「濟水」航道深埋大型墓葬群 還原數千年「清明上河圖」 發布時間:2020-05-14 16:15: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孫婷婷
  • 雲南一村莊發現巨大古墓群,古滇國揭開神秘面紗,堪稱雲南三星堆
    雲南一村莊發現巨大古墓群,古滇國揭開神秘面紗,堪稱雲南三星堆雲貴高原在古代被稱作邊陲之地,一直以來中國古代對於雲貴地區的記載都相對稀少,比較稍微近一點的大理國,也是記載模稜兩可,而在漢代時期,赫赫有名的夜郎國以及更南部的古滇國就更是埋在歷史的謎團當中。
  • 揭開古蜀王國的神秘面紗
    品味成都之一:揭開古蜀王國的神秘面紗蠶叢王如今的四川人,大多數是外來移民,以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為最多。但在距今三、四千年前,成都平原曾出現過高度繁榮的古蜀王國。2001年,成都金沙、黃忠一帶,發現了大規模的金沙遺址,連同1996年發現的,臨近的十二橋文化遺址,為古蜀文明的延續找到了答案。經碳十四物理年代測定 ,考古學家認為,金沙遺址出土的器物,與三星堆器物在年代上有承接關係。同時,對青銅人做對比研究,專家揭開了三星堆人大遷徙的秘密。
  • 成都青白江春秋戰國青銅器揭開古蜀文明神秘面紗
    青銅戈(成都青白江區委宣傳部 供圖)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楊建昆):1月6日,「古蜀船奇」青白江區春秋戰國青銅器專題展覽在成都市青白江博物館正式開展,吸引了眾多市民前往觀看。既有寒光閃爍、古時用於戰場上拼殺的青銅矛、劍、戈、鉞、鞘,又有古人用於農業耕作的青銅斤、鑿、鋸、刀;既有用於盛水或酒的青銅鍪、壺,又有用來烹煮食物和祭祀的青銅鼎……尤其是飾有龍紋、虎紋的青銅戈,龍紋頭大身小,尾巴上翹,怒目圓睜,威風凜凜,雙爪向前伸展,爪尖銳利似要刺破敵人的攻勢。浮雕的虎頭五官清晰可辨,鼻子與眉毛連成一體,額頭中間還隱約看見變形的「王」字,實在耐人尋味。
  • 秦行宮遺址博物館即將揭開神秘面紗,免費開放!
    在秦皇島北戴河區,一片2000多年前的古遺址即將揭開它神秘的面紗:2019年7月16日,備受矚目的秦行宮遺址博物館將免費開放,進入開館試運行階段,它承載著「千古一帝」——秦始皇第四次出巡的歷史記憶。秦始皇行宮主要分布在以金山嘴為起點的南北軸線上,整個建築群均建造在瀕海高地上,地勢高敞,背山面海,選址極佳。以南面的金山嘴遺址位置最佳,面積最大。據此,有考古專家認為:這裡是整個金山嘴行宮建築群中的中央主體部分(也就是秦始皇父子下榻的地方)。
  • 尋找流沙下的絲路要津:中沙聯合發掘神秘消失的紅海古港
    新華社利雅得5月10日電 特稿:尋找流沙下的絲路要津——中沙聯合發掘神秘消失的紅海古港新華社記者塗一帆水底下,曾經是港灣與航道;流沙下,曾經是古代季節性河流;荒漠中,分布著大片建築遺址和大型墓地。紅海邊的一片沙漠裡,有一處港口遺址——沙烏地阿拉伯的塞林港。歷史上,它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經行的繁華貿易港,後因故廢棄,終被厚厚流沙覆蓋。2018年起,中國和沙特考古人員共同努力,田野考古、水下考古、遙感考古多管齊下,逐漸揭開了塞林港的歷史面紗,喚醒了一段湮沒的絲路記憶與歷史佳話,也為中沙、中阿文明交流續寫亮麗篇章。
  • 漢魏洛陽城太極殿東堂遺址揭開神秘面紗(圖)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都城,漢魏洛陽故城宮城區域的考古發掘已經開展了十餘年。為全面了解漢魏洛陽故城太極殿的形制布局和時代演變,結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需要,2013年至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在對太極殿遺址發掘的基礎上,對東堂遺址進行了發掘。    「應當說,對於東堂遺址的發掘是我們多年考古發掘積累下來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 濃縮成都2000年歷史,東華門遺址再次揭開神秘面紗
    濃縮成都2000年歷史,東華門遺址再次揭開神秘面紗 2020-06-18 1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特稿:尋找流沙下的絲路要津——中沙聯合發掘神秘消失的紅海古港
    新華社利雅得5月10日電  特稿:尋找流沙下的絲路要津——中沙聯合發掘神秘消失的紅海古港  新華社記者塗一帆  水底下,曾經是港灣與航道;流沙下,曾經是古代季節性河流;荒漠中,分布著大片建築遺址和大型墓地。
  • 歷史紀錄片《中山國》央視播出 揭開一個被遺忘國度神秘的面紗
    導語:「鏽跡斑斑的青銅史書,揭開一個被遺忘國度神秘的面紗,萬裡蒼煙,掩埋著燦爛輝煌的文明。」今天,六集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登陸央視。從9月18日至23日連續6天,每晚8時05分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CCTV-9)播出。讓我們共同期待!
