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的小人物!

2020-12-18 不二財叔

導讀:

中國人向來喜歡宏大敘事,一聽到「偉大」、「宏大」之類的詞兒便容易血往上湧,精神亢奮。

於是也就很可以理解,很多人一聽到「大時代」這樣的表述,便自覺親切,自豪感上湧,認同感上線,不由分說地親近起來。

其實,時代之大,一定是偉大和宏大,也有可能僅僅只是巨大。

然而,在大時代面前,我們都是小人物!

作為大時代的小人物,自然是身不由己的。

不管你情不情願,置身於這樣一種巨大的大時代,也許是我們這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宿命。

時代的洪流泥沙俱下,作為個體公民,多數時候都只是被裹挾著在歷史的三峽中左突右奔,狼狽不堪。

我們的選項其實並不多,嗆水的機率反而比較大,淹死的機會恐怕也不會少。

面對這樣一個「大時代」,作為小人物的我們,當何以自處?

這個問題,每一個人的面前都有一份答卷,無可迴避,也無從代筆。

小人物面對大時代,不可少了一份人之為人本就該有的勇氣與擔當、磊落與坦蕩。

換句話說,我們要堅強。

當我們搭乘公交地鐵,坐進網約車或者騎上共享單車,似乎已經不太能想起曾經主要靠自行車代步的時光。

當我們身著新潮的風衣牛仔,走過琳琅滿目的時裝櫥窗,可能已經淡忘了軍大衣、的確良、喇叭褲曾經承載過我們對美的嚮往。

北京與上海相距一千多公裡,乘坐高鐵最快僅需4個多小時,可當年擁擠悶熱的綠皮火車,慢得好像剛剛才駛過我們的童年。

看到中意的東西,掏出手機掃掃二維碼,或者用APP網上下單,那些需要糧票、布票的日子,真的已經離開很遠。

這是我們共同經歷的變遷,這是我們一起走過的四十年。時光荏苒,光陰似箭。我們清晰地知道,所有改變都不是憑空出現。

今天是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為今天奠基的,還要數40年前的小人物。

1978年,柳傳志第一次在《人民日報》上看到一篇如何養牛的文章。文化大革命以來,報紙一登全是革命,全是鬥爭,全是社論。

在當時養雞種菜全是被看成資本主義尾巴,要被割掉的,而《人民日報》竟然登載養牛的文章,氣候真的要變了。

不過,當時是養牛還是養豬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舉國之內,卻有一批像柳傳志這樣的人春江水暖鴨先知,他們在這個料峭的寒冬,感覺到了季節和時代的變遷。

1978年,中國最重大的經濟事件並不發生在城市裡,而是在一個偏僻、貧窮的小鄉村。

這在即將開始的40年裡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日後更多的改變中國、變革命運的事件都是沒有預謀的,都是在很偏僻的地方,由一些很平凡的小人物所意外引爆的!

1978年11月24日深夜,飽受飢餓的18位小崗村村民在昏黃的油燈下按下血手印,並人人發誓:寧願坐牢殺頭,也要分田到戶搞包幹!從此打響了農村改革的第一槍。

如果說小崗村的包幹制是一場革命的話,那麼同樣在1978年,距離數百公裡之外的江陰華西村則發生著農村的另一場變革---村辦企業集體經濟!

華西村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是農業學大寨的全國典型,吳仁寶在這個村裡當了創紀錄的48年村黨委書記。

吳仁寶在學大寨的同時,卻又幹著另一些見不得人的工作,早在1969年,他就抽調20人在村裡偷偷辦起了小五金廠,當時千萬不能讓外邊人知道,正是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時候。

從1964年至1972年,吳仁寶帶領華西人一股勁苦幹了8年。

把原來1300多塊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塊,改造成400多塊能排能灌的高產穩產大田,贏得了人變、地變、產量變。《15年規劃》提前7年實現。

到了1976年,當時的華西大隊工副業達28.2萬元,已佔全年總收入的54.4%,集體積累(合資產)已經有60萬元,「做煞大隊」(當地土話,意為幹活幹得太苦)變成遠近聞名的幸福村。

1978年,吳仁寶盤點過華西村的家底,共有固定資產100萬元,銀行存款100萬元,另外還存有3年的口糧,這在全國的數千鄉村中可謂富甲一時。

在當時,一包煙的價格是2毛!

