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藩王作亂,為什麼七王之亂很快平定,而八王之亂導致亡國?

2020-12-14 漢周讀書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過兩次親王與中央王朝的大規模對抗:一次是漢朝七王之亂,另一次則是西晉的八王之亂。

這兩次直接導致了全國大戰。

因此,後世千年朝廷都不對藩王權力大規模節制。

二者雖然同為藩王作亂,但結局卻完全不一樣。

七王之亂被很快平定,而八王之亂則是直接導致西晉亡國。

這是為何呢?

首先,七國之亂是發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

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

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

由於梁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

七王皆死。

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因此,七王之亂反而沒有使大漢亡國,反而使得大漢更深一步的加強了集權。

再來看看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

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

實則最後參加的不止八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

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

由此看來二者差距如此之大,究竟是為什麼呢?

原因便是領導者不一樣,七王之亂是在漢景帝時期,而漢景帝此人十分冷血和強硬,因為本身就是晁錯積極幫他削藩,但是他卻為了讓七王出師無名,竟然腰斬晁錯,並斬其全家。

再者就是,七國進攻中央王朝時,被漢景帝親弟弟梁王劉武頑強抵抗,吳楚聯軍併力攻城,攻下梁國南面的棘壁。

梁王劉武向朝廷告急,而漢景帝居然用梁王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時機切斷對方補給,然後伺機擊潰叛軍,如此一來就讓自己的親弟弟陷入險境。

可見其人夠陰夠狠。

而八王之亂的時候,領導可就不一樣了。

八王之亂,最先之所以爆發,表面是因為賈南風禍亂朝廷,藩王們不滿。

實際上是因為藩王們看見皇帝是一個白痴,好欺負,想取而代之。

提出的口號也是清君側想要殺賈南風,但賈南風又是領導者,因此藩王們越打越熱火。

再者就是帶兵將領。

漢景帝時期平定七王之亂時期將領是周亞夫這等名將,而周亞夫此人堪比白起。

而八王之亂的背景是司馬氏剛剛篡權不久,處於人才凋零的狀況,加上忠於曹魏的名將們被司馬氏屠殺殆盡。

而司馬氏自身又無良將,故此缺乏良將,導致戰爭很難結束。

其三,便是準備不一樣。

平定七王之亂根本的目的是為了削藩,因此中央王朝準備已久,包括兵馬、錢財、糧草軍械等。

而平定八王之亂純粹就是藩王的作亂。

藩王此時準備已久,但是中央王朝根本毫不知情,加上朝政昏暗,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又怎會是藩王們的對手?

