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之文言文字詞複習,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文言字詞的複習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譯句子和理解句意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確朗讀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詞含義為前提。所以我們首先要注意對古漢語中虛實詞意義的理解和積累。
(一)文言實詞的理解
文言實詞的理解,主要指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實詞,這些詞語都有內在的規律可掌握,複習時應從歸納複習並加以識記。
1.一詞多義
古代的詞以單音節為主,一個詞往往有幾個義項。許多時候,各個義項之間是有關聯的。因此我們必須掌握最基本的義項,由基本義項而展開的引申義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掌握。如:間(1)中間。《送東陽馬生序》「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2)參與。《曹劌論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3)隔開,隔絕。《桃花源記》「遂與外人間隔」當然,會有些和基本義項相去甚遠的意思,這些特殊的義項我們在複習的過程中要把它作為重點並牢牢地記住。
2.古今詞義
從古至今,大多數詞義發生了變化,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詞義擴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專指「長江」「黃河」,而現在成為河流的統稱。(2)詞義縮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兒女」,現在僅指「妻子」。(3)詞義轉移。如「犧牲」,古代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是名詞;今天轉移為「為了正義事業而獻身」。這類詞應將古今詞意結合起來記憶,在考試時才能準確辨別。
3.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兩個字通用,兩字之間只是語音相同或相近,並沒有意義上的聯繫。如「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中,「辯」通「辨」。通假字的複習沒有捷徑可走,主要靠平時的積累。
4.詞類活用
古漢語中,某些實詞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詞句中臨時改變它原來的詞性,這種現象叫詞類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1)名詞作動詞;(2)名詞作壯語;(3)動詞作名詞;(4)使動用法;(5)意動用法;(6)形容詞作名詞;(7)形容詞作動詞。活用類的詞本身意思並不難理解,關鍵在於要判斷在句中是什麼詞性。因此,要了解常用的詞性,如名詞、動詞、形容詞、連詞等。
(二)文言虛詞的作用
初中文言文中,常見的是以下幾個虛詞「之、其、而、以、為、於、乎、焉」等。常見意義及作用見下:(1)以:可譯為「憑藉、因為、用來、來、用、把、以致、相當於『而』、認為、如」。(2)之:主要作用是助詞、代詞、介詞。(3)其:主要作用是代詞,指代的內容要視具體語境而定。(4)而:主要作用是表示順承、並列、轉折、修飾。(5)為:用作動詞的基本詞意是「做」,其它意思視具體語境改變;用作介詞時譯為「為了」。(6)於:可譯為「對、對於、從、在、到、向、比、給」。(7)乎:可譯為「呼、嗎、於、對」。(8)焉:主要作用有語氣詞,代詞、兼詞。
(三)答題方法及注意點
1、課內字詞的解釋,注意別寫錯別字。
2、歸納記憶。
文言文字詞的複習應在理解的基礎上強化記憶,要結合語境理解詞義,通過比較歸納,找出記憶的相關規律。課內的字詞意思掌握是為課外文言文的閱讀作最基本的準備。
相關推薦:2020年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匯總
相關推薦:點擊查看更多知識點
新初三快掃碼關注
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學習技巧,學科知識點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