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國家規劃了未來五年農業發展大局,農業迎來了史無前例的機遇期。
這一年玉米儲改革了,土地三權分置了,眼看年底將近,在即將到來的2017年,國家對農業的整體政策導向是怎樣?
農業部:加快農業科技創新 推進農業現代化
近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指出,發展農業科學技術事業要依靠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十三五」時期農業科技創新要緊緊圍繞落實新的發展理念、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謀劃和展開,以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核心目標,努力在促進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發展方面下工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轉化應用水平。
韓長賦提出,在創新重點上,實現在戰略必爭的農業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實現率先跨越;在受制於人的現代農業核心關鍵技術領域實現技術跨越;在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技術領域實現集成跨越。
那麼,現代農業是什麼樣的?
科技改變生活:大數據成下一代農業工具
眾所周知,我國是農業大國,卻不是農業強國。幾千年來,農業一直遵循著「靠天吃飯」和「老農經驗」的發展模式。在耕地逐步減少的嚴峻形勢下,改變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不僅是國家的一項政策,同時也關係到農民自身的權益。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同樣,在網際網路深度影響社會各個行業的今天,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如果不能實現搭上網際網路的快車,也必然制約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農業電商表現不俗,這從一個側面也展示了農業網際網路所爆發出來的潛力。
精準農業並不是簡單的一根網線,一個數據平臺,而是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的深度結合。業內人士表示,精準農業能極大地擺脫天氣因素的限制,同時將農業生產中的個人經驗轉化成更科學、更精確的信息手段和以軟體為中心的生產模式,從而讓農業生產真正走上智能化、自動化和遠程控制化的農業發展之路。
從美國矽谷回到中國的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通過衛星和氣象大數據收集、處理、分析和可視化系統,服務農業、環境、金融等行業的大數據應用公司。
當前,佳格的耘境平臺,利用中、美和歐洲等數十顆衛星和無人機實時採集地面和氣象數據,整合土壤、地塊、作物、農資等全方位信息,通過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圖像解析和數據分析算法,實現面積測算、適宜區規劃、生產周期測算、產量預估、病蟲害防治指導、灌溉方案、農機調配、農業金融等全產業鏈數據支持和管理級服務。
網際網路+大數據+農業:讓「傻瓜化」操作成為現實
據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CEO張弓介紹,截止到目前,佳格的技術已經覆蓋到國內200萬畝耕地,十餘種作物,包括在吉林省棋盤數字農業項目、內蒙阿魯科爾沁旗草業基地、黑龍江北大荒集團等地成功應用,並得到了當地企業的認可。
張弓說,佳格的耘境平臺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迅速獲取農作物系統信息。在他看來,大數據支持「智能化」就要做到「傻瓜化」,讓用戶輕鬆的沒有門檻的進行精準管理。
比如,在內蒙牧草圈的灌溉上,耘境平臺能根據衛星遙感影像,進行機器學習設計出智能決策系統,得出最優化的灌溉施肥方案。「我們能實時採集土壤信息、環境信息,精確計量灌溉量,進行合理灌溉。這樣作物就能得到良好的水肥供應,產量得以提高。」張弓說。
比如在內蒙的項目中,「在確保高產的前提下,預計節水30%以上,節肥20%以上,提高人均管理面積3倍以上,使灌溉管理響應速度提高10倍以上。」在張弓看來,「這就讓不懂原理的農民變成了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