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憶人•典故】鄧小平太行統戰(二)

2020-12-13 統戰新語

七七事變爆發後,根據黨中央的決策部署,鄧小平和劉伯承率八路軍一二九師深入日軍佔領區的後方,以太行山為中心,開展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作為一二九師政治委員,鄧小平與師長劉伯承密切配合,放手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圍繞太行山建立起當時全國最大的解放區——晉冀魯豫解放區,為1947年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打下了堅實基礎。在太行山的十年,是鄧小平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懈奮鬥的十年,也是他科學運用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十年。巍巍太行山,見證了鄧小平一段段統戰佳話。

1942年,是抗日根據地最困難的一年。3月,鄧小平以太行軍政委員會書記和一二九師政委的身份前往太嶽抗日根據地視察工作。從3月中下旬到5月初,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鄧小平主持召開了閻寨會議、石槽會議和中條會議,解決了根據地建設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並親自指揮了浮翼戰役,在太行抗戰史上,寫下了重要的篇章。

抗日戰爭時期,鄧小平(左)與劉伯承研究作戰

3月19日,鄧小平來到太嶽抗日根據。在經過一番調查研究後,30日,鄧小平在閻寨村召開會議,參加的人員是太嶽區黨、政、軍方面的負責同志。當時正在貫徹黨中央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有關政策,落實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兩個文件,基本精神是要在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一方面,要承認農民是抗日與生產的基本力量,黨的政策是扶助農民,減輕地主對農民的封建剝削,保證農民的人權、政權、地權、財權;另一方面,也要承認地主的大多數是有抗日要求的,黨的政策是減輕而不是消滅封建剝削,實行減租減息後要交租交息,保障地主的人權、政權、地權、財權。

鄧小平在講話中一開始就對太嶽區的工作有肯定,也有批評,認為太嶽區一年來的工作有進步,但這些進步並不鞏固,也不夠快。他明確指出:太嶽區1942年的中心工作有兩項,一是群眾工作,二是財經工作。群眾工作的出發點是執行中央的土地政策,開展真正的群眾運動。財經工作方面,從今年開始,要做到自給自足,以戰勝困難。鄧小平還對太嶽區黨委的工作方法提出明確要求:組織檢查團,深入基層檢查,以使中央政策真正落到實處。鄧小平的講話,高屋建瓴,要言不煩,使大家豁然開朗,心悅誠服。

會後,太嶽區黨委書記安子文即率領由太嶽縱隊、各界救國聯合會、各專署和各縣代表組成的檢查團,兵分三路,深入各地,檢查落實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使減租減息運動很快開展了起來。

就在鄧小平視察太嶽期間,閻錫山的晉綏軍六十一軍再次向我太嶽根據地進犯,破壞抗戰。1941年後,晉綏軍六十一軍就由襄陵東渡汾河,開到臨汾、浮山、翼城一帶駐防,並與日軍勾結,多次襲擊我二一二旅,殘殺根據地群眾。1942年3月21日,我們黨在《太嶽日報》上發表對記者的談話,歷數六十一軍東渡半年以來向我進攻和破壞抗戰的事實,呼籲六十一軍懸崖勒馬,幡然悔悟。4月初,我們黨兩次致電閻錫山,要求制止六十一軍的反共行動。但是,對方一再置這些勸告於不顧,繼續進攻我軍。

鄧小平(左三)與一二九師的戰友們合影

鄧小平了解這一情況後,果斷決定:發動浮翼戰役,打擊頑固派的氣焰。鄧小平說:對於統一戰線,中央的方針是以鬥爭求團結。頑固派來進攻,而且不聽勸告,那就要狠狠地揍他一下。