1979年9月,華西大隊首次受國務院嘉獎。

1983年,華西大隊改為華西村,吳仁寶擔任華西村黨支部書記。

而在1979年全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時候,吳仁寶重新思考了一下,覺得農業產值畢竟太低,不如工業發展速度較快,但同時農業也不能落下。

於是,全村500多畝糧田由30多名種田能手集體承包,絕大多數勞動力轉移到工業上去。

後來,在吳仁寶的安排下,一些村民們外出學手藝,回村後陸續辦了鍛造廠、帶鋼廠、鋁材廠、銅廠等。

在那段時間,華西人陸續辦起了以冶金、紡織和有色金屬為主的40多個企業,全村95%以上的勞動力投入到了工業生產。

1980年,華西的工農業總產值突破1億元,成為江蘇省第一個「億元村」。

蕭山雖處魚米之鄉的江南,卻是江沙衝擊出來的小平原,人口眾多而地力貧瘠,魯冠球生來對種地毫無興趣。

他自小流浪鄉裡,先學打鐵,後修自行車,25歲那年東拼西湊4000元,帶領著6個人辦起了「寧圍公社農機廠」,並自任廠長。

寧圍是他的出生地,在他近50年的職業生涯中,這位日後著名的「中國企業常青樹」把公司辦到了大洋彼岸,自己卻從來沒有離開過這片土地。

魯冠球辦廠,可以說是從一窮二白起家。工廠沒有地方買原材料,他每天蹬著自行車去杭州城,走街串巷收廢鐵。

他跑去農機廠推銷,一進門就被趕了出來,因為沒有經銷指標。那是一個鐵桶般的計劃經濟時代,生產什麼,購買什麼,銷售什麼,都要國家下達指標。

精明的魯冠球東鑽西闖,好不容易找到一條活下來的縫隙,那就是為周邊公社的農具提供配套生產,如飼料機上的榔頭、拖拉機上的尾輪叉、柴油機上的油嘴,要什麼做什麼。

到1978年,雪球越滾越大,魯冠球的工廠竟然已經有400人,年產值300餘萬元。

門口掛著寧為農機廠、寧圍軸承廠、寧圍鏈條廠、寧圍失蠟鑄鋼廠,同年秋天,他又掛上了寧圍萬向節長。

四周的農民恐怕沒有幾個能弄懂什麼是失蠟、什麼是鑄鋼,也不知道什麼是萬向節。

在後人看來,從農作耕地到觸及工業化之間,魯冠球已經在搭建自己的企業基石。

而寧圍萬向節廠,正是1994年深交所上市企業萬向錢潮的前身。

中國民營企業的成長從一開始就有兩個源頭,一個是華西村式的及集體企業組織,一個是魯冠球工廠式的創業型企業。

在日後很長的時間裡,吳仁寶和魯冠球是中國鄉鎮企業最耀眼的雙子星。

而同時,當代最具活力的個體工商戶也悄然登上歷史舞臺。

1979年2月,760萬知青如潮水般的返鄉,一些小型的騷亂順勢爆發,青年就業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當務之急。

在安徽蕪湖,一個目不識丁,自稱是傻子的小商販給全中國的理論家們出了一道難題。

42歲的年廣久在當地十一二個微不足道的人物,他是個文盲,7歲開始在街上撿菸頭掙錢,9歲做學徒經常,10幾歲接過父親的水果攤開始持家。

1963年,因為投機倒把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

出獄後為了維持生活,他炒起了瓜子,不知道從哪兒學起了一門手藝,炒出來的瓜子又脆又甜,一嗑三瓣,清香滿口,非常好吃。

慢慢的出了名,這一年他想給自己的瓜子起一個名字,想來想去突然想到,他的父親被街坊鄰居稱為傻子,他自小也被叫做小傻子,於是索性叫個傻子瓜子得了。

傻子瓜子一經推出,沒想到因為特別引來一片叫好,生意也越來越行興旺,一天的瓜子竟然可以賣出個兩三千斤。

這麼多瓜子一個人肯定忙不過來啊,於是他請來了幾個上山下鄉的返鄉知青來幫忙,人數一個個多了起來。

到了秋天,別人一數,竟然有12個,這一下捅了個大簍子!