  • 鼓樓街遺址面世 唐代成都新區揭開神秘面紗
    原標題:唐代成都新區揭開神秘面紗 彼時的成都,「錦水東流繞錦城」,城外有二江,城內有金水河、解玉溪、摩訶池等,河岸亭臺與市井街坊相連,構成了秀麗的唐城風貌。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發掘研究二部主任易立認為,鼓樓北一街這一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發掘現場,位於唐代子城以外、羅城以內,是「高駢築羅城」這一歷史事件之後成都的新區。   高駢築羅城後,子城的護城河就此廢棄。
  • 越窯「秘色瓷」揭開神秘面紗
    鄭建明 攝  2月25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等單位的考古專家學者齊聚慈谿上林湖,在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谿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首次公布了浙江上林湖後司岙秘色瓷窯址考古發掘研究的重大成果。上林湖是唐宋時期越窯的中心窯場,也是唐、五代至北宋時期全國的窯業中心,代表了公元9世紀至11世紀中國青瓷燒造技藝的最高成就。
  • 中國考古專家將揭開千年定窯遺址神秘面紗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組成聯合考古發掘隊,日前在保定市曲陽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窯遺址舉行考古發掘啟動儀式。為期3個月的考古發掘工作,將揭開定窯遺址被掩蓋了1000多年的神秘面紗。
  • 哈市賓縣索離溝遺址考古 揭開兩千年前索離國神秘面紗
    哈爾濱新聞網記者 萬佳    農田中神秘的古陶片    2006年秋。    距松花江邊不遠的賓縣滿井鎮一座小山腳下,在一條河溝旁,一大群人正在揮鍬掄鎬地挖掘著。    3年前,就在此地,當地農民在田間發現了幾塊樣子奇特的陶器碎片。
  • 「最早的中國」揭開神秘面紗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
    博物館俯瞰圖 曾憲平 攝人民網洛陽10月19日電(張毅力)這裡,是中國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10月19日上午,歷經兩年多建設、60多年的挖掘,備受人們關注的河南偃師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 成都「棺王」正漸漸揭開神秘面紗 為四川最大春秋戰國墓葬群
    2018年4月12日,成都青白江雙元村船棺葬群是近年來成都平原古蜀考古的重要發現,其中M154號墓的墓坑深約2.3米,船棺長約6.1米,寬約1米,棺內出土器物數量最多、等級最高,是整個墓地葬具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座船棺墓葬,算得上這裡的「棺王」。 4月12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棺王」正漸漸揭開神秘面紗。
  • 通訊:中烏考古學者揭開中亞傳奇古城「神秘面紗」
    8月6日,在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州馬哈馬特縣明鐵佩古城遺址,工作人員在一處墓葬發掘現場工作。帕米爾高原西側的費爾幹納盆地,地處古絲綢之路要道,是中亞地區古老的綠洲灌溉農業區,也曾是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大宛國就位於這裡。
  • 二里頭夏都遺址揭開神秘面紗 探尋「中國最早王朝」
    三代考古人60年堅守 二里頭夏都遺址揭開神秘面紗「中國最早王朝」的探尋之旅本報記者 餘嘉熙 本報通訊員 董君亞 常書香「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田野考古條件艱苦,周期長,任務重,特別對於一個大型都城遺址來說,難度就更大,周期就更長。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60年,直接參與發掘和研究工作的有上百人。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派往二里頭工作隊的隊長共有三任,分別是首任隊長趙芝荃、第二任隊長鄭光、現任隊長許宏。
  • 花都福源水庫乾涸,古村遺址顯露!一起揭開水底神秘面紗
    花都福源水庫乾涸,古村遺址顯露!一起揭開水底神秘面紗金羊網  作者:宋昀瀟 花宣 和勻生  2019-12-24 數月前由於水庫庫壩需要加固施工,因此水庫將水慢慢放完,如今水庫乾涸土地龜裂,有關部門表示最早將於2020年4月重新蓄水
  • 中哈考古人聯手揭開哈薩克斯坦拉哈特古城遺址的神秘面紗
    陝西傳媒網訊(記者 王瑛)1月12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2019年6至9月,該院聯合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在2017、2018年工作的基礎上,第三次對拉哈特(Rahat)古城等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取得重要進展,逐步揭開這座絲綢之路古城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