因此,七國之亂最終平定,漢朝實力大增。

八王之亂所導致的混戰,致使國家實力大損,從而引發了五胡亂華的黑暗時代。

相關焦點

  • 同樣是藩王叛亂,西漢七王之亂快速平定,可是,西晉八王之亂亡國
    同樣是藩王叛亂,西漢七王之亂快速平定,可是,西晉八王之亂亡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成語也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因為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一段歷史故事。其中,「亂七八糟」這個成語的背後,就是一段歷史,這段歷史,要從古代中國兩場最為著名的藩王集體判亂,中央集權受到了威脅,而這兩場戰爭,就是西漢時期七個國家的戰亂,西晉時期八個王侯判亂,而這些藩王叛亂的結果,就是使全國各個領地的藩王開始一起對抗起了中央王朝,明朝的朱棣和這些判亂比較起來,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而這兩次判亂,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比較嚴重的兩次,可是,最終這兩次藩王叛亂的結果卻大不相同。
  • 漢朝發生七王之亂沒有滅亡而西晉發生八王之亂就走向滅亡
    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為了加強宗室的力量,大肆分封同性王,以至於過了數代之後諸侯的勢力過於強大已經威脅到了中央的統治,在漢景帝時期更是爆發了七王之亂。可能正是因為司馬家族得國太容易了,所以導致西晉奢靡之風盛行。反觀西漢自劉邦開始西漢大多數的皇帝都是採取的休養生息的政策。
  • 盤點歷史上發生過的幾次大規模藩王作亂之西漢「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出現在西漢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劉邦有很大關係。要說漢高祖劉邦和漢景帝劉啟相隔數十年,怎麼會和劉邦有關係呢?這要從異性王開始說起,楚漢相爭時期,劉邦分封異姓諸侯王,封異姓王的原因很簡單,就為了讓大家知道。
  • 為什麼七王之亂以後就是漢武盛世,而八王之亂以後就是西晉滅亡?
    西漢初期,劉邦為了增強宗室的力量,大封同姓王,以至於過了數代以後,諸侯的勢力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央,到了漢景帝時期更是爆發了「七王之亂」。無獨有偶,西晉初期司馬炎也大肆分封諸侯,結果到了西晉末年,爆發了「八王之亂」。這兩者的起因是相同的,都是藩鎮諸侯的勢力太強影響到了中央的統治,但是結局卻相差甚遠。
  • 西漢時期七王之亂中,梁王劉武力挺漢景帝,為何卻抱憾而終
    在西漢初期,劉邦為了增強宗室的力量,像很多初登帝位的人一樣,大封同姓諸王。然後這些藩王又將爵位世襲給後代,使得諸侯割據的勢力越來越大,已經有了跟中央叫板的底氣。在這樣的背景下,漢景帝劉啟不得不削藩,這一削藩,立馬就給自己帶來了一場普天蓋地的危機,史稱「七王之亂」。
  • 盤點歷史上發生過幾次大規模的藩王作亂之西漢「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出現在西漢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劉邦有很大關係。要說漢高祖劉邦和漢景帝劉啟相隔數十年,怎麼會和劉邦有關係呢?可諸王消滅後,劉邦又感疆土太大,管理起來不方便,遂又開始分封同姓王,即劉邦的子孫前往各地就藩,共計九人,史稱「同姓九王」,至此漢朝藩王制度形成「七國之亂」前諸王就曾發生過動亂,劉邦去世後,呂氏家族登上漢朝舞臺,呂后違背「非劉姓不王」的規定,封數個呂姓王。
  • 盤點歷史上發生過的幾次大規模藩王作亂之西晉「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出現在西晉末期,西晉這個朝代實際存在時間並不長,這與司馬政權和曹魏政權重疊也有些關係,在三國後期,實際上司馬氏自曹睿時期已經開始掌權,這樣的狀態持續了數十年之久,這也導致了司馬家不斷壯大,成為了一個更龐大的家族 西晉的建立也是依託的曹魏的基礎和龐大的司馬家族擁護下建立,但西晉建立個人覺得有些
  • 為何七國之亂後,西漢走向巔峰,而八王之亂後就是西晉滅亡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藩王造反其實是比較常見的叛亂了。其中,就西漢時期爆發的「七國之亂」和西晉時期爆發的「八王之亂」。按照介紹,七國之亂是發生在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
  • 八王之亂 讓西晉亡國的是哪八位王
    尤其是鎮外藩王享有高度自治的軍政大權,為司馬家族的內鬥奠定了軍事基礎。八王之亂指的是,河間王司馬顒(司馬懿弟弟司馬孚的孫子),東海王司馬越(司馬懿四弟司馬馗的孫子),汝南王司馬亮(司馬懿四兒子),趙王司馬倫(司馬懿九兒子),齊王司馬冏(司馬懿重孫子,司馬攸兒子),楚王司馬瑋(司馬懿重孫,晉武帝五兒子),長沙王司馬乂(司馬懿重孫,武帝六兒子),成都王司馬穎(司馬懿重孫,晉武帝第十六兒子)。
  • 同是叛亂,為何七王之亂後是漢武盛世,八王之亂後就是五胡亂華?
