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太行日報》消息,9月9日,中國共產黨晉城市第七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表決通過了《中共晉城市委關於同意陽城縣撤縣設市的決議》。
晉城市現轄城區、澤州、高平、陽城、沁水、陵川六個縣(市、區),國土總面積為9490平方公裡。其中陽城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地處太行、太嶽、中條三山交匯處,北依太嶽,南俯中原,全縣國土總面積1968平方公裡,總耕地54.6萬畝,下轄10鎮、7鄉、426個行政村,常住人口40萬。
晉城市陽城縣縣名來歷
陽城古稱濩澤,為堯舜夏冀州之域,商為畿內地。戰國時迭屬韓、魏。秦置獲澤縣。東漢,封鄧鯉於澤,為侯國。三國魏黃初之年(220年)廢侯國復縣。北魏興安二年(453年),獲澤縣治由澤城遷往今陽城縣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澤為濩澤和西濩澤。
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澤為澤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寶元年(742年),改濩澤為陽城縣。因縣城所在地陽陵驛為陽阿故城而得名。陽阿故城南臨壑山,地勢高峻,如《爾雅·釋地》所云:「大陵日阿」,陽泉水且此流經,故稱為陽河,又稱陽陵。
天佑二年(905年),復稱濩澤。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復易名陽城。元中統元年(1260年),復為陽城縣。明、清時屬澤州和澤州府。民國3年(1914年),屬冀寧道。民國13年,直屬山西省。1958,合沁水縣為陽城縣。1959年兩縣分置。1971年劃歸晉東南地區領導,1985年,晉東南地區撤銷,直隸山西省晉城市。
旅遊景點
蟒河自然保護區:蟒河自然風景旅遊區,東起三盤山,西至砥柱山,南至河南省界,北至花園嶺。海拔最高的砥柱山1572.6米,最低的拐莊溝300米。總面積80多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在80%以上,地貌特徵多以深澗、峽谷、奇峰、瀑潭為主。蟒河自然風景旅遊區是中國發現較晚、保護最好的一塊原始的自然風景富集區。
九女仙湖景區:位於陽城北留鎮的太行山沁河峽谷中,東距晉城市30公裡。九女仙湖景區是一處佔地面積約13平方公裡,以水上遊樂為主的自然風光旅遊景區。主體景觀為一回水長達20華裡的高峽平湖。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莊」 ,清時由康熙賜名並親筆御書「午亭山村」。後因康熙皇帝兩次於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稱「皇城相府」。為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閱官、輔佐康熙皇帝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代名相陳廷敬故居。整個建築由內城和外城兩部分組成。內城系明代遺構,外城為清代所建。內外城牆總長達780餘米,平均高度12米左右,寬度在2.5與3米之間,總佔地面積為10萬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餘間。
歷山風景區:歷山,位於陽城縣、沁水縣、垣曲縣、翼城縣等縣的交界處。歷山是中條山的主峰,總面積為100平方公裡,海拔2358米,與翼城、垣曲、陽城毗連銜接。歷山198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海會寺:位於陽城縣城東北15公裡大橋村西,為陽城縣境內主要寺院之一。該寺創建於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賴賜名額為「龍泉寺」,後歷代重修,增修。
析城山:又名析津山、聖王坪、東坪。位於陽城縣西南30公裡處,方圓20平方公裡,主峰海拔1888米,在250萬年前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周崖壁似城,中間凹陷如盆,有東、西、南、北門分析,故曰析城。析城山地表為8.516平方公裡亞高山草甸,地下有數量眾多的溶洞景觀和地下河水,是中國華北地區保存最好、具有一定科研價值的封閉式巖溶窪地,屬非常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天官王府:是明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官至刑、戶、吏三部尚書,曾輔佐明王朝達四十年之久的重臣王國光及其家族數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築群,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為是國家AAAA級景區。
著名人物
楊繼宗(1428—1488)
字承芳,號直齋,又號祠庵,天順元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擢嘉興知府,浙江按察使,雲南副使,累官左僉都御史,巡撫雲南。成化年間,被稱為「明朝天下第一清官」。
王國光(1512~1594)
字汝觀,號疎庵,明萬曆初期的政治家和財政家。因官居尚書,故有「天官」之稱,王國光故居被後人稱為「天官王府」。著有《王疏庵率意稿》。
張慎言(1578—1646)
字金銘,號藐山,人稱藐山先生。山西陽城人。作為思想家和詩人,在當時頗為先進,具有較大的進步作用。其為官,剛正廉之,也頗值稱頌。
陳廷敬(1639年―1712年)
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後改為庶吉士,歷任經筵講官(康熙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
張敦仁(1754-1834)
字仲篙,一字古餘、古餘,號古愚,清數學家、藏書家。
田從典 (1651-1728)
字克五,山西陽城人。在清朝雍正時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性甘儉約,有「清白宰相」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