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統一六國,定都鹹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因此秦的首都是鹹陽基本上已經成了定論,後續的朝代基本定都以後沒有特別的情況幾乎不遷都,但最近熱播的《大秦賦》卻經常提到一個城池,雍城,其地位幾乎與鹹陽齊平,甚至隱隱的比鹹陽的地位還要高,這是怎麼回事 ?
在《大秦賦》中,嬴政的冠禮是在雍城舉行的,秦國的宗廟也在雍城,掌管秦國宗廟和宗室的關內侯也在雍城,足見雍城具有特殊的地位,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雍城曾經是秦國的首都,而且時間還比較長,否則宗廟不會設在雍城。
實際上,雍城自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前後共294年,一直是秦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也是秦國定都時間最久的都城,經過19位國君的苦心經營,秦國也從弱小的部族向強大的諸侯國發展。
從地圖上看,雍城靠近西周故地,這裡並不屬於秦的土地,而秦當時還不是一個諸侯國,卻一直在東進,直到周平王將周的首都從鎬京遷到洛邑,西周結束,東周開始,而秦獻公因為護送周平王有功,被封為諸侯,賜岐西之地,岐西遂為秦國的活動中心,因為秦國一直要往東發展,接近中原大國,而秦國趕走犬戎以後,雍城就為秦國所有,秦武公(公元前697—前687年)時已開始修大鄭宮,且在都平陽時期,雍嶺上已建了秦君之離宮,也是雍城建都的開始。
對雍城,考古人員對遺址進行了挖掘,秦雍城遺址是我國十大考古之一,根據目前勘探挖掘的數據可知,雍城城址略似正方形,城四周有城牆,其中西城垣保存較好,東牆和北牆保存較差。雍城是以河流為城的「城塹河瀕」,秦國以水禦敵200年後才首築城牆,相對於雍城首都的時間,雍城的城牆要年輕的多。
雍城內的道路格局呈棋盤狀,有八條幹道,東西、南北各四條,縱橫交錯。如果加上自然條件的影響,這些道路也不能完全像棋盤,因為城內有河流還有一些布局等等,也道路也不是橫平豎直,因此這個棋盤狀也只是看起來更像。
雍城內有三大宮殿區:姚家崗宮殿建築區、馬家莊宗廟建築區和鐵溝、高王寺宮殿建築區。城外還發現了多處手工業作坊遺址,雍城作為首都,各種產業也非常的齊備,在雍城近郊和相距10多公裡的遠郊,離宮別館星羅分布。
而這裡之所以能夠被選為秦國首都,其軍事防禦的條件也很好,城外除了北邊和西北均有高山圍繞,東南以紙坊河、雍水等自然河流為天然屏障外,又於西垣外開掘人工城壕作為防禦設施,這都是借用自然條件防禦的巧妙安排,而且雍城並沒有築小城,是典型的單垣式城郭的特點,環城只有一道城牆,沒有內城,宮殿外的高牆有防護的作用,這是跟其他諸侯國不同的地方,也體現了秦人個性的築城歷年。
從發掘和文獻記載來看,秦國的雍城已經是一座成熟的綜合性都城,在秦國的發展歷史上地位極為重要,《史記秦本紀》中記述德公居雍後,接著說:「後子孫飲馬於河」,《史記正義》也記載:「卜居雍之後,國益廣大,後代子孫得東飲馬於龍門之河。」也就是說秦國遷都雍城的目標就是東進,從而逐鹿中原,與中原大國一爭高下,這是秦被封為諸侯國以後一件重大意義的事件,證明秦國有能力與中原大國掰掰手腕了,秦國統一的基礎也從這裡奠定。
雍城作為秦國統一前的都城,在秦國崛起的歷史道路上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在未營造鹹陽之前,秦國任何一座都城都無法與雍城相提並論,即使現在雍城已經湮沒在離殤的長河中,但是它對秦文化的孕育和發展的作用不可忽視,雍城其實是赳赳老秦的一個文化符號,也是秦人東進統一的一個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