    「七王之亂」。無獨有偶,西晉初期司馬炎也大肆分封諸侯,結果到了西晉末年,爆發了「八王之亂」。 這兩者的起因是相同的,都是藩鎮諸侯的勢力太強影響到了中央的統治,但是結局卻相差甚遠。 七王之亂之後是漢武帝盛世,而八王之亂以後則是五胡亂華,西晉滅亡。 這是為啥呢?
  • 西漢時期七王之亂中,梁王劉武為何力挺漢景帝?
    七王之亂中,梁王劉武支持漢景帝劉啟,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因為他是劉啟的同母弟,劉啟在位,對於他來說才是最有利的。 如果他再有野心一點,有可能奢望推翻兄長自己當皇帝,但很顯然,此時他還有自知之明,知道就算兄長下臺,便宜的也是其他藩王,輪不到他上位,所以非常明智的選擇支持劉啟。
  •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七王之亂影響深遠
    七國之亂平定以後,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中央集權走向鞏固,國家統一顯著加強了。七王之亂是西漢中央與割據勢力矛盾激化的典型,發生於漢景帝時期;在當時,隨著諸侯王勢力的不斷壯大,景帝深感自己的皇位面臨嚴重威脅,便開始進行削藩加強皇權,諸侯王不滿自己的權利被不斷削弱,故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大諸侯國以「清君側」名義發動叛亂,由於發起者是七位諸侯王,又稱為七王之亂。
  • 七王之亂是一回什麼事情?
    漢朝初期發生過一件叛亂之事,史稱『七王之亂』,那麼七王之亂的發生原因以及對漢朝造成了什麼重大影響呢?漢景帝就按照這個方案開始了一系列的動作,今天說這個藩王欺負良家婦女,明天說那個藩王偷看女人上女廁所,後天再怪另一個藩王撿錢不交公等等一系列錯事,因為他們做錯了,所以就要被罰,今天抓這個明天抓那個。藩王們一看這還了得遲早得動刀自己手上。
  • 七王之亂中,梁王劉武為何誓死保衛漢朝江山,漢景帝的隨口承諾才是...
    到了漢景帝時期,面對割據一方日漸強大的藩王勢力,大臣晁錯上書《削藩策》建議景帝儘早削藩。 七王之亂,源於削藩 削藩詔書傳到各諸侯國後,引起各路封王強烈不滿,相約起兵造反。諸侯國實力最大的吳王劉濞,親率30萬大軍,聯合其它六家藩王,一路上勢如破竹劍指長安。
  • 宋朝諸多皇子封王,為何卻從未發生過藩王之亂?
    歷史上諸多朝代,皇帝從諸皇子擇嫡長子或最為優秀的皇子選取一位作為皇帝,而其餘的皇子則會被安排到全國各地成為手握重兵的藩王,震懾地方或是拱衛皇朝。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實現家天下,維護皇帝的無上權威,然而歷史上也出現過多次藩王之亂,導致家國動亂。
  • 漢景帝平定七王之亂,晁錯淪為犧牲品,加強中央集權
    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大將軍竇嬰率軍鎮壓,平定「七國之亂」。劉濞徵募了封國內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眾30餘萬人,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以 「誅晁錯,清君側」的名義,舉兵西向,史稱「吳楚七王之亂」。漢景帝一聽這個情況,馬上要跟晁錯商量出兵事情,但朝中另有大臣建議,殺晁錯以平息七王的怒火。
  • 三藩之亂中,號稱活呂布的王輔臣,為何最先被康熙平定呢?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在三藩之亂中,不僅有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等藩王勢力參與其中,也有不少原先的明朝將領跟隨吳三桂或者康熙。其中,就王輔臣來說,就讓康熙、吳三桂都搶著拉攏。
  • 《全面戰爭三國》八王之亂多少錢 dlc八王之亂價格說明
    最新的dlc講述的是晉朝的八王之亂,那麼全面戰爭三國八王之亂多少錢?
  • 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以後,為何不趁機廢除藩王以絕後患?
    但是吳王劉濞最終還是敗給了周亞夫,那麼在西漢中央政府勝利的情況下,漢景帝為什麼不能進一步的徹底拔除藩王呢>去世的時候,因為呂產等人的作亂,靠著朱虛侯劉章等人的幫忙才將皇位拿了回來。於是漢景帝也認識到了哪怕七國之亂產生之後,劉家人對於國家安全的可靠性還是存在的。但是這個問題在於,諸侯王有著自己的自主軍事權和財政權,一旦有想法就很容易爆發動亂,西周開始的分封制就有一個很好的現實性的教育和說明,到了東周時期皇室的權威壓根就做不得數,諸侯們在周王的眼皮之下互相的兼併和徵伐,絲毫沒有將周王放在眼裡。
  • 解讀《七王之亂》事件,也許能品出不同味道
    七王之亂!時間回到2100多年前,那是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劉啟剛剛即位才三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王起兵造反,史稱七國之亂。 當時吳王劉濞起兵廣陵,20萬大軍渡淮水一路西進;同時山東的膠西王積極響應,大軍直逼臨淄;北方的趙王劉遂也約定匈奴聯合反叛。 當時的大漢帝國可以說是危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