4月15日,浮翼戰役打響,鄧小平直接指揮,陳賡等協助。一二九師和山西新軍共10個團的兵力,分左右兩個縱隊,向六十一軍展開反擊。這一仗打得很順利,到16日拂曉,共俘獲頑固軍665人,斃傷392人,狠狠地打擊了頑固派的氣焰。很快,六十一軍軍長陳長捷和閻錫山都來信,表示願意談判。我們黨也很快覆信。雙方坐下來,訂立了抗日現地作戰協定:一、雙方各守原防,互不侵犯;二、雙方在各駐防地之政治文化教育的實施,均有自由權,不得互相破壞,並可互派代表參觀;三、互通情報,共收聯區聯防之效。諒解達成後,六十一軍主力撤回汾河以西,撤離時我們黨還為他們提供了衣服、糧食。此後,雙方保持了較好的合作關係。

鄧小平親自決策和指揮的浮翼戰役,成功地貫徹了黨的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把自衛、勝利、休戰三個原則很好地結合起來,對太嶽區的同志學會用好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啟發很大。

浮翼戰役以後,鄧小平先後在冀氏縣石槽村和陽城上河村召開嶽南地區黨政軍幹部會議和晉豫(中條)區高幹會議,根據視察的結果,提出了嶽南和中條地區今後的工作方針。其基本精神是,要抓住正確運用統一戰線和大膽發動群眾這樣兩個基本環節,去創造和建設根據地。為此,要堅決執行中央關於土地政策的指示,採取各種形式去發展地方武裝。鄧小平的指示,為嶽南和中條地區抗日根據地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鄧小平這次兩個月的視察,對太嶽根據地扭轉困難局面和發展壯大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此後,嶽北、嶽南、中條很快聯結起來,形成統一的太嶽戰略區。1943年3月,太嶽區和晉豫區合併。合併後的太嶽區根據地,擴大到河南省的黃河以北,把白晉路、晉博路和同蒲路之間的廣大地區聯成一片,成為支持山西和華北抗戰的重要基地。

本文系獨家原創,任何媒介轉載須註明來自微信號「統戰新語(tongzhanxinyu)」,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統戰嬗變