年廣久生意好,本來就讓四周人眼紅,於是藉此契機搬出了馬克思的《資本論》:僱工超過8個不是個體經濟,而是資本主義經濟,是剝削。

於是,年廣久是個資本家,僱傭12個人,算不算剝削?這一個十分敏感的命題在全國各地爭論辯護,一場濃烈意識形態的大辯論開始了。

按照正統經濟學的解釋,年廣久是資本家是無疑的。

但如果要嚴控人數,家庭副業就發展不起來。廣東高要,陳志雄承包105畝魚塘,僱長工1人,臨時工400多個,廣州的高德良,做周生記太爺雞,不到半年僱傭了6個幫工。

無論理論到支不支持,但實際情況已經遏制不住,個體經濟山呼海嘯般的湧來,辯論一直持續到82年。

當時年廣久已經僱傭105人,日產瓜子9000斤,利潤超過100萬元。這時候鄧工出來講話了:建議對私營企業採取看一看的方針,並列舉了年廣久的例子。

而在對待民間企業的政策上,這僅僅是撕開的第一道小口子,一道很小很小的,卻決定了中國企業命運的小口子。

正是有了這一道小口子,才有了現在2500萬家民營企業,貢獻5成的稅收,6成的GDP和直接投資,高新技術企業佔據7成,80%的就業率,新增就業率的90%。

1998年,年廣久說他只感謝一個人,他就是鄧小平。這自然是他應該感謝的。

僅以此文奉獻給各位讀者,在改革開放40周年際,祝願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民主富強。

也祝大家在認清大勢的同時,依然能夠熱愛生活。

村辦企業領導早已歸去,民營經濟帶頭人斯人已逝,個體工商戶代表仍然在享受晚年生活,和子孫們講解一年的牢獄生涯。

在這個大時代中,沒有人能獨善其身。

在大時代面前,我們都是小人物!

