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進入新常態,對醫院未來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醫院下一步哪些該變?哪些不能變?思考這些問題,要有辯證的思維和超前的布局,育新機開新局,為疫後發展定下主基調,為醫院未來積蓄新勢能。
防控落細
健全應急管理體系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始終把疫情防控作為最緊急、最重要的工作來抓,以周密的部署形成有效的「後方」防控管理閉環;以責任和擔當,完成「前方」對口支援工作。根據中央關於「一省包一市」的抗疫部署,醫院第一時間響應,近千名醫護人員請戰,149名醫務人員兵分兩路奔赴前線。當全球疫情拉響警報,我院3名醫務人員按照國家部署奔赴菲律賓,加入全球抗疫的隊伍。醫院職工科學作戰,實現醫療救治全市「全覆蓋」,全體隊員「零感染」、安全管理「零事故」、出院患者「零回頭」。
醫院對口支援宜昌防治新冠肺炎疫情醫療隊積極探索精準抗疫之策、精準救治之術、精準用人之道,提出科學的救治模式與原則,創新性提出「戰鬥力最大化」管理理念,先後編制了《新冠病毒肺炎診療「福宜」方案》《新冠病毒肺炎診療「福宜」方案-救治精要》《新冠肺炎呼吸康復與心理調適手冊》,牽頭組織創作《新冠肺炎患者康復治療與訓練系列操》,並創立福醫一體化遠程康復模式,有力推動了新冠肺炎救治同質化、規範化,提高了整體救治水平和效果。醫院牽頭編寫的康復治療指導意見已在全國發布,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了可複製的實戰管理經驗和服務模式。
疫情過後,如何快速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織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是每家醫院的管理者應該深思熟慮的問題。福醫大附一醫院以創新和完善疫情防控舉措為抓手,以總結對口支援防治經驗為契機,有效健全醫院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和常態化防控方案,通過「創新-巡查-整改-提升-鞏固」的模式,有效提高了醫院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搭建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體系,落實好常態化防控與救治工作。
在此基礎上,為了滿足廣大群眾復工、返校及入境等需求,醫院不斷提高核酸檢測能力,在滿足「應檢盡檢」的同時,向社會公眾開放核酸檢測服務,實現「願檢盡檢」。作為福建省新冠病毒定點檢測機構,所出具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報告省內互認,並與國家相關平臺信息共享。
查漏補缺
持續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給醫院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作為綜合性醫院,不僅要查漏補缺,更要以改進求創新,持續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福醫大附一醫院提出「創建美麗院區」構想,優化診療環境;利用信息化手段,優化發藥流程,推出便捷支付和腕帶支付功能,推行醫技檢查電子化預約系統,實現自助機可辦理入院,在福建省率先推出「出院結算零等待、全覆蓋」模式,大幅縮短患者等候時間;開通服務熱線電話,安排專人專崗負責,實行「首問負責制」,不推諉、不拖延,達到患者「少跑腿」的目的;全面推出數十類病種/疾病的多學科聯合診療服務,實施「一站式服務」和個性化、精準化治療。
醫院積極貫徹醫療、教學、科研、管理、文化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堅持學科、人才、技術、服務、品牌五位一體發展路徑。
在學科建設上,醫院將優化感染科、重症醫學科、呼吸科等學科布局,進一步提升應急救治能力。抗疫期間,很多呼吸治療師奮戰在一線,他們為呼吸功能受損的患者提供呼吸支持,為患者的生命支持提供了重要保障,但目前這種新職業從業人員還很匱乏。醫院將增設呼吸治療師,保證呼吸治療方案的精準化、精細化和規範化實施,提高危重症患者的診治和照護水平。
在物資儲備方面,平戰結合,補齊戰備物資儲、供、管、運中存在的短板,建立科學的運行機制,確保平常有序、戰時充足。
全民戰疫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後疫情時代,如何有效傳承抗疫精神,加強醫院文化建設,構建更加和諧的醫患關係,也是我們應該抓住的重點工作之一。
合作共建
精準構築學科群
疫情防控和醫院發展需統籌推進,為此,醫院創新開展分層對標、聯合建設、構築學科群、中心化路線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不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深入交流探討,為醫院學科建設「把脈開方」,推行學科發展的五大戰略。
目前,醫院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合作共建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附一醫院濱海院區(又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福建醫院)已進入二期建設統籌規劃階段,二期建設主要含感染樓、二期病房以及科研樓等。其中,感染樓的建設是重中之重,感染大樓規劃面積2.4萬平方米,地上六層地下一層,設置200張病床,將實現診療、檢驗、檢查、藥房全配套,一棟樓相當於一家中型專科醫院。感染樓按照國際標準設計,前置預檢分診。
感染樓建成後,將實現平戰結合,平時作為普通門診/住院樓使用,作為複雜重症及相關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診療中心;特殊時期用作重大傳染病和突發應急事件救治基地。濱海院區的感染科將成為輻射全省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區域的國家疫情防控點。
如何構建更高效的重大突發公衛事件衛生應急體系和應對機制,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及各行各業通力配合。綜合性醫院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承擔著重要角色,新常態下如何提高抗風險能力及應對突發公衛事件能力,包括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物資儲備、管理體系等,是綜合性醫院迫切需要完成的基礎性工作。
疫情已經對醫院運營造成了重大影響,如何通過運營管理能力的提升來化解壓力,是每個醫院管理者都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此外,戰疫時期的溫情醫療應從抗疫延伸到常態,如何把自發的感性行為轉化為理性的思考和持久的習慣,還要解決很多體制機制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問題。
往期回顧:
思變·院長說|雷光華:過「緊日子」,尤當調結構增特色
思變·院長說|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更前端幹預方能守住安全底線
思變·院長說|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院長秦環龍:加快復工復產後,醫院哪些環節需要升級
思變·院長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大醫院不能落下公衛治理這一課
思變·院長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院長胡豫:疫情後,醫院如何「爬坡」與「蝶變」
思變·院長說|山西省人民醫院院長李榮山:在新形勢下謀劃高質量發展
思變·院長說 |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院長劉中民:把醫院防疫能力提上來
思變·院長說|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蔡建春:在變與不變中尋發展良機
思變·院長說 | 中日友好醫院:厚積薄發,以網際網路醫院推動變革
思變·院長說 |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黨委書記劉利民:大醫院的職責是「守住門」
思變·院長說 | 重慶市中醫院院長左國慶:學科建設成今年醫院發展主題
文: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 康德智
原標題:《思變·院長說 |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康德智:為醫院前行積蓄新勢能》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