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2020-12-09 長風文史

時近中秋,天上月圓,人間月半。中秋是團圓節,人們聚於桌前,飲酒賞月,說著團圓美滿;

遠在異鄉的人,不能相聚,那便舉杯對明月,敬明天,敬過往,敬故鄉,敬遠方。

《水調歌頭》這首詞是蘇軾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寫,不是思念自己的愛人,是對人生中無不散之筵席的感嘆。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水調歌頭·中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最初的發問看似簡單,宋朝的文壇興盛,各種詩詞不免追求繁複,窮盡變化,有的論調裡還提倡,若是詠月詩,那便是連一個月字都不出現才為上佳。然而這詞句一開始便是明月幾時有這樣的提問,但配合著下一句,卻已經自然地將意境展開,再到得天上宮闕時,那詩詞意境便自然、毫不突兀地從淙淙溪流化為了高山流水,而再接下來的「我欲乘風歸去……」幾句,便直接將整個上半闕的意境化為長江大河奔流入海一般的大氣,同時竟又能空靈如許,不帶半點菸火氣息,寥寥幾句,便是令人心曠神怡的仙宮氣象。

自唐朝以來,詩文數百年的發展,意境深遠大氣的作品也有許多,然而到得這時,諸多詩詞作品往往是走到窮盡辭工繁複變化的道路上,若能走回來,返璞歸真的大家自然也有,或簡或繁,自然各有特點。但意境能到眼前這個程度的卻是寥寥無幾,這意境隨詩詞的變化一路擴展,偏又舉重若輕,自然之至,倒是與初唐盛世之時文人那天馬行空、不羈豪放卻又能絲毫不離主題的風格相似起來了,僅是區區上闕,這首水調歌頭的大家之氣已展露無遺。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裡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隔千裡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裡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裡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

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後,又曾表示過「皈依佛僧」,是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藉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調知密州,雖說出於自願,實質上仍是處於外放冷遇的地位。儘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也難以遮掩深藏內心的鬱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對於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於次要的倫理負荷。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的百家號