新聞自強

微信號:tongzhanxinyu

相關焦點

  • 【讀史憶人•典故】鄧小平太行統戰(一)
    當時,有兩個問題亟待解決:一是隨著根據地的發展,要求冀南、太行、太嶽三個分散的根據地逐步統一起來;二是在愛護幹部和群眾的前提下,糾正「十二月事變」後一度產生的「左」的傾向,繼續貫徹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各項方針政策。
  • 【讀史憶人•典故】鄧小平太行統戰(四)
    在太行山的十年,是鄧小平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懈奮鬥的十年,也是他科學運用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十年。巍巍太行山,見證了鄧小平一段段統戰佳話。上黨戰役結束後,我軍繼續揮師東進,於1945年10月4日迅速攻佔了戰略要地邯鄲。
  • 【讀史憶人•典故】鄧小平太行統戰(三)
    在太行山的十年,是鄧小平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懈奮鬥的十年,也是他科學運用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十年。巍巍太行山,見證了鄧小平一段段統戰佳話。1945年8月,時局發生重大變化。面對日本準備投降的新形勢,國內的階級關係如何,國共兩黨的關係如何,我黨採取什麼方針,已經成為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關心的焦點。
  • 【統戰新語】【讀史憶人 典故】鄧小平太行統戰(二)_時政要聞_中國...
    巍巍太行山,見證了鄧小平一段段統戰佳話。  1942年,是抗日根據地最困難的一年。3月,鄧小平以太行軍政委員會書記和一二九師政委的身份前往太嶽抗日根據地視察工作。從3月中下旬到5月初,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鄧小平主持召開了閻寨會議、石槽會議和中條會議,解決了根據地建設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並親自指揮了浮翼戰役,在太行抗戰史上,寫下了重要的篇章。
  • 【讀史憶人•典故】李德全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疫情防控(上)
    【讀史憶人•典故】李德全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疫情防控(上) 黨外精英
  • 【統戰新語】【讀史憶人 典故】原則性與靈活性
    統一戰線是戰略和策略的高度統一,講究策略是開展統戰工作的基本要求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布的經毛澤東審定的《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史稱《五四指示》),這是在歷史轉折關頭我們黨發布的重大政策性文件,決定將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實行的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改變為實現「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 【讀史憶人•典故】 孫越崎與三峽工程(上)
    1945年後,孫越崎進入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以下簡稱「資委會」)工作,先後擔任資委會副委員長、委員長,行政院政務委員、經濟部長兼資委會委員等職,參與籌備三峽開發成為孫越崎的重要工作之一。當時,資委會特別聘請了世界著名壩工專家、美國墾務局工程及研究中心奠基人之一的薩凡奇為顧問,先後兩次考察三峽,編寫出《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
  • 【讀史憶人•典故】羅炳輝交心做統戰
    羅炳輝(右二)與新四軍戰友合影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從此,有了自己的家,不再受人欺侮和擺布了。我們一定要把家治好,鞏固根據地。希望大家更加團結一致,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羅炳輝的講話博得了全場雷鳴般的掌聲。由於羅炳輝在粉碎日偽軍「掃蕩」和收復來安城的戰鬥中威名遠揚,淮南的群眾中到處流傳著「羅司令三打來安城」的故事:國民黨天長縣縣長,是一個頑固派分子,他得知羅炳輝率軍抵達後,做賊心虛,立刻逃得無影無蹤。
  • 【讀史憶人•典故】劉少奇扭轉華北白區局面(中)
    那時候,北平的愛國學生還喊「打倒賣國賊宋哲元」的口號,劉少奇派人勸大家改喊「擁護宋哲元將軍抗日」,「擁護二十九軍抗日」。不久,宋哲元和二十九軍的廣大愛國官兵就轉上了同情抗日救亡運動的立場。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製造七七事變,第二十九軍一部奮起抵抗,成為全民族抗戰的開端。