相關焦點

  • 《新世界》:大時代中的小人物
    原標題:大時代中的小人物 前不久播出的年代戲《新世界》秉持著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展現了北平解放前22天的風雲變幻,聚焦小人物的命運流轉,折射新世界與舊時代的更迭交替,以全新的視角詮釋了一段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回憶。
  • 大時代的小人物,感動人心的力量源泉——《金剛川》
    No.1 大時代的小人物,主旋律的版本答案從去年開始,國產主旋律電影的主人公,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小人物」。或許是《我和我的祖國》取得成功的光環效應,今年的《八佰》《我和我的家鄉》,包括《金剛川》都使用了小人物的故事,去表達導演的想說的話。
  • 追憶巔峰經典《一江春水向東流》——在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運
    該影片於1947年上映,講述了抗戰前到抗戰後這個大時代中普通小人物的真實生活,表現出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戰爭開始時人民高亢的抗日熱情,戰時難民顛沛流離的生活狀態,被壓迫下的貧苦生活,官僚階級的糜爛生活,戰後人民的喜悅心情,影片在電影史上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 《風華正茂的我們》殺青 黃璐郭濤「小人物折射大時代」
    在電影《風華正茂的我們》中,擔任編劇和導演的劉雨霖展現出了更大的創作追求,打破傳統現實主義影片選材,將關注點放在了風華正茂的青年女性身上,講述當下社會小人物的愁苦與歡笑,在苦辣酸甜的眾生百態裡折射大時代。
  • 《解放終局營救》:小人物照見下的大時代,盡顯人性光輝與溫暖
    然而與其它多數戰爭類型影片不同的是,《解放終局營救》沒有刻意強調戰爭的殘酷性,而是在瀰漫的硝煙中,以特殊的視角,更多地展現出人性的光輝與溫暖,尤其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中,通過小人物自身釋放出的愛與情懷,會讓人感到特別的溫度。
  • 《澳門人家》收官 小人物故事書寫大時代變遷
    原標題:小人物故事書寫大時代變遷自11月29日以來,獻禮澳門回歸20周年的電視劇《澳門人家》在央視播出,引發廣泛關注。25日,該劇正式收官,將一部「命題作文」寫成了兼具收視和口碑價值的現實題材大劇,總編劇梁振華有很多感慨。
  • 《繡春刀2》:一部描繪小人物在大時代洪流中掙扎的武俠電影
    在大時代大的背景下卻聚焦於小人物,愛恨情仇、刀光劍影,精彩!這部電影由路陽導演指導,張震楊冪領銜主演。豆瓣上超過三十萬人評分,最終分數7.2,作為一部武俠電影還不錯。但是要知道這部電影沒有上8分,很大程度是因為楊冪不討喜的屬性。
  • 「小人物」見證大時代
    《那座城 這家人》充滿時代正能量,以「小人物」鏡鑑大時代。這是一部講述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背景下,小人物命運變遷的現實題材大戲。該劇根據唐山作家李焱的長篇小說《平安扣》改編,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為背景,講述了震後一個特殊大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這一家九口人、七個姓、非血緣,從災難中聚合,掙脫震後困厄,重建幸福家園。
  • 大時代的絕境時刻,小人物的孤勇抉擇,一人即一國
    他們是未見史書的小人物,人生亦在史書之外。天地如井,支撐他們的只有氣節。他們穿華服、守農曆、用舊年號鑄幣,頭髮一天天灰白仍不忘扎中原髮髻。入夜,孤城清寒,他們便在燈下,向孫輩講述那座燈光璀璨的長安。歷史從不偏愛小人物,但小人物的意志,常超越史書上的字句。千年後,戈壁灘上有小廟名叫將軍廟,後人為紀念孤軍守將楊襲古而建。史書上,他字句寥寥,可路過的司機,都會停車,在將軍像前擺一瓶礦泉水。
  • 段奕宏 蔣勤勤 《大時代》說商戰
    河南商報訊(記者 陳和生)從昨晚起,華誼兄弟年度商界勵志劇《大時代》登陸貴州衛視黃金檔,段奕宏、蔣勤勤在商戰背景下上演一段撲朔迷離的情感糾葛。  《大時代》的故事背景鎖定改革開放三十年,講述三十年間一群小人物經歷不斷奮鬥、成長、成熟,並成為社會中堅力量,承擔起社會責任的成長勵志故事。導演汪俊透露,劇中匯聚的是一群南下創業的精英。除了再現商界爾虞我詐、風起雲湧外,還有許多角色之間的情感故事。  在《大時代》中,段奕宏飾演的陳頂天與馮傑(高虎飾)、海廣大(孫海英飾)共同成就了一段商界傳奇。
  • 八卦掌之鷹飛: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無奈反抗
