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魏晉隋唐時期中國西南、中南一帶非華夏族群的總稱,中國西南地區以及東南亞一帶少數民族的重要源流。他們仿佛從天而降,「突現」於長江中上遊、武陵山塬,又仿佛一夜之間從史書上消失殆盡,「不知所始,又不知所終」。這一特殊的歷史現象引起歷史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們不斷的追問,近幾年來漸趨成為國內學界研究的熱點,並引起了東南亞一帶學者的關注。10月25日至27日,紀念招慰「僰溪生僚」建置南州1400年暨第三屆僚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重慶綦江舉行,將僚文化研究推向高潮的同時,也使僚文化成為西南地區乃至全國繼夜郎文化之後的又一個焦點文化現象。研討會當天,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僚學研究委員會在重慶綦江成立。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僚學研究中心、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市綦江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等單位聯合主辦,重慶市綦江博物館、重慶市綦江區文博學會等單位聯合承辦,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藏天下》雜誌社參與協辦。來自全國各地的70多位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圍繞僚人源流及其史地考論、僚文化特徵及其考古遺存釋讀、僚與百越及古今南方少數民族關係史辨、僚人與歷代王朝歷史關係、民族文化與遺產保護等諸多議題展開熱烈研討,在第一、第二屆僚學研究研討會所取得共識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問題,開闢了新的領域,並在一些議題上取得了新的進展。
據了解,僚文化廣泛分布於川、渝、黔、桂、滇,以物質或非物質的形態形成了獨特的古僚文化生態網絡。近年來,有關僚學的研究在重慶綦江不斷得到重視,並伴隨著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僚學研究中心的成立以及歷屆僚學研究研討會的成功舉辦而不斷引起學界關注,國內研究僚學的專家學者從最初的寥寥十數人迅速增長到目前的100多人。而關於僚人文化,近年來也成為西南地區繼夜郎文化之後的又一個焦點文化現象,甚至超越了國界,引起了東南亞國家史學界的關注。東南亞一些史學家認為,僚文化與東南亞民族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 另有專家指出,華南和西南地區存續數千年的多元僚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區域文化,儘管因發展不平衡而表現出「歷史滯後性」和「遷移異化性」,但具有與中原主流文化同等的價值,探索其特質研究對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早期傳承鏈的形成機制有著重大的學術和現實意義。 伴隨僚學研究的深入,一大批僚民族文化遺產得到了相應的發現與發掘。以南平僚住地綦江為例,曾叫僰溪、僰水、「僚人河」,因其流往古夜郎境內,曾稱夜郎溪,在時代的交替中被賦予了內涵不變的多種稱謂,以僚人文化為載體的全域旅遊開發價值不可估量。
其他目前已知的僚人文化遺產如僚人摩崖文化、喪葬文化、圖騰文化、銅鼓文化、住居文化、服飾文化、節日文化等,每一種文化遺產都獨具民族特色,時代風貌,如一粒粒珍珠,散布於川渝黔桂,其流徙與傳播路徑延伸已不止於東南亞。串連起這些遺產珍珠,極具利用價值與開發意義。 更重要的是,僚文化的分布區域,正處在「一帶一路」的交匯地帶,其流徙與傳播路線,也與我國正在構建的西部陸海新通道高度重合。因此專家認為,進一步推動僚學研究在深度、廣度和國際化方向的發展,挖掘和解決僚學研究中的學術重點和難題,整體提升僚學研究在全國和國際學術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僅具有深遠的文化遺產研究、保護與開發意義,它對構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共同的文化基石、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各區域協同發展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袁澤友
編輯 胡瑩 編審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