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科舉考試,大約很多人都會停留在明清那種窮經皓首的八股科考上。實際上隋唐時期的科考,特別是隋朝文帝剛創立科考的時候,本意就是要錄取的能學以致用的有才能的文人,以便制衡當時勢力獨大的關隴集團。隋唐科考考的都不會是死知識。
白居易大概沒有誰不認識的,他就參加過三次科考。
這可不是說他人笨,老考不上。而且因為他追求進步,天天向上。
白居易第一次參加考試是唐貞元16年,公元800年,參加禮部主持的進士科考試,考上了。不僅考上了,還讓他很得意。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做:17人中最少年。就是考上的進士中年齡最小。
第二次是貞元19年,也就是三年後參加吏部的書判拔萃科考試,也考上了。第三次,是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參加的制科: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考試,又考上了。還考了個第四名,第一名的是元稹。白居易跟元稹關係非常好,後來還一起領導了「新樂府」詩歌改革。白居易還給元稹寫了一封信,叫《與元九書》,其中說了這麼幾句話:十年之間,三登科第,名入眾耳,跡升清貫,出交賢俊,入侍冕旒。
看看人家混的,本科、碩士、博士一路順利就走過來了。這個也是白居易的人生美談。
可是白居易剛進長安的時候,也是亮眼一抹黑。在官場上一沒熟人二沒朋友,沒有一個人能幫他。那可怎麼辦呢?
白居易就想,不能光悶頭學習啊,得去認識人,多加朋友圈。
因此,白居易在經過一段時間觀察之後決定就去幹謁顧況「行卷」。
白居易帶上自己精心準備好的詩文冊子,來到顧況府上,遞上自己的名帖。按現在的說法應該叫名片。
顧況拿過名片一看,心想:嘿,你小子,白白這麼住著,還挺容易。當即就對白居易不感冒了。
顧況對白居易說: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啊。
意思是說,長安不是那麼容易住的,不是你想住就能住的小子。
看來顧況對白居易的名字很不喜歡。
可是,你要搞清楚,人家白居易找你不是改名字的,是要你了解他的才學,給他推薦的。你倒好,評價起他的名字來了。再說人家名字也不是這個意思啊。
白居易當然也是比較尷尬。也沒辦法,誰叫我要求這貨呢?只能賠笑奉送上自己的詩文。
顧況打開一看,第一首詩就叫《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顧況只看了開頭這兩句,就讚嘆不已。也就是因為這兩句,顧況改變了對白居易的看法,改變了原來的那種無來由的傲慢。
顧況一口氣看完白居易的作品,對白居易又說了一段讓人啼笑皆非的話: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啊,老夫前言戲之耳。
那是當然,能寫這麼好的詩,還怕沒有出頭之日嗎?不要說長安了,就是整個天下隨便你住,剛才老夫跟你開玩笑呢,不要介意啊小夥子。
哇操,被顧況在朋友圈點了個贊,還拍了拍你!白居易自然是高興萬分。
顧況可是當時很有名望的詩人和重臣,能得他如此讚許,自然考試是應該沒問題啦。
可是考試完了,白居易還是不太有把握。心裡七上八下的,怎麼辦呢?
要不然再找個人問問吧。
白居易把考試的文章背抄了一份,送給當時的較書郎李逢吉。
李逢吉當時正要出去辦事,接完之後看都沒看就出門了。有意思的是,當李逢吉坐在車上打開一看時,馬上就驚訝不已。立即下車找了個地方手抄了幾十份。見到人就送一份,這篇文章馬上名動京師。後來還成唐朝科舉考試的範文,每個考生都會仔細拜讀複習。
李逢吉雖然是個陰險狡詐之人,後來當了宰相還排擠一代名相裴度。但是對有才學之人還是能真心愛惜。唐朝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這麼恢弘偉大,這就是唐朝的可愛之處。人可愛,事有趣。儘管唐肅宗李亨以後,宦官專權番鎮割據,仍然無法淹沒唐朝的偉大魅力。
可話說回來,長安居當真是大不易!
白居易雖然科舉之路很順利,但值到老年才在洛陽城買下17畝的大宅院養老。青中年時期,他就像我們現在北上廣深的大部分人一樣,日思夜想的就是想要買一套房子,哪怕是一房一廳的也是好的。可是當時的白居易就只能寄宿於一個小小的平房。可見,自古如此,大城市不好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