    八卦掌之鷹飛,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無奈反抗我們從很多經典的電影,都可以看到,人生其實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因為這樣類型的電影都會具有深度。當然了,如果是在年少的時候,我們看這些電影並沒有太多的感悟。我們知道,在大的時代背景下面,那麼小人物的悲歡就會顯得無足輕重。到今天為止呢,我們也只能從一些電影裡面來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悲歡,尤其是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現狀。那小編今天就跟大家來聊一聊,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歡。
  • 電影《風吹吧麥浪》9月10日上映展現大時代小人物命運
    「電影《風吹吧麥浪》是通過小切口反映大時代,以小人物的命運糾葛抒發社會大情懷,主人公麥穗的心路歷程真實自然,能引發觀眾產生共鳴,也給很多仍在夢想奮鬥路上的人們以鼓舞。」出品人兼總製片人李歲全表示,「我們很榮幸可以通過這部電影把充滿正能量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也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宣傳文化的力量。」
  • 黃璐郭濤「小人物折射大時代」
    在電影《風華正茂的我們》中,擔任編劇和導演的劉雨霖展現出了更大的創作追求,打破傳統現實主義影片選材,將關注點放在了風華正茂的青年女性身上,講述當下社會小人物的愁苦與歡笑,在苦辣酸甜的眾生百態裡折射大時代。
  • 《我和我的祖國》:從平凡人物出發,小人物的故事彰顯大時代變遷
    不同以往的獻禮電影,這一次,《我和我的祖國》的七個故事,從平凡人物出發,通過小人物的故事彰顯大時代的變遷。分別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香港回歸、北京奧運會開幕、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等重大歷史事件。
  • 《投名狀》,小人物跳不出大時代,只能成為時代的墊腳石
    而趙二虎、姜武陽二人為了兄弟情,為了村裡人,做了匪,拋棄了良知和道德,就為了守住他們僅存的義氣,龐青云為了理想拋棄了一切,包括趙二虎、姜武陽二人所信奉的兄弟情義,於是他們都成了朝廷的工具,被朝廷所利用,等沒有用時也就做了犧牲品,小人物跳不出大時代,只能成為時代的墊腳石。今天為大家分享了電影《投名狀》的相關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 豆瓣8.7《歲月神偷》:小人物蘊含大精神,小家庭折射大時代
    二、小人物身上蘊含著大精神《歲月神偷》的主角是生活在香港深水埗永利街上的小市民,他們從事著並不光鮮的職業,過著平凡普通的生活。這些小人物身上蘊含著堅忍不拔、奮發有為的樂觀精神,他們沒有被生活的苦難所打到,而是努力變成生活的強者,鼓舞和感染更多人積極面對生活。三、小家庭折射大時代變遷影片又名《1969太空漫遊》,而1969年則是香港社會最黑暗、最動蕩的一段時期。
  • 新版《大時代》公布主創陣容 段奕宏蔣勤勤領銜
    本報訊 反映中國內地財富精英創業故事的內地版《大時代》,日前公布導演和主創陣容。曾拍攝《像霧像雨又像風》、《蒼穹之昴》的汪俊執導筒,男一號並沒有如呼聲那般由古天樂出演,而是被段奕宏摘得,與之搭檔的女主角是產後復出的蔣勤勤,這將是她的首部時裝劇並塑造女強人。
  • 《大時代》將播 薛佳凝段奕宏婚姻觸礁遭遇危機
    《大時代》即將於7月5日登陸北京影視頻道,首度與觀眾見面。憑藉《粉紅女郎》中哈妹一角迅速走紅,並在多部偶像劇中擔當甜美女一號的薛佳凝,此次攜手內地性格男星段奕宏共同上演了一段從青梅竹馬到走入婚姻殿堂,後來經歷重重考驗陷入三角漩渦之中的愛恨糾葛。
  • 《大時代》登陸螢屏 段奕宏歷經創業艱辛
    本網快訊(記者劉瑋)昨日,由段奕宏、蔣勤勤、薛佳凝、高虎主演的電視劇《大時代》舉行了首播發布會,本劇將於7月5日在北京影視頻道開播。故事講述了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大背景下,一群有志者因為心懷夢想,而排除萬難艱苦創業的故事。男一號段奕宏出演從一個窮學生成長為軟體天才的陳頂天。
  • 《霸王別姬》:小人物在大時代的沉浮背後,是對人性與抉擇的詮釋
    這部影片的故事跨度了近半個世紀,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將人物主角的命運與中國國粹京戲在歷史中的沉浮,以及中國歷史背景的變換多舛娓娓道來,層層深入,龐大的敘事結構,展現了小人物在大時代的沉浮,對人性的思考與領悟以及對信念與抉擇的詮釋。《霸王別姬》整部電影圍繞程蝶衣、段小樓、菊仙三個人的感情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