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本人來到湖南省博物館,有幸參觀了「瓷之畫——從長沙窯到醴陵窯」彩繪瓷器專題展,受到一次難忘的藝術薰陶。
此次專題展主題是:瓷之畫——從長沙窯到醴陵窯,東方瓷繪·回溯中華彩繪瓷文明。展覽分為七個部分:一、獨領風騷的長沙窯瓷繪;二、花開南北,交相輝映;三、走向幽藍;四、宮廷畫與民間畫;五、淡妝濃抹總相宜;六、瓷與畫的真正融合;七、「釉下五彩新風尚」。
據了解,在這次展覽中,湖南省博物館以自身館藏陶瓷為主體,還攜手江西省博物館、河北磁州窯博物館、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交流鑑定中心等四家文博單位,精選了出唐代到清末民初的各種繪畫瓷器160多件。展覽內容豐富、品種多樣。這裡可以看到不同朝代的陶瓷工藝、繪畫技法和裝飾題材、紋飾的階段特徵。本人從來沒看到過這麼精美的瓷器繪畫,真是大飽眼福。
從資料介紹了解到,瓷器上出現繪畫裝飾,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是三國時期南京地區的褐彩瓷繪,題材大多數為羽人、瑞獸,估計與當地的信仰和葬俗有關。這種特殊瓷畫到西晉就消失了,後來的幾百年,瓷器上都沒有繪畫裝飾。直到唐代出現長沙窯,瓷器繪畫才呈現了第一個高峰。
長沙窯繪畫的題材以花、鳥為主,也有一些山水、人物、建築、雲氣等。長沙窯首次運用褐、綠、紅三彩作畫,說明瓷器繪畫進入了多彩時代。
到了宋代,宮廷貴族崇尚素瓷,瓷器繪畫裝飾還是以民間窯場為主,北方磁州密和南方吉州窯是最優秀的代表。到了元代,南北的繪畫技藝匯聚景德鎮,出現了令人驚豔的元青花。
明清時期,是彩繪瓷器發展的鼎盛時期。除繼承了前代的繪畫技藝外,鬥彩、五彩、粉彩、琺瑯彩、淺絳彩、釉下五彩等新品種不斷出現,花鳥人物、山水繪畫技藝更加精湛,官方繪畫規矩嚴謹,民窯繪畫隨性灑脫。可謂瓷因畫而靈動,畫因瓷而不朽,兩者交相輝映,韻味無窮。在綿延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從神秘褐畫到釉下五彩,伴隨著技術工藝的不斷開發、各種色彩的豐富應用,瓷器繪畫工藝發展出一座座高峰。
這次展出的這批珍貴文物,介紹了中國瓷器繪畫異彩紛呈的發展史,前所未有地呈現出中國繪畫瓷器發展的全貌,兼顧了高雅與世俗的審美取向,讓熠熠生輝的彩繪瓷器,為紛至踏來的廣大觀眾講述了繪畫在瓷器載體上走過的輝煌歷程,能讓觀眾領略到中國彩繪瓷器的工藝之精、裝飾之美以及工匠文人的書畫雅趣。
本人雖然不懂瓷器製作工藝,也不懂繪畫,但欣賞這些幾十年來從來沒見過的瓷器繪畫系列展覽,對瓷器與繪畫完美結合而成的藝術精品有了一定的認識,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和難忘的藝術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