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 ,字少伯,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南陽市淅川)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道家、名賈和實業家,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範蠡在自稱陶朱公之後,曾有一段救子的故事。

範蠡功成身退後,在陶地居住期間,有一次,他的二兒子在楚國經商時,因誤殺人被楚國逮捕了。殺人者償命,面對著極有可能被判處極刑的兒子,範蠡的妻子十分焦急。範蠡立即準備好一千兩黃金,安排小兒子去楚國營救出自己的二哥。
大兒子聽說之後認為父親覺得自己十分無能,就說:「父親,我作為長子,在二弟被抓,應當挺身而出,前去營救,父親不派我去,卻讓小弟前往,是不是因為我十分無能!」大兒子覺得父親看不起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沒用,便要自殺。

這時妻子哭著勸範蠡:「就讓老大去吧,你不讓老大去,說不定我們就要死兩個兒子了。」 範蠡看著淚流滿面的妻子,又看了看拿著刀橫在頸前的大兒子,心中萬分無奈,只好改派老大前往營救。
臨行前,範蠡寫了一封信,要大兒子送給好友莊生,並對長子說:「你一定要聽我的,到楚國後,要把千金送到莊生家,一切聽從他去辦理,千萬不要與他發生爭執。」大兒子答應後踏上了去往楚國的。

大兒子來到莊生家,發現他家十分簡陋,貧窮,心中疑惑父親為何不找楚國權貴?但還是獻上了父親的書信和黃金給莊生。莊生看了書信後對他說:「你趕快回去吧,不要留在這兒,等你弟弟放出來後,也不要再問被放的原因。」
大兒子並沒有聽莊生的勸告,而用自己另外準備的黃金結交楚國權貴,四處活動打點關係,來救自己的弟弟。

幾日後,莊生面見楚王,說:「大王,草民近日夜觀天象,楚國將有不好的事情發生,要趕緊修德免災。」?楚王說:「好,為了國家百姓,寡人就大赦天下。」
大兒子收到消息以後,認為是自己碰巧趕上大赦,而莊生什麼都沒做,一千兩黃金送的太可惜了,於是他重新敲開了莊生的家門。
莊生看見他很驚奇:「你沒離開楚國嗎?」長子說:「始終沒離開。我為了營救二弟在楚國四處打點關係,終於聽說楚王大赦,我想弟弟自然會得到釋放,所以我特意來向您告辭。」莊生聽後明白了他的意思,原來他以為自己什麼都沒幹,他大笑進屋,取出黃金。

然後再次面見楚王,說道:「您即將實行大赦,做好事為楚民免除災禍。但我在外面聽路人都說,此事源於陶地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人後被楚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錢賄賂楚王左右的人,讓您實行大赦。所以君王並非因體恤楚國人而實行大赦。」

楚王聽後大怒命令殺死範蠡的兒子之後再進行大赦。最後大兒子帶著弟弟的屍首回到家裡,範家上下都悲痛欲絕,只有範蠡獨自苦笑,他說:「我早就知道老大會把這件事辦砸。他不是不愛自己的弟弟,只是知道錢財來之不易,不願意多花錢啊。而小兒子一生下來就過著富貴生活,把錢財看得極輕,棄之也毫不吝惜。自從長子出發後,我就料到了。」

看完這個故事,想必大家也想知道,範蠡為什麼要笑?範蠡為什麼明知二兒子會死,還讓大兒子去救?
這是因為範蠡信奉的是黃老之學,講究順其自然,既然天道如此,無可改變,唯有坦然面對。所以範蠡面對二兒子的死亡,表現出了苦笑,而不是過度悲傷。
黃老學派還認為,現實社會中的人性是駁雜不純的,要讓社會秩序回歸到有度,僅僅依靠道德、仁義的教化是不行的,必須重視刑與法的力量。《文子》中說:「故聖人立法,以導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無德,死者無怨。」

面對大兒子以死相逼,他認為大兒子本沒有什麼罪過,不應當死亡,而二兒子已經殺人,陰陽平衡,法理有度,理應受到應有的懲罰,所以他選擇了讓大兒子去,讓大兒子活下去。
去救二兒子不過是顧及人倫之情,是一個慈父要做的事情,但天道如此,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