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自甫
樊自甫
重慶市是第一批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重點探索數字產業集聚發展模式,完善新型基礎設施,開展超大城市智慧治理,加強數字經濟合作,以智能化應用為重點,促進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現成渝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當前,重慶傳統支柱產業仍存在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產品迭代不快、綜合效益偏低等問題,急需通過數位化轉型發展實現傳統產業建強產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拓展生態鏈,在產業存量中做大經濟增量,做大做強實體經濟。
數位化轉型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近年來,重慶堅持將大數據智能化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以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為契機,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全力打造「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數位化轉型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智能製造成效顯著。汽車、電子、裝備、消費品、醫藥等重點行業融合發展穩步推進,智能化逐步向供應鏈、產業鏈等延伸。目前累計推動實施2265個智能化改造項目,認定67個智能工廠和359個數位化車間。加快實施十大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培育工程,全市已集聚197家工業網際網路服務企業,提供第三方服務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47個,累計服務企業「上雲」5萬多戶、連接設備150餘萬臺。
第二,智能建造加快發展。打造699個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工程項目,完成BIM項目管理平臺和BIM數據中心建設,實現數據在勘察、設計、生產、施工、驗收等環節的有效傳遞和實時共享。實施智慧工地2630個,其中BIM智慧工地233個,上線啟動重慶市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實現帳戶體系、基礎資料庫和外部接口的規範統一。
第三,農業數位化體系逐步完善。「三農」大數據平臺、特色農產品交易大數據中心加快建設,農業產業數位化地圖逐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覆蓋加深,農業生產環節智能化水平穩步提升。黔江區建成測土配方施肥指導系統,實現測土配方施肥120萬畝,技術覆蓋率達90.2%。潼南區10餘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組建了農用無人機聯合社,利用無人機開展植保社會化作業服務。
第四,服務業線上線下加速融合。本土垂直生活服務平臺加快發展,家電維修「啄木鳥」、家裝「俏業家」等平臺強化行業資源整合,制定行業服務標準,完善服務流轉體系,加速拓展市場。餐飲、住宿等品質商家電商應用漸成規模,美團、餓了麼等生活服務平臺加速餐飲等商家觸網營銷。目前,全市美團上的餐飲商戶約2萬家、攜程上的住宿商戶約2.2萬家。攝影、家政等商家線上營銷、線下服務能力逐步構建,全市在商務部家政信用體系平臺上的企業達370餘家、家政服務員超過3.2萬人。
數位化轉型存在四個問題
一是數字產業引擎作用不強。2019年全市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超5000億元,數字經濟生產總值佔比超30%,但數字經濟發展整體規模偏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體經濟的數位化轉型發展勢能。
二是融合發展不均衡、總體水平較低。近年來,全市汽車、電子信息等優勢行業智能化改造力度較大,生物醫療、化工、新材料等行業智能化改造相對滯後,同全國其他省市相比仍有差距。
三是企業數位化轉型動力不足。由於企業的數位化改造需要對現有設備進行全面改造、購置數位化設備、構建企業內部工業物聯網、培養或引進專業化人才,造成轉型成本較高,短期內投資回報不成比例,過半企業表示數位化改造資金壓力較大,「不願轉」「不敢轉」現象較為明顯。
四是數位化轉型技術支撐能力不強。先進感知與測量、高精度運動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建模與仿真、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等支撐數位化轉型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本土工業軟體企業數量較少,缺乏具備較強系統解決方案供應能力的集成商和物聯傳感設備生產製造企業,造成工業智能化控制集成與工業應用軟體開發等能力存在欠缺。
四大舉措推動數位化轉型
首先,政府市場同時發力,協同推進數位化轉型發展。
由於信息不對稱、外部性、市場化程度不夠等原因,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初期,仍有市場失靈和政府缺位問題,需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擴大數位化轉型公共服務供給,加快數位化轉型促進中心建設,著力打造轉型促進公共服務體系,破解中小企業「不會轉」「不敢轉」「不能轉」困境。與此同時,加速引進和培育一批數位化轉型優質市場主體,擴大數位化轉型市場化服務供給。一是支持以技術和資本為紐帶組建產學研用聯合體,重點培育一批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實體經濟數位化轉型解決方案供應商。二是著力推動本地龍頭企業裂變專業技術優勢,組建信息技術服務部門或企業,面向行業內企業提供數位化設計與虛擬仿真、檢驗檢測認證、數位化轉型解決方案設計等專業化服務。三是重點支持規劃設計、諮詢服務等機構延伸業務鏈條,開展諮詢診斷服務和總集成總承包服務,鼓勵信息技術服務企業發展智能製造系統集成業務。
其次,以產業網際網路建設應用為突破口,推動數位化轉型。
產業網際網路作為一種基礎性賦能平臺,對推動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需要加大工業、農業、建築業等產業網際網路平臺的建設力度。加快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及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加速跨設備、跨系統、跨廠區、跨地區互聯互通,推動工業製造協同、追溯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生產製造服務體系的智能化水平。加快農業網際網路及農(副)產品交易大數據平臺建設,推動全市農業農村數據資源系統互聯互通、業務協同,加快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的數位化轉型。加快建設建築業網際網路平臺,推動工程建造領域物聯網、業務、空間、過程等數據融合,加快建築業數位化轉型。抓好服務業在線平臺培育,圍繞金融、物流、商貿等重點細分行業,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網際網路平臺,加快服務業的網絡化、平臺化和智能化,提升服務效能和精準性。支持大型企業建設產業網際網路平臺,支持中小企業採用產業網際網路平臺提供的平臺應用服務,通過「上雲上平臺」降低IT建設成本,優化管理能力,提升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
第三,加強數位化轉型共性技術創新,增強轉型發展內生動力。
引導高校、企業、研究機構深度合作對接,聯合共建數位化轉型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機構,圍繞重慶支柱產業,積極開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5G、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新一代數位技術應用和集成創新。著力突破先進感知與測量、高精度運動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等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加快推動智能化裝備、邊緣計算系統、工業無線通信、工業大數據分析、工業安全防護等關鍵技術及系統的開發和應用。重點突破計算機輔助類(CAx)軟體、基於數據驅動的三維設計與建模軟體、數值分析與可視化仿真軟體等設計、工藝仿真軟體,高安全高可信的嵌入式實時工業作業系統等業務管理軟體。加快研製具有自感知、自決策、自執行功能的高端數控工具機、工業機器人、檢測裝配、物流倉儲等智能製造裝備,突破高性能專用伺服電機和驅動器、高精度減速器、高檔控制系統、高速大扭矩切削電主軸等「卡脖子」關鍵零部件。
還有,做好數位化轉型發展重點措施保障。
加大數字經濟類學科布局和專業建設,擴大中高端專業化數字服務人才供給,加強企業人員職業培訓,築牢數位化轉型發展人才根基。加大財稅支持力度,設立數位化轉型專項引導基金,探索企業商業價值信用貸款、知識價值信用貸款等創新模式,拓寬實體經濟企業數位化轉型貸款增信渠道,切實解決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資金短缺問題。加快研究農業、製造業、服務業、建築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統計指標及評價體系,定期對各地區數位化轉型發展水平進行測評,找出差距、明確方向。將實體經濟數位化轉型納入考核範圍,定期開展督促檢查,在推進較好的地區和行業,選擇骨幹企業,組織策劃製造業數位化轉型示範項目,探索數位化轉型經驗做法和解決方案,以典型示範引領帶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強化5G、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新應用網絡安全保障,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保駕護航。
(作者系重慶郵電大學應用經濟學系主任、協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