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吧!少年》空降國慶檔,還挺出人意料的。因為今年7月初,電影才發布概念海報及劇照,並正式宣布主演陣容,電影的整個製作周期很短。另外,從主題和風格上看,《再見吧!少年》也與國慶檔的「合家歡」基調有較大差別。
《再見吧!少年》海報
電影由真人真事改編,原型是一個熱愛音樂、聰明懂事的少年,但他罹患白血病並不幸去世。雖然生命短暫,但少年活得盛大又精彩。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更是為了讓父母能夠好好活下去,在他離開人世後,他給父母留下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電影一開始,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又幸福滿滿的三口之家。
14歲的王新陽(榮梓杉 飾)是個中學生。他聰明,臭屁,活力十足,熱愛音樂。
王新陽(榮梓杉 飾)
母親周嵐(劉敏濤 飾)是一家之主,幹練,嚴厲,但也刀子嘴豆腐心,對於老公和兒子的愛好嘴上嫌棄卻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周嵐(劉敏濤 飾)
父親王業安(譚凱 飾)是家裡的調和劑,對於妻子來講他是可靠的愛人,對於兒子來講他是知心的朋友。
王業安(譚凱 飾)
王新陽罹患白血病後,這份幸福被打破了。
電影的主體劇情,是王新陽對疾病的一個接受過程,也是他對死亡的認知不斷深入的一個過程。
在第一階段裡,他並沒有把疾病當一回事,沒心沒肺,面對來來往往到醫院看望他並送東西的人,還有一點新鮮感。他把醫院天台當做秘密基地,在這裡玩他心愛的吉他和音樂。
面對病房裡其他夥伴的猝然離去,王新陽固然震驚,但他仍對死亡懵懵懂懂,也未領悟到疾病的可怕。
痛苦的化療開始了,王新陽對疾病與死亡的認知進入第二個階段。他痛恨疾病,畏懼死亡。疾病帶給他的不僅是持續的痛苦,就像王新陽有時一天要抽十幾次血,手臂都快沒有一塊完整的皮膚;疾病還一直在剝奪王新陽心愛的東西,剝奪他的健康,剝奪他正常生活的權利。
所以當王新陽為了化療不得不剃光他的頭髮時,他的情緒第一次爆發了。他質問母親:為什麼不是別人,為什麼是我?
王新陽剃光頭
在父母、醫院幾個小夥伴、班級學習委員於曉若(顧語涵 飾)和網絡上的病友「海鹽芝士不加糖」的感染和鼓勵下,王新陽對疾病和死亡的認知進入第三個階段:活在當下,生如夏花。
於曉若(顧語涵 飾)
他和一群絕症少年組成「too young to die」(如此年少,怎能去死)樂隊,並在醫院的天台上進行精彩的首演。
化療結束後,王新陽恢復得不錯,並短暫地重回學校。但殘忍的疾病沒有放過他,疾病再次復發,並且情況更加嚴重。
王新陽反倒對生死淡然了,但隨著病況的惡化,母親在一點點被擊垮。以前是母親開玩笑安慰他,可當他試圖安慰母親時,母親說出的是悲觀的想法:如果真治不了也不要受罪了,一家三口去國外旅遊,找個地方跳下去。
王新陽對死亡的認知進入第四個階段:當自己的死亡不可避免時,如何讓他的離去不至於成為父母永生的疼痛和遺憾?他要教父母,學會與自己告別。
這才有了他離開人世後,留給父母的那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讓自己的偶像陳楚生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
瀕臨崩潰邊緣的父母這才又找到了活下去的抓手——完成兒子的遺願。
當陳楚生終於演唱了王新陽的歌曲,大銀幕播放著王新陽早就錄製好的給父母的視頻,父母理解了兒子的用心,接受了兒子的離去,也知道兒子一直以另外的形式活在他們身邊。
《再見吧!少年》是一部試圖講述如何接受死亡,如何與愛人告別的電影。
「道愛、道謝、道歉、道別,本來就是人生最難的四樁功課。」尤其是與所愛之人的生死道別。這是因為,死亡不僅意味著一個人生命的終結,也意味著我們與逝者關係的割捨。越是親近的人,我們與他建立的情感聯繫越發深刻緊密。這種聯繫是愛的給予和接收、是情感的依賴和寄託、是彼此生命的交集和佔據,就像是長在我們心間的一顆樹,根莖相連、血肉相依。所愛之人離去,就像是這棵樹被突然連根拔起,撕扯的是血肉,留下難以填補的空蕩和虛無。
但死亡不可避免,告別不可避免,告別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人生必修課。《再見吧!少年》試圖為觀眾提供一個溫暖的、正向的解答:不管死亡何時到來,我們都要活在當下;讓我們直面告別的痛苦,然後好好活著,既是為自己,也是不辜負已逝愛人留給你的最後的愛。
《再見吧!少年》的確很好哭,它有原型,並且劉敏濤貢獻極具感染力的表演。她完全不是在演,而是代入作為父母在當時情境下的真實感受。在兒子復發後,她在主治醫師面前從否認、憤怒、質疑到接受、乞求和宣洩的情感遞進,無懈可擊。還有病急亂投醫地尋覓各種奇怪土方子的輕微神經質和強勢,折射的是她脆弱的意志即將瓦解。在兒子房間裡抱著兒子校服的哭戲,也能讓人感受到一個母親的肝腸寸斷。
劉敏濤演技精湛
電影的主要問題,出在敘事上。本文幫大家捋清了主人公的情感轉變,但在電影中,它的起承轉合是缺乏明顯層次感和文學性的;重點沒有突出,敘事節奏有點流水帳,樂隊戲份拉胯明顯;王新陽的情感變化烘託不是太到位,全靠演員的靈氣撐著;電影的鏡頭語言也缺乏電影感,過於電視劇了……
其導致的結果是,如何接受死亡、如何與愛人告別的主題表達,有些綿軟無力,有些觀眾可能都沒get到這一點,只顧著哭了。最後電影有點像是一部拉長煽情版的白血病公益宣傳片:請積極參與骨髓捐贈;如果您做了父母,條件允許的話,記得給孩子配備重疾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