相關焦點

  • 月圓之後說中秋:從蘇軾的絕唱水調歌頭說起,此詞一出,餘詞俱廢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詞第一?為什麼此詞一出,餘詞盡廢?
    蘇轍在宋神宗十年(1077年)的中秋見到分別七年的兄長,簡直驚喜到說不出話來,只能用這首《水調歌頭》表達自己的那份喜悅。詞的開頭就說起和兄長分別太久了,整整七年啊,想起二十年前父子三人出川,兄弟倆一起高中進士,一同外派做官,從此聚少離多,最後一次見面還是七年之前的陳州相聚。
  • 蘇軾39歲時思念兄弟寫下一首詞,被後人評曰:此詞一出,餘詞俱廢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 他是豪放派狀元,一首寫中秋的念奴嬌,堪與東坡水調歌頭分秋色
    提到中秋,就不得不提宋代文豪蘇東坡在中秋節寫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 此詞一出,餘詞皆廢!蘇軾這首詞被稱為中秋詞的巔峰
    可以說上面提到的這幾位都是中秋詩詞中的一時翹楚,但是在所有的中秋詩詞當中,有一首被人評價為「此詞一出,餘詞皆廢!」胡仔《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這篇冠絕古今的中秋詩詞,就是大家人人耳熟能詳,來自宋代大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水調歌頭-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名聯掌故:「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對個下聯
    上聯是: 遠聞通州出才子;胡氏不加思索抬頭看看隨侍的宮女們,對道:近觀皇宮多佳人。乾隆又出一聯:冠授官,官戴冠, 官被冠管;意思說天下的道理,當了官,就應當聽從皇權的安排;胡氏沉吟片刻,大聲應道:仁教人,人壓仁,人受仁欺。 這顯然又是對禮教的抗爭。乾隆帝自知理虧,心悅誠服,稱讚胡氏才思敏捷,更讚嘆新科狀元不圖富貴,不棄前婦,真是當世難得的人才。
  •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何這麼有魅力?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水調歌頭》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為後世最為喜愛的作品之一。
  • 東坡水調歌頭中秋詞一出 餘詞盡廢?讀過這9首或許會改變您的想法
    前言關於中秋的詩詞當然以蘇軾《水調歌頭》最為著名。胡仔對蘇軾(1037年 -1101年 )佩服得五體投地,甚至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胡仔說得雖然有些誇張,但是東坡居士的這首詞確實寫得太好,也難怪被人推崇備至: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史上最經典詞牌《水調歌頭》,一首為千年絕唱,另一首恢宏大氣
    詞牌《水調歌頭》源於《水調》曲,《水調》去是隋煬帝在開鑿汴河時所制,到唐代成了不衰的名曲,而《水調歌頭》則是截取《水調》曲中大曲的首章另倚新聲而成。詞牌《水調歌頭》有眾多別名,如「元會曲」、「花犯念奴」、「臺城遊」等,且有一正體七變體等八種格式。
  • 比蘇軾、辛棄疾境界還要開闊的詞人,作品超越蘇軾的水調歌頭
    尤其是「盡吸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一句,將北鬥星當成勺子,舀起一勺西江之水,一飲而盡,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我的客人。據《景德傳燈錄》卷八記馬祖語曰「侍女一口挹盡西江水」,此處化用禪宗話語,表明自己的胸襟寬廣。
  • 蘇東坡的兩首《水調歌頭》,一首人人皆知,另一首無人問津
    水調歌頭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如果將流傳最廣的宋詞做個排行榜,那麼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必然位列前茅。這首詞以月為意象,圍繞中秋月景展開想像,從月之圓缺聯想到人的離合,融情其中,富含哲理,讀來情韻優美,意境無邊,堪稱古今絕唱!後世詩家評價此詞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可見這首詞歷史地位之高!
  •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像穿越者所寫?其中隱藏著宇宙奧秘!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相形之下,一首長詞,動輒幾十句,全文上百字,而且是按律填詞,必須根據詞牌選字用韻,限制頗多,所以能有一兩處驚豔絕句已經實屬不易,很少有全篇都是名句的極品佳作。但是,「難」不代表做不到,「少」不代表沒有,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這樣一篇封神之作:全詞19句,句句是名句。
  • 詩朗誦:《水調歌頭》
    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創作背景】   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
  • 讀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者蘇軾,入選《宋詞三百首》,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中秋在密州任太守時所作。
  • 東坡這首詞被認為空靈蘊藉 宋神宗讀懂了水調歌頭隱藏的小秘密
    一、東坡詞 空靈蘊藉的《水調歌頭》與慷慨直白的《滿庭芳》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評價了蘇軾的兩首詞:詞以不犯本位為高。東坡滿庭芳:「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鋏悲歌。」語誠慷慨,究不若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尤覺空靈蘊藉。
  • 水調歌頭行書書法欣賞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東坡先生也曾感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偶然想起了鄧麗君曾經唱過水調歌頭的歌曲來,這也許是她留在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聲音了。不禁使人產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感慨。那個時候還小,不大能體會這首歌的意境,只是覺得好聽,也喜歡聽。能寫出這樣詞曲的人的確不是一般的人,他就是我們熟知的東坡先生啊。也許我們對蘇東坡的詞還停留在他大氣磅礴的那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上,豪放不羈又大氣磅礴讓人震撼。可是他也有低調沉悶的時刻,於是作出這首中秋詞佳作,流傳了千古,如那天上的月,令人神往。詞的開篇有段序詞,是簡單介紹這首詞何時所作,所作為何,做記事用的。接下來就是詞的大概的內容了。
  • 東坡最膾炙人口的12首詞,來自宋人幫我們的總結
    餘謂後山之言過矣。凡此十餘詞,皆絕去筆墨畦徑間,直造古人不到處,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嘆。若謂以詩為詞,是大不然。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間有不入腔處,非盡如此,後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況愈下,蓋其謬耳。胡仔是南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生於東坡歿後9年,即公元1110年,來自安徽績溪的胡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