  • 【讀史憶人•段子】徐志摩給蔣百裡當中介
    【讀史憶人•段子】徐志摩給蔣百裡當中介 交友篇
  • 【讀史憶人•典故】羅榮桓禮送東北軍(下):抓住真空期,擴大根據地
    于學忠走後不久,該部(包括牟中珩的山東省政府)分別從沂山、魯山和諸(城)、日(照)、莒(縣)一帶全面西撤。撤離時,部隊通過八路軍防區,八路軍不僅一槍沒打,而且還發動群眾幫助籌備糧草,表示歡送。這時李仙洲的第二十八集團軍總部及所屬第九十二軍在這裡會合,五六千人蝟集一隅,東進既感困難,固守又缺糧秣,孤掌難鳴,官兵憂懼,士氣低落,北進無望,一夕數驚,已經喪失了入魯的勇氣。在八路軍的沉重打擊下,李仙洲部於8月分三路南撤。進犯費縣以南八路軍魯南根據地的李部第一四二師,在八路軍魯南軍區部隊的阻擊下,屢戰屢敗,前進困難,損失很大,不得不退至津浦路西。
  • 鄧小平曾憶在太行期間情況:只做一件事 就是吃苦
    鄧小平在這裡「吃苦」左權在這裡犧牲  鄧小平於1938年1月18日到達遼縣,先後擔任一二九師政委、太行軍政委員會書記、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書記等。1943年10月,八路軍與一二九師合併,鄧小平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成了晉冀魯豫根據地黨、政、軍的領導核心。在麻田期間,鄧小平與夫人卓琳就住在如今其舊居的小屋,鄧樸方就出生在這裡。
  • 【統戰新語】【讀史憶人 典故】張瀾與吳玉章(二)
    1926年至1930年,張瀾受聘擔任國立成都大學(今四川大學源頭之一)校長,他始終堅持民主辦學、兼容並包的方針,而使成都大學一躍成為國內一流大學。
  • 鄧小平對建設太行抗日根據地的歷史貢獻
    二 鄧小平對根據地的各項建設都傾注了大量心血,對根據地黨的建設和政權建設也做出了卓越貢獻。 1.黨的建設是一切工作的核心。鄧小平十分重視根據地黨的組織建設。1938年初,鄧小平剛調任一二九師政治委員之後,立即和中共冀豫晉省委書記李雪峰一起研究發展黨組織問題。在鄧小平的幫助下,冀豫晉省委首先健全了省委機關,使之成為精幹高效的辦事機構。
  • 【讀史憶人•典故】羅榮桓禮送東北軍(上):一槍不打,禮送出境
    抗日戰爭時期,羅榮桓(左三)與戰友在山東合影3月初,李仙洲命令其第一四二師劉春嶺部進入魯南後,勾結當地投降派申從周,不但不接受抗日民主政府的歡迎,反而無端襲擊民兵,繼而進攻八路軍魯南軍區後勤機關。同時還與土匪頭子劉桂堂勾結起來,共同對付八路軍。為了保衛抗日人民,八路軍魯南軍區被迫派部隊予以還擊。1943年6月,共產國際正式解散。
  • 【讀史憶人 典故】戰術勝利不等於戰略勝利
    1940年,黃橋決戰前的陳毅(右二)與粟裕(右一)、副總指揮李長江等部,擁有兵力2萬多人。陳毅靈活運用「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原則,對「二李」的統戰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為之後我軍作戰勝利奠定了基礎。 1940年9月30日,韓德勤企圖消滅新四軍主力,出動三萬餘人向泰州的黃橋發動進攻。
  • 鄧小平七憶「八七會議」
    他們請來瞿秋白夫人楊之華的哥哥楊葆青(1927年中共中央機關在漢的許多辦公房屋是他經手租用的)。但是,因會議是高層保密會,楊葆青來漢並未能找到會址。當年籌備八七會議期間,鄧小平與瞿秋白、楊之華夫婦同住在漢口德林公寓(現天津路與勝利街交匯處),所以楊之華知道此事後就去詢問鄧小平。鄧小平對楊之華說:會議是在蘇聯顧問洛卓莫夫家裡開的。這是建國後鄧小平第一次談到八七會議。
  • 【統戰新語】【讀史憶人•典故】舌戰群儒
    圖為葉劍英(左)、周恩來(右)與國民黨方面張衝(中)的合影  抗日戰爭中,為維護合作促進抗戰,周恩來、葉劍英、董必武等曾長駐武漢、重慶等地與國民黨談判。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粉碎後,蔣介石決定在重慶召開各戰區參謀長會議,準備發動更大規模的反共高潮。此時,葉劍英胳膊受傷,有的同志就勸他正好不去參加會議。
  • 【統戰新語】【讀史憶人•典故】羅榮桓禮送東北軍(上):一槍不打...
    抗日戰爭時期,羅榮桓(左三)與戰友在山東合影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魯蘇戰區總司令、原東北軍將領于學忠在山東抗日不反共,讓蔣介石非常不滿。3月初,李仙洲命令其第一四二師劉春嶺部進入魯南後,勾結當地投降派申從周,不但不接受抗日民主政府的歡迎,反而無端襲擊民兵,繼而進攻八路軍魯南軍區後勤機關。同時還與土匪頭子劉桂堂勾結起來,共同對付八路軍。為了保衛抗日人民,八路軍魯南軍區被迫派部隊予以還擊。  1943年6月,共產國際正式解散。
  • 【統戰新語】【讀史憶人•典故】綏遠方式
    傅先生你也可以先派些人去,協助董其武搞。傅先生你不久也可去看看你的舊部隊。對董其武的經濟困難,你去了也可替他解決解決。」  1949年3月,中共中央華北局和傅作義商定,對綏遠的和平解放,由雙方各派代表二人在北平協商。華北局方面的代表是李井泉、潘紀文;綏遠方面傅作義派的代表是周北峰、閻又文。經數次開會商討,擬定出《綏遠和平協議》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