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詮釋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的之間的關係,千絲萬縷、錯綜複雜、風譎雲詭、盤根錯節、峰迴路轉等所有大家能想到的描述複雜關係的詞語,都無法完整準確地描述三人之間的關係。
也許正是由於這種開放性和多變性,所以高考選擇了這個題目,考察學生們捕捉信息、發散思維的能力。
鮑管之交---人性光輝
三人的相知從管仲與鮑叔牙開始,管仲早年家裡窮困,為了生存,管仲經過商、當過兵,甚至還當過公務員,沒有天生主角的光環,管仲無一例外地都失敗了。
作為管仲多年的好友,即使管仲貪佔了叔牙好多錢,即使管仲打仗時當了逃兵,即使管仲每次給叔牙的建議都是餿主意,叔牙仍然默默支持著管仲,不停地在別人面前掩飾管仲的種種過失。
背後沒有斷袖之情,沒有難言之隱,有的只是叔牙博大的胸懷和識人的眼光,因為叔牙深深地堅信:管仲的舞臺不在這裡,管仲的機遇必將到來。
三人合體---齊桓霸業
三人合體的過程又是一段令人撓頭,讓人費解的橋段,大致過程如下:管仲首先把叔牙推薦給齊桓公當老師,然後齊桓公擋了管仲上位的道,管仲又要殺了齊桓公。
謀殺未遂後,痴心的叔牙又把好兄弟管仲推薦給了齊桓公,齊桓公居然也就不計前嫌,接受了管仲。
於是落魄多年的主角管仲終於登上舞臺中央,成為齊國國相,於是好朋友鮑叔牙退居二線,甘當助手,於是好領導齊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諸侯」,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
風流雲散---永恆傳奇
很少有人知道齊桓公出生在哪年,但所有人都知道齊桓公是五霸之首,宏圖霸業,光芒萬丈。他為後世樹立了一個合格君主的標準:從諫如流、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用人不疑,雖然他的晚年充滿了唏噓與遺憾。
很少有人知道鮑叔牙是大禹的後代,但所有人都知道鮑叔牙是管仲的一生密友,指路明燈。他是齊桓公和管仲君臣相得的粘合劑,是齊國國力大增的催化劑,他為後世樹立了一個合格臣子的標準:胸懷國家,知人識人,為人謙遜,量大如海。
很少有人知道管仲是中國青樓行業的鼻祖,但所有人都知道管仲是齊國最傑出的政治家,沒有之一。
他是齊國霸業大成的推進劑,是齊桓公得以成就霸主之位的最大功臣,他同樣為後世樹立了一個成功宰相的標準:不拘小德、善處大事、見微知著、勤於思考。