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可 編輯|王思雪
在剛剛過去的年報季,民生銀行成為了36家A股上市銀行中2019年資產規模增速最高的那家,達到了11.46%。
《藍籌企業評論》注意到,年報中民生銀行未能嚴格按照監督機構的管理辦法公布淨穩定資金比例這一數據。這一重要數據的缺失,伴隨著民生銀行淨息差數據與同業測算差距較大問題,讓它的漂亮業績變得暗淡起來。
民生銀行年報或不合規範
在A股上市商業銀行年報中,淨穩定資金比例是衡量商業銀行資金穩定與否的重要指標,也是監管部門衡量企業流動性和經營風險的參考因素。
在2019年36家上市銀行公布的年報中,有6家銀行未披露淨穩定資金比例這一關鍵指標,而民生銀行就在此之列,其他5家分別為常熟銀行、無錫銀行、江陰銀行、蘇農銀行和張家港行。
不過,另外5家銀行均為資產規模較小的農商行,並沒有違反《商業銀行淨穩定資金比例信息披露辦法》。該辦法稱,對達到2000億元資產規模以上商業銀行,應按監管要求對相關數據嚴格披露。只有民生銀行2019年的資產規模達到6萬6818.41億元,依規應當披露。
讓外界中頗感意外的是,民生銀行年報在描述流動性風險時承認「淨穩定資金比例」是監控和管理流動性風險的重要指標,但卻在年報中未體現相關數據。
淨利息差數據引爭議
除了年報可能存在披露信息不完整等問題外,在民生銀行隨後公布的2020年一季報中,也有部分數據引來了一些第三方機構和金融業內人士的討論。
在一份國信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中,該機構自行核算的民生銀行一季度淨息差為1.62%,遠低於民生銀行2019年年報所顯示的2.11%。短短3個月,淨息差就能產生如此之大的變動?民生銀行給出了一個「新穎」的解釋,「還原口徑利息收入」。
在2018年民生銀行施行新的會計準則以後,利息收入中原來的一部分債券收入不再屬於利息收入。還原口徑利息收入,就是把這部分債券產生的收入再加回利息收入裡。為了區分,民生銀行就創造了這個新名詞。
眾所周知,利息是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淨息差實際上就是銀行部分核心業務的收益率。大小差不多的銀行之間淨息差高的一方,在行業內顯然是更有優勢。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民生銀行使用這個不嚴謹數據計算出來的淨息差,一定會高於本身的水平,進而失去參考價值。
規模和效益增長不同步
從民生銀行公布的2020年一季報看,民生營收493.33億元同比增長12.48%,居於36家上市銀行的第16位,淨利潤同比增長5.28%居於26位,低於36家上市行5.7%的淨利潤同比增長均值。
由此可見,民生銀行在規模急劇增加的同時利潤增速並不亮眼。
如果把銀行比作麵館的話,民生銀行一季度增加了12張桌子,季度利潤同比增加了5.3%。而隔壁的招商銀行只添置了7張桌子,季度利潤同比增加了9.6%。如果再加上季度營業額增長對比的話,會發現民生麵館真的很勤勞,但沒有招商會掙錢。
《藍籌企業評論》出品
文章僅供參考 市場有風險 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