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地方來好風光,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從繁華古都西安到革命聖地延安,再到「日照錦衣、遍地似金」的照金,這些地方作為西北紅色革命的重要根據地,孕育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接下來,跟隨陝師大西北紅色革命「雲」溯源調研隊的步伐,一起追尋一下那段紅色歲月……
在這個暑期,陝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北紅色革命「雲」溯源調研隊針對「四史」調研工作,通過「線上+線下」雙渠道先後展開文獻整理、接力誦讀、線上調研、讀書分享等一系列「四史」專項社會實踐活動。
使命·字裡行間讀衷情
「把書讀透徹,做真誠的分享,才能有靈活且真摯的東西在交流中碰撞出。」這是團隊指導教師孫雲副教授在讀書分享會上對同學們的叮囑。書香致遠,分享經典。無論是縱觀中國歷史,還是橫看世界發展,站在世界前沿的偉人,無一不好讀書、讀好書。圍繞著「西北紅色革命」這一主題,調研隊開展了線上「使命字裡行間讀衷情」讀書分享活動。實踐隊員分別圍繞《紅星照耀中國》、《馬欄革命簡史》、《習仲勳的故事》等書籍,結合書目內容和學習體驗,分享了自己的讀書感悟。
通過此次讀書分享活動,同學們在探索西北革命歷史的過程中錘鍊了自身的學習能力,豐富了相關知識儲備,並將讀書逐漸培養成一種生活方式,始終保持好奇心與求知慾。在不斷豐富自身內涵的同時,加強對西北紅色革命發展脈絡的清晰把握,使之激勵大家不斷挖掘西北紅色革命的精神內涵。
使命·情緣四史感溫情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也應該結合自身實際,將延安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落實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是團隊成員韓旭東在參觀完革命紀念館發出的感慨。梅雨時節,雨水打溼了這片紅色革命聖地,卻也難擋成員們的實踐熱情。團隊成員代表組成延安分隊,前往陝西省延安市延安革命紀念館、中共中央西北局紀念館、楊家嶺革命舊址、棗園革命舊址等地展開參觀調研社會實踐活動。
團隊成員結合專業特色全程認真參觀記錄,並且不斷思考討論,對延安紅色革命歷史重新梳理脈絡,深化延安精神學習程度與影響程度。在參觀了中共七大會堂和中共領導人的舊居後,團隊成員深切感受到中國革命過程的艱辛不易與革命最終取得勝利的必然性與人民性。
親臨其境,體味其情。伴著山間清晨鳥啼聲,調研二隊沿著蜿蜒的環山路,開始了紅色照金之行。來到鎮上,我們的目光就被照金紀念館廣場上高大雄偉的雕像吸引了,仿佛穿越歷史長河,來到了革命年代。照金蘇區是中共陝甘邊區特委和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所在地,也是紅二十六軍的後方基地,它所積累的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經驗,為革命事業的蓬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參觀完照金紀念館後,我們一行四人驅車前往薛家寨。「還有多高,還有多遠,還要多長時間啊……」這一連串的疑問應該算是在薛家寨調研時我們講的最多的話了。
一路迎著烈日,微微的山風在耳邊拂過,仿佛老一輩革命家向我們訴說著歷史。「穿越大峽谷,重走紅軍路,聆聽革命史,銘記照金魂!」直到登上山頂,所有人的那句「值得!」讓我們忘卻了攀爬辛勞的同時,又將我們帶回到革命歷史現場,切身體味到西北紅色革命歷史的溫度與深度。
使命·雲端調研顯實情
與此同時,線上問卷調查也順利開展。實踐隊19名成員基於目前社會對於西北紅色革命歷史的整理和普及情況,結合問卷整體提綱和方向,以「學生及其學歷水平」要素為主,以「年齡、政治面貌」等要素為輔展開了分層調查。全隊19名同學走到各自省市的街頭,尋訪到各縣鎮的巷尾,進行問卷調研,最終累計收集線上調查問卷210份。
隨即小組成員開會對問卷分析方面和層次進行討論,小組擬定從「政治面貌、年齡段、是否學生、政治覺悟」等方面進行結構式分析、比較研究分析、抽樣分析等,為最終的產出成果提供建議和材料,努力豐富填補體系化西北地方紅色革命歷史。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黨人在西北革命根據地留下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次實踐活動對西北革命歷史進行研究與發掘,不僅能夠豐富關於黨的地方革命歷史的史料,而且引領團隊成員重溫革命歷史記憶,以達到實踐育人的效果。
使命·革命經典誦真情
「一紙書信,短短薄薄,承載萬千濃情。」在革命年代,一切情意都被籠罩在戰鬥與掙扎的角落,發出溫暖的微光,照亮人們前進的徑道。調研隊面向全校師生廣泛徵集誦讀音頻與感想,以接力誦讀革命經典,以接力誦讀傳承使命,以更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更寬廣的理論視野重溫初心、擔當使命,深入學習並感悟經典革命文本魅力,樹立與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在誦讀聲中走近有血有肉的革命先輩,傾聽他們在戰火中的柔情低語與鏗鏘高呼。
據悉,陝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北紅色革命「雲」溯源調研隊在開展系列活動中,始終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堅持「學而思、思而踐、踐而悟、悟又學」。同時團隊以專業知識為依託,在實踐中體現自身學科優勢,用實際行動履行著青年大學生的責任,在實踐的每一步腳印裡,隊員們用實踐腳步繪出了靚麗的青春風採。(趙博韜 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